11 年前的福島核事故,令發電廠所在的大熊町變得 「生人勿近」。很多町民疏散至同縣的會津若松市,並在當地生兒育女。如今當局計劃耗資逾 45 億日元,在町內開設一所集合托兒所、幼稚園、小學及初中,並引入人工智能等教育系統的公立學校,以求重振大熊町。但把故鄉的未來,托負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長對此顯得猶疑。
人口
|共93篇|
疫後部署:澳洲準備增加接收移民至 19 萬?
到了 2022 年 2 月,有些地區不惜暫停部分經濟活動,不理外商反對也要堅持清零;同時,不少國家調整抗疫策略,準備與病毒共存,甚至進一步放寬移民政策,吸納人才為疫後經濟重建鋪路。澳洲過去一直是港人熱門的移民勝地,但在疫情期間,該國實施非常嚴格的入境限制,到今年 2 月才放寬予接種疫苗者入境。該國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呼籲澳洲政府進一步接收更多移民。
英國醫學期刊:「超額死亡」才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
截至 2022 年 2 月 22 日,香港累計超過 6 萬宗 COVID-19 陽性檢測個案,總死亡數字為 336 宗,單日本地確診個案亦高達 6,211 宗。基本上自 2020 年初疫情爆發至今,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上述的個案匯報,但甚少提出質疑。今年 2 月,醫學界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誌」就發表編輯評論,指「超額死亡」(excess death)才該是追蹤疫情的最佳指標,比起死亡和確診數字更精確有用。
唐明:中國光棍一生最能體現人格的一個決定
拐賣婦女得以廣泛存續,默許的其實不止政府 —— 今日中國政府已經急得開放「三孩」了,而「八孩父親」超額完成任務,說不定他購買人口、非法禁錮、強姦虐待的罪行都可獲網開一面。
唐明:這樣的村子怎麼還不消亡?
這樣的村子消亡了,可惜嗎?一而再再而三出產朱元璋、張獻忠、洪秀全之類的村子,如果消亡了,難道是人類文明的損失嗎?正常人類只會對這種地方居然還沒有消亡感到毛骨悚然。
人口凋零的歐洲小鎮,在疫情找到重生希望
人口老化是歐洲普遍問題,疫情還拖累出生率下跌,對人口凋零的農村小鎮無疑雪上加霜,但有城市人為避疫而舉家遷住鄉郊,竟意外為個別鄉鎮注入活力。「華爾街日報」記者 Isabel Coles 走訪當地,了解鎮長如何盡力留住城市人口,把握小鎮的重生希望。
法羅群島,如何成功留住人口?
漁業是法羅群島主要產業。對當地出生的年輕、高學歷人士而言,外面天大地大,法羅群島或許留不住自己。當地一直嘗試推動經濟多元化,藉此留住年輕島民。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隨著群島經濟蓬勃發展,這個丹麥偏遠地區的人口增長強勁 —— 9 年內人口增長 12%,現在約有 53,613 人定居。
香港眾生相:19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二)
前文提到,在香港開埠早期,除了港督、殖民地高官和一眾商行大班從英國遠洋而至,也有一班中下階層的白人來到這個遠東殖民地,希望碰一碰運氣。這班白人平民的故事,是香港早年歷史重要一環,卻被世人遺忘。前香港大學社會學教授黎必治(Henry J. Lethbridge),曾在 70 年代於「皇家亞洲學會期刊」發表文章,細訴一群白人工人的生活面貌。
香港眾生相:19 世紀的白人工人階級
1841 年 1 月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佔領香港島,標誌著香港正式開埠。往後一百多年,香港由轉口港發展成工業城市,再化身國際大都會。對於早期殖民史,人們很常討論高尚白人群體,如高級公務員、軍官將領和銀行大班等對香港發展的影響力。然而,香港白人群體構成其實很複雜,當時也有一班白人工人遠赴這個東方小鎮謀生,並留下各種故事。
俄羅斯少子化的副作用:反 LGBT 立法
早在肺炎疫情爆發之前,扭轉俄羅斯的人口下降趨勢,已經是普京政府的首要任務。普京曾在 2019 年公開承認,俄羅斯人口減少的前景令他困擾。他的主要競選承諾之一是在 2024 年任期結束前解除人口危機。人口下降的趨勢,也成為俄羅斯政府打壓 LGBT 等少數性取向族群的理由,包括禁止宣傳同性戀,以及禁止同性伴侶收養兒女,以維持傳統家庭的價值觀。
印度絕育營 工作結紮二選一
人口大國中國上月宣佈,將減少非醫學需要的人工流產,外界分析是其提高生育率政策的一部分。另一個人口大國印度,多年來則推動「絕育營」 (sterilisation camp),至 2016 年政策才步向終結。但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道,該國女性囿於生計問題,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大規模絕育。
唐明:從暖被窩工程飛越到大同世界
令人驚訝的是,古人還把這類願意與男人結婚的男人,連「男」這個字都索性改造了,把下半部的「力」改成「女」,造出一個新字,讀音保持不變,只是字義有所區別 —— 這個字的存在,應該就是特地留給歷史後人看的?
陶傑:中國的第二個挑戰
中國就改革開放下一步應該如何,引起重大爭論,甚至是「第二次文革」的恐懼。中國的問題是:在中央集權制度之下推行國有化,未能確保各級官員的辦事能力和質素,如何能刺激生產的積極性,以及杜絕貪污,此一舊問題尚未解決。第二是在全球化的衝擊下世界性的經濟問題。收入不穩定,許多人喪失了長期合約,工作改為短期合約,令下一代不敢結婚,生育的時間也因此延後。
因男多女少而面臨滅絕的撒瑪利亞人
以色列後代中,最為人熟知的是猶太人。但在巴勒斯坦地區基利心山至以色列城市霍隆之間,有一群同樣自視為以色列後人的撒瑪利亞人(Samaritan)定居。如今撒瑪利亞人族群只剩下約 800 人;困擾這個長期與世隔的社群的問題,是族內男多女少,要延續,恐怕必須從外界找來女性加入。
「出埃及記」:加州人也用腳投票?
Spectrum 的總裁 Joe Vranich 認為:「在美國,還有誰比 CBRE 更加了解城市的經濟結構,以及未來的風險因素?他們選擇搬到德州而非留在加州,是不可忽略的跡象。」
疫情引爆「Baby Shock」,日本少子化危機加速 18 年
戀愛停止,已經導致相關旅遊設施的遊客數減少,讓各個飽受疫情摧殘的產業,進一步遭受情侶消失的打擊。然而,如果整個日本「開始談戀愛」的人口真正減少了,迫使少子化比預期更加速發生,不只是日本一大社會問題,對於日本經濟的影響也遠遠不止於此。
2020 疫年,紐西蘭台灣死亡人數不升反跌?
疫症大流行至今,官方錄得的死亡數字逾 390 萬。「經濟學人」以各國大流行的死亡人數,對比沒有發生大流行的預期死亡人數,設計出統計模型,估計疫情造成的全球超額死亡人數高達 1,000 萬。大流行奪去許多性命,但在一些防疫措施較嚴格而未有大爆發的地區,例如紐西蘭和台灣,2020 疫年總死亡人數卻有所下跌。
挽救低生育率:尼日利亞婦女何以平均生五個?
中國實施「三孩政策」以挽救持續下滑的生育率,但「兩孩政策」施行數年都未能扭轉跌勢,新政策成效備受質疑。要刺激生育,不妨研究生育率稱冠的西非,人口升幅驚人的尼日利亞,每名婦女平均生 5 個孩子,究竟是政府提供誘因、抑或其他因素鼓勵當地人生育?
人口老化負重跑,日本經濟有如此不堪嗎?
自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平均年 GDP 增長率不足 1%。每當談起日本經濟,媒體大多描述日本經濟不景、人口老化、國民過度儲蓄而不消費。由「失去的十年」,轉眼被說成「失去的三十年」。
人口老化不是問題:社會有無盡勞動力?
人口老化下面通常接著「問題」一詞,往往讓人聯想到損害社會經濟,是發達國家的頭號發展憂慮。勞動人口追不上老年人口增加﹐意味著愈來愈少人工作以支援老年人和兒童;同時,勞動力減少會令政府稅收減少,養老金不足夠照顧老年人口。然而,這些經濟和通識教科書的想必然論述,也許要被推翻。人口老化問題不是「問題」,社會不必然缺乏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