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發奇想,情境換轉在香港,美好願景不如有樓揸手,如果「課金」8 萬元作首期,每年收息,換來 10 年後「上車」機會,兼坐擁無敵海景,這種承諾會否更易引人「落疊」?
政策
|共61篇|
Ryan Fung:烏俄戰火紛飛,ESG 被邊緣化?
儘管人們普遍擔心全球變暖,但更直接因戰爭所造成的經濟放緩問題,可能會將氣候政策邊緣化。
在倫敦染上 COVID-19:我的第一身經歷
無論你我身處香港、英國,還是加拿大,人總會有生病的一天,這不是詛咒,生老病死就是必然的自然定律,問題是生病了我們該如何面對。
Moyashi:量子病理學
香港政府的防疫哲學盡得海森堡的真傳,可以開一門量子病理學的研究科,而作為核心理論就是「777 測不準原理」,思想主張就是你永遠無法同時檢測確診狀態與傳播路徑。
研究:無公民參與抗疫決策,削弱社區復原韌力
加拿大舍布魯克大學健康科學及政治學者,對加拿大抗疫政策進行研究,發現政策制定過程排除公民參與、邊緣化拒打針小眾,結果不但會削弱政府公信力和社群互信,也會削弱社區復原韌力,長遠令社會無力對付下一波集體危機。
Moyashi:液態清零和晚期疫情社會
「液態清零」的哲學就是不清零,在疫情持續發展的城市中,施行著破碎的政策,強化「晚期疫情社會」的狀態。大家心底明白無法清零,政府也知道自己的政策無效於清零,只是透過內循環的流動,延續緊急狀態所賦予的權力。
Moyashi:甚麼時候才可以到日本旅行
與其問日本何時開關,不如問香港政府甚麼時候才發現打地鼠式的圍封是無意義。
南韓將進入「非接觸時代」?
去年,疫下人與人之間減少接觸,衍生出南韓潮語「Untact」(언택트),意即非接觸。該詞更成為當地新政策,南韓政府及商業機構投入大量金錢推行非接觸服務。不過,生活中減少接觸,雖可降低病菌傳播機會,卻令社會變得疏離。
廖康宇:讀黃兆輝「積極不干預 —— 港英政府的中國通」
西方知識分子不但對華人沒有敵意,同時肯定儒家文化當中的道德觀;在中國做到政通人和之餘,亦把西方平等、公義等理想在地實踐,成為「積極不干預」的倫理基礎。
北歐國家,在行社會主義制度嗎?
北歐國家生活水平較高,有人會將之視作社會主義典範。在部分國家,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政黨或者取得一定成功,但北歐卻不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瑞典庫爾德裔作家、著有「斯堪的那維亞非例外主義」(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ism) 的 Nima Sanandaji 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認為,儘管北歐國家部分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有再起之勢,但他們的政策實際上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中間派。
Ryan Fung:英國氣候淨零戰略有誠意
各國之中,已脫歐的英國看準機會不斷發圍,不但成為 COP 26 的主辦國,也在國際會議前夕動作多多,除了找來財政大臣 Rishi Sunak 推出「綠色金融:可持續投資路線圖」,亦發佈「淨零戰略」闡述國家將如何兌現於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承諾,走在綠色最前線。
Ryan Fung:COP26 前夕 港府應對氣候仍欠誠意
特首林鄭月娥在這屆任期的最後一份報告,最關心的仍然是土地相關的政策,對於內地和西方社會近年極其重視的「環保議題」沒有大驚喜。
如何令疫苗生產更靈活?
當 COVID-19 首現時,各國政府對基本醫療物資不足的問題束手無策。而今年,印度、美國、歐盟等國有了疫苗生產設備後,祭出出口管制,要優先為國民接種。
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製藥界考慮改用 IKEA 模式
經歷了超過二十個月的 COVID-19 震撼,各國政府已認知到,單獨行動無法對抗大流行病,應預先備戰、與盟友合作,以確保全面的疫苗和藥物供應來源。
Moyashi:娛樂的力量
在習時代的中國,溫和的精神維穩不符合領導的政治路線,一切都變得極端而直接。今天的強國不再依賴娛樂的軟性勸誘,轉向直接命令及禁止的方式,韭菜也割得愈來愈狠。戰狼的利爪對外的同時,也對內伸張。
紳士大哥:中國限制遊戲時間以訓練孩童服從極權
畢竟,沒有團體式的補習班就不能補習嗎?不打網絡遊戲就不能打單機遊戲嗎?都是裝模作樣。事實上政策要做到的,就是告訴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誰才是老大,誰才說了算。
程總裁:「共同富裕」雷厲風行,只是全球公平議題下一幀風景?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過去主張「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上半部分大致上完成,但在中國政府眼中,「社會道德」明顯未有主導財產再分配達致共同富裕,所以下一步是雷厲風行地讓富人、大企業付鈔。
Moyashi:給我統統拆掉
所以「Pruitt-Igoe 之死」的確是一個象徵,不過是社會整體淪落的象徵。建築的摧毀,其實是因為住在裡面的人被社會摧毀了。
即棄膠餐具不可取,替代品又夠環保嗎?
香港環保署日前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推行即棄膠餐具管制,或於 2025 年會落實。環球減塑成風,歐盟自 7 月 3 日起實施「即棄塑膠指令」,規定成員國禁售多種即棄塑膠(一次性塑膠)。但「即棄」即棄膠產品以後,我們有更環保的替代品嗎?
綠色和平:與其燒廢 不如老實減廢
在幾乎甚麼也未做好的情況下,廢物量仍然高企,硬推焚化爐的話,難道是打算一把火燒清光,就當作達成減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