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個星期前,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還自詡為「變革首相」,決意要與過去 30 年的失敗劃清界線,如今卻邀請前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回朝出任外交大臣。輿論普遍都不抱任何期望,甚至指控英國今日亂局就是卡梅倫一手造成,其回朝反映辛偉誠政府既無法擺脫過去,也想不出任何新法子。
政黨
|共54篇|
2024,比利時或不復存在?
1831 年,比利時從荷蘭獨立建國。這個新生國家一開始已有兩種主要語言勢力 —— 唯一官方語言法語,以及比利時荷蘭語。時至今日,北部講荷蘭語的法蘭德斯地區(Flanders)與南部講法語的瓦隆地區(Wallonia)之間仍有很大語言鴻溝。2024 年 6 月比利時將進行選舉,隨著推動法蘭德斯獨立的政黨崛起,比利時或將不復存在。
A 先生眼中的西班牙
上回提要,初到西班牙的我,主要見到西班牙的多樣豐富,另一邊廂,出生和居於馬德里近半個世紀的丈夫 A 先生,見到的西班牙卻是一個四分五裂、完全不團結的國家。
陶傑:由彭定康日記解讀馬克龍問題
熟知西方民主政治者,就知道每一個民主政府,只要有多黨制,有選舉,有政府公務員,就有語多出源、政出多門的亂象。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香港日記」,就揭開了英國政治決策的帷幕,顯示其在香港五年,與英國倫敦互動的大量細節。
為何邊緣政黨能在日本竄紅?
在日本住過的人都知道,「千萬不要開門給 NHK(日本放送協會)」,皆因要簽約每月繳交服務費。這對於外國人來說或者只屬趣聞一則,但當地早於 2013 年已有人為此創立「不支付 NHK 收費黨」。類似的單一議程或邊緣政黨,在日本並不罕見。
反戰又反美,德國左右兩派槍頭一致?
最近兩個月每逢週一晚上,德國東部數十個城市和鄉鎮都有集會,表達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至美國從中作梗的不滿。主辦這些抗議活動的團體,既有激進左派,也有民粹右翼。「金融時報」引述專家分析,經濟危機惡化及德俄複雜關係等因素,似乎正化解傳統政治的對抗,融合成一股反對現狀的新力量,只是就民主角度來看,未必是件好事。
陶傑:「為前任領袖道歉」的怪事
問題是如此幼稚的追問,為何會出現在英國電視台主持人之口?這是因為左翼價值觀長期縱容、玻璃心和自尊愈來愈脆弱,政客無論上台或下野,動不動就被要求「道歉」。
佛羅里達州長大勝,杜林普回朝無望?
美國中期選舉大致塵埃落定,共和黨重奪眾議院控制權的同時,選情卻未如預期一面倒,唯獨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Ron DeSantis)不但成功連任,更近乎全取佛州所有選區。不少共和黨人為他為 2024 年總統大選希望,有意回朝的杜林普亦把他視作勁敵,近日頻作攻擊。
美國中期選舉前瞻:不能忽視的亞利桑那州新選民
美國將於 11 月 8 日舉行中期選舉。美國總統拜登期望民主黨力保國會參眾兩院控制權,但這場選戰充滿未知數,選舉結果將影響拜登餘下的任期和兩年後的大選。在關鍵州之一亞利桑那,非法移民湧入和邊境安全問題成為焦點,隨著當地獲得公民身份的新移民數目不斷上升,拉丁裔人口比例佔多,他們可能在中期選舉發揮一定作用。
紅隊:當「忠誠反對派」太過受歡迎
李家超宣佈,政府會在處理大事時引入「紅隊」概念,由客觀及經驗豐富的人士扮演「對手」,檢視、評估及批評方案。政府的「紅隊」,頗有儒家士大夫向統治者進諫,助其成為更理想統治者的影子。1930 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有曾有類似甚至更徹底的「扮演對手」計劃 —— 找來好友奧克亞爾成立反對黨「自由共和黨」。不過反對黨的角色扮演實在太受歡迎,不足一年即告解散。
陶傑:卓慧思內外交戰
卓慧思成為英國第三位女首相,對於英國國民,眼前最重要的大事,除了減稅、通脹、能源成本昂貴的冬天,就是罪案。
安倍遇刺後,日本的政治將會如何?
安倍晉三遇刺之前,日本傳媒已估計自民黨可以輕易獲勝。「外交家」雜誌的選前評論形容日本的在野陣營疲弱得叫人絕望。
1911 年的六四:憲友會成立與晚清君主立憲夢
晚清時期,封建朝廷的腐敗無能,激起很多有志之士投身革命行列,其中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就希望以武力推翻滿清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而滿清政府最終亦於 1911 年的辛亥革命中倒台。不過,晚清末期,中國亦有另一股民主勢力,希望以憲制改革的方式,把滿清改造成類似英國、日本的君主立憲體制。1911 年 6 月 4 日,梁啓超等人就推動成立憲友會,是中國初代政黨。
向中國靠攏之際,日漸脆弱的孟加拉民主
南亞國家孟加拉去年剛迎來獨立五十周年。當地教育水平和人均收入都超越了前宗主國巴基斯坦,是區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過,孟加拉人民聯盟自 2008 年成為執政黨後,一直大肆排斥異己,鞏固政權。近年,政府受惠於一帶一路政策,得到更多中國援助,鎮壓行動也愈來愈激烈,令本來已經脆弱的民主體制面臨崩潰。
【大選前瞻】馬克龍時代,持續分裂的法國政治
歐陸傳統大國法國,將於今年 4 月舉行第一輪總統選舉。在 2017 年,當時年僅 39 歲的馬克龍,帶領新成立的中間路線政黨「共和前進黨」,在次輪選舉擊敗極右派的瑪琳勒龐,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民選總統。當時大家都期望馬克龍能夠為法國政壇帶來新景象,不過在他任內歷經黃背心示威,還遇上長達兩年多的疫情,到今年大選,法國政治的分裂程度更甚於 5 年前。
北歐國家,在行社會主義制度嗎?
北歐國家生活水平較高,有人會將之視作社會主義典範。在部分國家,社會民主主義(Social democracy)政黨或者取得一定成功,但北歐卻不是社會主義烏托邦。瑞典庫爾德裔作家、著有「斯堪的那維亞非例外主義」(Scandinavian Unexceptionalism) 的 Nima Sanandaji 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認為,儘管北歐國家部分社會民主主義政黨有再起之勢,但他們的政策實際上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中間派。
天堂在北韓:力主崇拜朝鮮的尼泊爾人
1965 年,主體思想(Juche)正式成為北韓官方意識形態。主體思想誕生於北韓,似乎為當地獨有,不過主力北韓新聞的 NK News 報道,遠在南亞尼泊爾中部的城鎮巴克塔普爾,近 30 年來一直由尼泊爾工農黨(NWPP)管治,其領導人便在當地大力提倡北韓模式。
默克爾留下了一個怎樣的德國?
默克爾管治德國 16 年,被視為當今西方自由主義的政客標誌。德國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默克爾主政期間,中產階級生活穩定,人數龐大。與她的前任領袖相比,譬如阿丹拿使西德成為德國發展的重心,布蘭特促成歐洲一體化,包括默克爾的導師科爾令人立即聯想到德國統一,默克爾似乎沒有特定具體的政治遺產,但她依然被公認為塑造「現代德國」的主要力量,令德國擺脫歷史包袱。
為何伊拉克難以解決停電問題?
伊拉克全國各地每天都面臨停電,貧困的南部省份更試過停電長達 14 小時,而當地的氣溫可高達攝氏 52 度,令當地人苦不堪言,電力部門首長更因此辭職。國際能源署分析師 Ali al-Saffar 坦言問題「已經有明確的技術解決方案,但卻沒有實行。一定要問為什麼?」而問題的核心是源於當地公營機構的腐敗狀況。
德國政黨 —— 傳統左右政治光譜不適用?
德國聯邦議院下月大選,有意見認為結果難以預測。「德國之聲」報道指,近年默克爾及所屬政黨基民盟(CDU)已脫離保守派立場;另一大黨、中間偏左的社民黨(SPD)則失去工人階級選民支持,傳統以左、右劃分政黨的政治光譜,箇中差異已在默克爾年代變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