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這些人眼中,商業世界的考慮比言論自由更珍貴。我們本身可以擁有這些自由,因為這是基本人權,不需要任何人、組織或機關給予,很多人卻怕「瀨嘢」而選擇自我放棄。
攝影
|共58篇|
Moyashi:死光
據說非洲土著初次認識攝影技術的時候,雖然年青人對此充滿好奇,但年長一輩卻非常抗拒。當攝影師企圖拍攝之際,他們會用手掩蓋頭臉,因為他們深信,相機將影像留下來的同時,也會把人的靈魂攝走。
【陶傑解畫】明日大嶼可向拼湊藝術取經?
新舊共融,是英國藝術家 Emily Allchurch 對香港最初的印象。今集「陶傑解畫」,陶傑就請來 Karin Weber 畫廊總監 Kenneth,談談這位英國藝術家如何透過攝影及拼湊,呈現一個虛實交錯的「夢幻香港」。
【法國五月】紀實攝影師 Willy Ronis 以心捕捉巴黎的每個瞬間
羅尼的作品紀錄了巴黎浪漫與平實的一面。這次的「法國五月」藝術節其中一個節目,便是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香港法國文化協會聯合主辦的「維利.羅尼的攝影之旅 —— 從巴黎走到威尼斯」攝影展,讓香港市民一睹大師以黑白照所紀錄、每個不期而遇的瞬間。
【星 CUP 人物】法國五月 行家精選推薦
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主題為「旅程 voyage」,節目涵蓋舞蹈、音樂、攝影、設計、劇場等範疇。今集「星 CUP 人物」,陶傑邀得「法國五月」行政總裁 Julien-Loïc Garin 作嚮導,為大家介紹這一趟藝術之旅。
【專訪】平面照片現浮雕美 Fotomo 紀錄香港點滴故事
我們以照片記住美妙、珍貴的剎那。若要更具體,可以怎樣呈現,才能讓人震撼,甚至有親歷其境的感覺?葉家偉(Alexis Ip)於 2004 年開始以 Fotomo 創作,砌過藍屋、西洋菜街、香港小店、攤檔等,作品「藍屋」及「舊記憶」入選 2005 香港藝術雙年展;攝影浮雕「香港影像:花園街」獲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 2009。由平面照片到立體影像,賦予照片新的生命力。他說:「慢慢我發現這(Fotomo)與香港的歷史或社區有關係…… 真的好唏噓,一切變化得很快。」
Moyashi:在想像中旅遊
一般人在選擇旅行目的地的方式大概都是差不多,基本上都是在網上或者雜誌搜尋資料,看看有甚麼想看的風景、想一嚐的食物,然後再決定到訪順序。假期少而想到訪的景點眾多,所以如何在五六日的有限時間內,塞進最多的景點成為現今旅行的哲學。然而,當相片資料中的風景與實際地方有差距、當現實與我們我想像有差距之際,我們會說是「中伏」。
專訪 Ziver Olmez:香港的故事,都在高樓之間
「若你不向上望,便會錯失大半的香港。」Ziver Olmez 是以香港為家的新晉攝影藝術家,他以別樹一幟的「倒像」攝影手法,糅合抽象元素,將相片如菲林負片般呈現,以獨特的色彩、動感,捕捉香港高樓地景承載的情緒、故事。
【Soul Monday】「我向美麗部落致敬」:把 54 個民族保育起來
法國攝影師 Réhahn 視越南為家,為了保留當地或快將消逝的民族部落傳統風貌,2011 年開始 Precious Heritage 攝影計劃,拍攝越南 54 個公認的民族,更建立博物館,冀望與世人分享他們豐富而美麗的傳統。
御用攝影師如何塑造美國總統形象
美國總統的鮮明形象,到底從何而來?很大程度,都得歸功於白宮攝影師。他們以一張張照片,記錄了總統的舉手投足,給世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不過,原來在約翰甘迺迪執政之前,並無「白宮攝影師」一職,僅靠不同的軍方攝影師,在國宴及外訪等重要場合拍下實況。
唐明:照片會說謊但超有用
被打死的是越共游擊隊,美國傳媒以「俘虜」稱之,讀者頓感憤然:認為他應該是受「日內瓦公約」保護的戰俘 —— 當然更多的人連「俘虜」的字樣也沒看到,只看到他身穿便服,只道是個平民。而且,美國的「主流傳媒」一直都在批評南越軍人消極無能,缺乏戰鬥意志,因此另一位澳洲攝影師拍到阮玉鸞捨身掩護手下而受重傷的照片,就沒有那麼受歡迎,想必也賣不出好價錢。
Flickr 被收購後,會跟對手合併?
Instagram 是日常相片分享平台,沒有門檻亦無太大規限,但發佈時,仍有版權選項不足、自動授權予 Instagram 等限制。專業攝影師若想在網絡上找到伯樂,Flickr 可能是他們的安全地帶。Flickr 在易手後,新管理層並不打算採用 Instagram 的模式,而是希望 Flickr 能將原有的照片和業界社交網絡,發揮最大效用。
樂施會:初見玉樹
在高原拍攝,除了擔心高原反應,天氣是最大的挑戰。明明陽光普照,漫天飛雲,突然狂風驟雨紛至沓來,豆大的雨點夾雜著細雪,氣溫即時急降到攝氏零度或以下,我們只能急忙走入牧民的帳篷躲避。我們一身狼狽,牧民從容不迫,笑意盈盈的用他們最珍貴的酥油茶招待我們。身處如此嚴酷的生活環境,每天和大自然搏鬥,仍樂天知命,牧民的堅毅和韌力,令我佩服。
重塑小小電影世界
電影「回到未來」的時光機、「捉鬼敢死隊」的捉鬼車都令人難忘,為了重塑電影中的經典,墨西哥港觀(Cancún)一名攝影師用自己收藏的玩具建構出小小場景,再加入新創作,拍出令人驚艷的照片。
一幅照片,四個身價,當代藝術看的不是藝術
你有沒有留意過拍賣會上的攝影作品?有沒有發現同一張攝影作品有很多不同價錢?在今年 4 月,美國攝影師 Alfred Stieglitz 的著名作品 The Steerage 將分別在紐約的 4 場拍賣會上出售。幾幅照片,就算放在一起比對,都未必找到差異。但不同版本的差額最多近乎十倍,收藏價值有著雲泥之別。蘇富比攝影部門主管 Emily Bierman 解畫指出:「最大的考慮,是藝術品在相同狀況和年份下,有沒有一些獨一無二或特別之處。例如有沒有題字?其來源有何特別?當這幅照片以 1 萬至 3 萬美元以上的價位賣出,你要注意的應該是它的其他額外因素。」
Moyashi:日本的廢墟詩學(中)
50 年代末開始,日本的二戰復興進入尾聲,步上持續 30 多年的經濟繁榮。但正如蔡楓華所言,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金融風暴巨浪滾滾,加上炒地皮的虛火,日本經濟在各種因素下告別了短暫的風光。光紅火熱的年代,除了回首仍覺美好的燈紅酒綠,還有不少與回憶一同堆葬在過去的建築。
Moyashi:九龍城寨進行曲(二)——宮本隆司攝影展
早於 80 年代末已出初版的「九龍城砦」,相片中的影象處理,或多或少與九寨神話的誕生脫不了關係。時至今日,「九龍城砦」仍然是重要的參考資料。而曾經在香港土地上存在過的九寨,在歷年的文化創作後,影象漸漸脫離本體,成為一個獨立的想像載體。
【短片】語文陶話廊:何藩的影像哲學
何藩的作品看不見為了抗議「貧富懸殊」的「階級衝突」。在一條舊巷,一批老太太悠閒地坐著,有的聊天,有的吃飯,她們的神情樂天知命,彷彿默默承受著命運的安排,也很滿足於現狀。
自拍:數碼相機之父的懊惱
今年 77 歲的 Tompsett 博士今年獲頒工程學的最高獎項「伊利莎伯女王獎」,獎金 100 萬英鎊。他說現在自拍成風,甚為擾人:「以倫敦為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人頭湧湧,尤其是國會大廈和西敏寺一帶,簡直水洩不通,個個遊客都忙著自拍,稍不留神就被自拍神棍戳中。」
【圖輯】阿勒頗從前的光景
就在 2013 年,多個收藏重要文件的圖書館受到破壞,al-Sayyed 意識到要立即行動,盡力保存這些珍貴的資料。他開始為重要的文件和相片製作電子複本,及上載到網絡,希望能永久流傳。2014 年,他與其他義工發起了「阿勒頗國家庫存」的行動,在 Facebook 專頁作公開展覽,也讓公眾補充缺失照片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