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無所不曉的 AI 聊天機械人 ChatGPT,誕生後爭議連連,如今更可改變我們的上網體驗。過去數日內,微軟宣佈把 ChatGPT 的 AI 技術整合到搜尋引擎 Bing,以挑戰 Google 龍頭地位;Google 則以自家 AI 聊天機械人 Bard 回應,卻由於當眾答錯問題,母公司股價狂瀉。究竟 Google 地位會否就此不保?AI 搜尋體驗又是甚麼回事?
網絡廣告
|共17篇|
廖康宇:為甚麼要用盆菜去賣生髮水?
消費者普遍相信一個好的產品應該有一個自身的價值,不需要靠揭人陰私去抬高自己。正如好地地一個生髮水的宣傳,是不需要靠盆菜去鋪墊。
蘋果捍衛消費者私隱,反扶植對手鞏固數據霸權?
蘋果在最新作業系統 iOS 14.5 中,禁止讓其他 App 開發者透過蒐集其十億用戶數據的方式來設計度身訂做的廣告,行政總裁 Tim Cook 聲稱這是為保障消費者的私隱權益,但實際的結果,更可能是迫使其競爭對手如 Facebook、Google、騰訊、抖音等,加速鞏固自己的數據霸權。
挾消費者以令諸侯,蘋果的數據新政策是「私隱虛偽」?
今年 1 月,蘋果行政總裁 Tim Cook 重申,如果「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蒐集彙總並出售,那麼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數據,我們也失去了做人的自由」。
網絡誹謗成為一門大生意
社交媒體湧現,改變了市場營運模式。不同公司和名人都投放大量資源於網絡宣傳之上,為公關和廣告業帶來新機遇。有些公司能夠善用各種嶄新科技,例如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為顧客建立正面品牌形象。可是,網絡技術也可以被人用以行惡,近日「紐約時報」就報道,網絡中傷成為了一門大生意。
醫生護士當網紅,就能一解大眾疑慮嗎?
經武漢肺炎一役,世界衛生組織的中立性備受質疑,各國政客的無知及醜陋的政治操作更是表露無遺。在不能信任官方權威的年代,醫護專業就成了眾人仰望的對象。不少醫生學者選擇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令他們一躍成為網上紅星。突然手握公共影響力的他們,真的能為社群帶來正面影響嗎?
如何回到無廣告的網絡世界?
早前 Mozilla 聯同非牟利組織 Creative Commons 及小額支付新創公司 Coil 宣佈,成立 1 億美元資助計劃 Grant for the Web。在 5 年內,每年向內容網站、開放原始碼的基礎架構開發者及其他圍繞網絡貨幣化(Web Monetization)建設的人員,每年提供約 2,000 萬美元,以實現「網絡無廣告」夢想。
Ringo Li:文案才是網絡行銷的致勝關鍵
倘若你想在網絡行銷成功,應該學長青的技能。我覺得有一項技能你應該不斷提升 —— 不是 SEO,是寫文案的能力。不論你身處甚麼行業、不論你賣些甚麼,你的賺錢能力一定會隨著你的文案能力(Copy-writing)提升而有所成長。
距離廣告商跟電視業分手還有多久?
常有本地民調表示,如今 90、00 後的新生代,對電視媒介相當抗拒,認為是老一輩的人才會看。情況並非只發生在香港,「紐約時報」引述數據分析指出,2016 年可能是美國電視業由盛轉衰的分界線,被電視機壟斷家庭娛樂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返。在 70、80 年代,電視機、冷氣機、洗衣機和雪櫃,曾被視為中產家庭的四大身份象徵,尤其以電視機最為重要。上一代或從未想過,在他們下一代家中,可能根本就沒有、甚至不想擁有電視機。絢爛半世紀過後,它和整個電視工業可能消失得比其他電器更快。
Chester Ho:區塊鏈向 Facebook、Google 下戰書
網絡廣告真正的受益者只有 Facebook 和 Google 一類提供廣告平台的科技巨頭,慢慢地大家意識到要有一場革命,徹底改變這個窘局。有網絡高手便企圖用區域鏈開發瀏覽器 Brave,目的是提升廣告投放和收費的精準度,同時減少對用戶的滋擾。
【不再網紅】由 KOL 迎合市場起,KOL 就開始過時了
「KOL / 網紅」這個本應凡事平心而論、以事論事的「行業」,剛崛起時,也有過一段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風光日子。直到有 KOL 接廣告接到寧濫勿缺,不論所言所行一概「睇錢份上」,始露出馬腳,受眾看穿其商業本質,根本不是所謂「純分享」。於是當「如何活用 KOL 的力量」才剛成為行銷新課題時,研究已經發現 KOL 的號召力正逐漸退潮。
廣告應該給誰看:活於騙局的廣告業
傳統廣告當初出現時志在從普羅觀眾荷包吸金,隨著互聯網受歡迎程度超越紙媒電視,廣告商轉攻網上行銷;但它們敲竹槓的對象,竟也從零售消費者,轉移到向其落廣告的品牌公司。美國有調查公司揭發,大型廣告交易平台與空殼網站巧取豪奪騙取廣告播放機會,長期欺詐廣告費,受欺詐公司數目更在 100 家以上,包括大牌福特、迪士尼、莊生公司等等。
綠色和平:逢節一定要送禮嗎?
剛過去的父親節,你送了甚麼禮物給爸爸?每逢過節,不論在商場、電視、社交媒體,都會收到海量的「孝順必備」、「送禮佳品」、「買一送一」等促銷廣告,鋪天蓋地宣傳及洗版。香港有近七成人多以送禮表達心意,而且逾六成人受社交媒體影響觸發購物慾,節日期間 Facebook 高互動率的貼文竟有逾半是促銷廣告。
摩通的啟示:網上廣告,貴精不貴多
曾幾何時,摩根大通也相信,在網絡世界打廣告,最好是漁翁撒網,不怕你看到厭,最怕你看不見。那時候,每月出現摩通廣告的網站多達 40 萬個,惟不少濫竽充數。部分是假新聞網站,有些附帶廣告的影片亦富爭議性。摩通只好放棄自動化,派人精挑細選,將發放廣告的網站減至 5,000 個。神奇的是,廣告的曝光率下跌甚微。
Click Rate 再無意義 網絡廣告的轉型
過去廿載,我們視「點擊率」(click-through rates)為衡量網站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網站訪客愈多、點擊率愈高,代表網站愈成功。然而,點擊率已逐漸失去意義,「內容曝光度」(content exposure)繼而取而代之,成為新時代的網站的最重要數據。
名牌「體貼式」監控營銷
有無試過,上網不慎按了一次廣告,從此該品牌就恆常出現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這是因為社交媒體從 Cookie 收集你的個人瀏覽紀錄,並據此制訂營銷策略。現在,有新創公司將數據收集技術應用到實體店,記錄每位來客的瀏覽時間、消費喜好等資訊,務求提供更「體貼」的服務,名牌大國法蘭西已有品牌採用技術,全面普及看來只是時間問題。
無痕上網,仍能偷窺你的網絡行蹤
要安全上網,不留痕跡,以為使用瀏覽器的「無痕式視窗」,或完事後清除 cookies 就一了百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發表的研究就揭示,這些小把戲不足以讓你遁跡於網絡,因透過監察裝置的電池狀態、瀏覽器的字型組合等特徵,仍然可追蹤網絡行蹤,例如最終仍可投其所好,向目標提供特定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