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

|共57篇|

COP28 爭議連連,到底是怎麼回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次締約方大會(COP28)將於本日(30 日)起在阿聯酋杜拜舉行,今屆氣候大會將對 2015 年簽訂的「巴黎協定」進行首次「全球盤點」,檢討各國的減排成果是否達標。氣候峰會未正式開幕已經爭議連連,加上中東衝突升溫,會否影響區域合作及氣候承諾?

時移世易,海灣國家也擁抱再生能源

豐富的石油儲量為海灣地區帶來巨富,但面對全球投向再生能源的趨勢,這些能源強國也積極轉型,阿聯酋更於本週主辦第 28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惟據「德國之聲」分析,這些改變並非純粹基於環保,若寄望當地加快停止岀口化石燃料,只是一廂情願。

為了環境,寧願減人工 —— 英國「氣候辭職」潮

氣候變化是各國長期面對的問題。經過數十年討論,有關議題亦融入教育體制之中,不少西方年輕人視環境公義為他們核心價值之一,例如近年爆發的「反抗滅絕」運動。有學者近日就發表研究,探討英國出現的「氣候辭職」潮(climate quitting)。

6 個 D 字,認清化石燃料公司阻撓氣候活動的手法

過去十多年來,每逢聯合國在紐約舉行為期一週的年度大會時,數以萬計的氣候活動人士都會前往當地遊行抗議,要求停用化石燃料。美國新聞媒體 Vox 近日訪問了氣候活動先驅 Michael Mann,分析化石燃料公司阻撓氣候行動的各種招數。

Ryan Fung:ESG 大逆轉!硬吃資管巨頭幾下悶棍

大逆轉!反 ESG 浪潮已由美國蔓延到歐洲。金融界一直利益掛帥,在政治凌駕氣候的年代,歐美機構投資者陸續改變立場,一些選擇不再要求大型石油公司削減碳排放,一些選擇任命入化石能源公司董事平衡利益,一些則選擇在代理投票議題上讓股東自行決定投票取向。

未來 10 年,拉丁美洲將成主要產油區?

說到石油生產,我們必定聯想到阿拉伯地區,但是時候擴闊想像 —— 拉丁美洲正在後來居上。「經濟學人」報道,未來 10 年拉丁美洲將會成為全球主要產油區之一,但面對減少碳排放的環保要求,以及向清潔能源轉型的壓力,拉美國家絕不能一勞永逸,像傳統產油國委內瑞拉恐怕將喪失競爭力。

避開制裁,北韓海上走私石油靠香港?

北韓在國際制裁的壓力下仍能持續製造核武,助力之一是走私賺的外匯。英國「金融時報」早前的調查報道,揭露有香港和澳門商人協助北韓走數十萬桶石油,為金正恩政權提供經濟支持,涉嫌違反聯合國制裁。

Ryan Fung:石油公司漂綠同謀只有 Google 關鍵字?

世界能源轉型正在加速,但沒有人能猜到,化石燃料時代到底何時才能終結,背後原因是石油公司除了「做實事」轉型,似乎也在積極地「漂綠」,嘗試走出一條看似平衡經濟收益,又能保護環境的「去碳化」之路,實質上卻更似是自欺欺人。非政府組織「對抗數碼仇恨」(CCDH)早前發佈研究,指出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在 Google 投放大量廣告為自己「漂綠」。

西方制裁下,誰在購買俄羅斯燃料?

西方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加強制裁,美國自今年 3 月禁止進口俄國石油產品、液化天然氣(LNG)和煤炭產品;歐盟下月起將先後停止進口其大部分原油及精煉石油產品。9 月上旬由俄國海運出口到中國、印度和意大利等地的原油量,比上月每日減少 31.4 萬桶,創開戰以來新低,迫使俄國以合法和非法銷售來彌補歐洲市場的損失。

【團抱】緬甸與俄羅斯,一對被制裁夥伴

去年 2 月,緬甸軍方奪取政權、對反抗民眾施行暴力鎮壓,令其與西方隔絕,鄰國對其避之則吉,與中國的關係亦趨於不穩定。盟友所剩無幾,渴望提升執政合法性的軍政府正與俄國建立更深的關係,利用彼此的力量抵制西方制裁。

香港車主捱貴油之謎

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危機禍及全球,殘忍的是沒有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更殘忍的事實卻是香港汽油價格貴遍全球。雖說一眾香港車主早已「習慣」捱貴油,值得探討的是,為何多年來問題依然持續,油公司繼續賣貴油,令香港車主及一眾搵食車苦不堪言?

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穩定油價的殺著?

俄烏戰爭爆發前,歐盟 45% 的天然氣進口、25% 的原油進口都來自俄羅斯。戰爭爆發後,俄國遭受史上最大規模制裁,總統普京威脅要求「敵對國家」以盧布購買俄羅斯能源,引發全球能源危機。為此,3 月 31 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會釋出每日 100 萬桶、總計超過 1.8 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前所未有。華盛頓大學地緣政治學家 Scott Montgomery 就從歷史角度,撰文分析背後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