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反對素食的人士認為,茹素容易令身體缺乏必需的營養,但近年逐漸有更多研究為茹素主義平反。例如美國飲食協會曾指出:「恰當計劃的素食(包括純素食)飲食方式是健康和營養充足的,並且有助預防和治療某些疾病。」健康茹素的關鍵就在於重視均衡的營養攝取。
營養
|共46篇|
日本人獨自吃飯,食得更少
外國人到日本旅遊,有時會覺得日本食物分量較細,畢竟飲食文化和習慣不同,本地人眼中的正常餐食,對他國人來說或者未能飽腹。不過另一方面,日本人確實愈吃愈少,民眾人均卡路里攝取量從 2007 年的 1,911 卡路里,輕微下滑至 2017 年的 1,907 卡路里,原因可能與人口老化、獨居生活人數增加有關。
超加工食品一定不健康?
超加工食品幾乎與有害劃上等號,但事實上很多食品都被涵蓋在內,不少甚至助人飲食更健康。近日,英國食物標準局(FSA)及其他衛生機構官員甚至公開否定「應停止食用超加工食品」的說法。
【Soul Monday】美國醫院減排,從患者餐單入手
美國紐約市的 11 家公立醫院,餐單選擇都是不含肉的「肉醬意粉」,或是黑眼豆砂鍋菜,配上不加牛油或雞蛋的粟米麵包。當地市政醫療系統已將植物性飲食變成住院者常規,計劃由市長推廣,旨在減少城市的肉類消費,改善市民健康,並遏制溫室氣體排放。
植物性飲食真的更健康?
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認為食用新鮮蔬果、堅果和全穀物,比肉類、海鮮、蛋類和乳製品更有益。「國際食品研究」期刊近日就發表文章,探討新世代的植物製食品是否更能促進健康。
筆是港媽:在日出產 —— 懷孕的 40 週
在異地懷孕,雖然會有語言不通和沒有親戚朋友在身邊的情況,但亦因此少聽點意見,反而更輕鬆自在。有甚麼不清楚的事情,待產前檢查時問醫生就好了。於是,我列了一個喜愛的食物清單,問醫生哪些可以食和不可以食。結果,近乎全部都沒有大問題呢!
筆是港媽:嬰幼兒加固的疑惑 —— Traditional vs Baby-Led
每個爸媽都有自己執著的事,特別是對小朋友的飲食。有些家長堅持小朋友 2 歲之前都不能吃有鹽的食物,外出用餐會自備食物。也有不少新手爸媽放棄傳統餵食方式(Traditional Weaning,TW),嘗試新興的嬰兒自主餵食法(Baby-Led Weaning,BLW),卻要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調整餐單。
日本學校午餐保質素外,更是一場教育
在日本,學校午餐不只是提供溫飽,以及為發育中的兒童供給足夠營養,更是與食相關的最好教材,並可作為學童日後健康飲食的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及學校尤其重視午餐,不但嚴格講求營養均衡及衛生,更會提供相關教育配套。
筆是港媽:日式嬰幼兒加固
當年來日本面對第一個育兒難題,就是為嬰幼兒加固,即最常聽的傳統餵食物糊和 BLW(Baby-Leading Weaning)。那時的我還不太懂煮食,對於準備幼兒加固,實在充滿壓力。來日本前,我買了幾本香港和台灣的加固書,發現兩地與日本的蔬果相似而不相同。
吃甚麼想甚麼:飲食如何影響思想、情緒和行為?
美國密芝根大學營養神經科學家 Monica Dus 專門研究食物成分及其化合物,如何改變身體機能和基因指令。她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揭示食物與思想、情緒和行為的密切關係。
【Tech Wed】人造母乳,給早產嬰兒一個新希望
每 10 個新生兒就有 1 個是早產,早產程度愈高,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風險就愈大。事實上,胎兒大腦發育的最關鍵時期在妊娠晚期,早產嬰兒的患病率比第 1 型糖尿病還要高,有機會發育遲緩,也因此早產嬰兒能否獲得充分的營養很重要。澳洲有一家企業正研發人造母乳,強調營養價值比天然母乳更高,讓早產嬰兒可以受益。
78 萬年前懂燒魚,是人類演化關鍵?
一些靈長類學專家支持煮食促進早期人類大腦發育的「烹飪假說」(cooking hypothesis);近期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期刊的研究,更把人類烹飪史的起點,從尼安德特人的約 17 萬年前,推前至直立人時代的約 78 萬年。
科學狗:食綜合維他命丸有何健康意義?
綜合維他命(multivitamin)多年來大行其道,不少廠商都聲稱配方能補充每日所需微量而重要的營養。然而,很多醫學界、營養學界人士都不認同此方法,哈佛醫學院醫學副教授 Pieter Cohen 甚至在「哈佛校報」指出,大多數人每天早上喝一整杯水,比吃維他命丸更好。因為「除了省錢之外,你更會因不須屈服於誤導性營銷計劃而感到滿足」。
肯雅 —— 在有飢餓危機的國度中癡肥
東非國家肯雅人口約 5,600 萬,估計現有超過 310 萬人處於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態。然而,肯雅也有另一面 —— 2015 年有調查發現,當地兩成男性以及超過一半女性有超重或癡肥問題。英國「衛報」報道指,肯雅與非洲大部分地區一樣,癡肥人數正在增加,部分原因正是跟難以取得正常飲食有關。
無鹽生活:印度原住民的食鹽替代品
食鹽不單是常見的調味料,用以提升食物味道,其含有的鈉亦是不可或缺的營養,提供身體所需的電解質,以及維持細胞外液和酸鹼平衡;可是過量攝取鹽分又可能會引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都市人對鹽又愛又恨,長居於深山的印度原住民阿帕塔尼(Apatani)部落則難以獲取食鹽,卻又意外開發出一套無鹽生活,以天然灌木作替代。
價格危機的產物:錯誤的食物金字塔
過去人們若要保持健康,就會倚賴學校和健康檢查服務常提及的「食物金字塔」—— 每天膳食以穀類為主,多吃蔬果,進食適量肉、魚、蛋和奶,減少油鹽糖。但到今時今日,人們的健康意識愈來愈強,也了解到更多營養學知識,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也分很多種,不能像食物金字塔般一概而論。而其實這種「錯誤」的營養指南,乃源於 1970 年代的價格危機。
偽科學?蛋白質如何成為食品行業的熱潮?
在健美的潮流下,蛋白質已從日常飲食中攝取的營養,成為鍛鍊肌肉必備的補充品。英國「衛報」近日就有專文,講述蛋白質如何由小眾健身者的最愛變成主流補充品,進而被添加到各種食品及產品中,成為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行業。
海洋生態平衡被破壞,源自維他命?
2020 年 1 月上旬,美國加州養魚場 Coleman National Fish Hatchery 出現異常情況 ,工作人員注意到在水箱的底部,偶爾有魚苗不尋常地打轉及下沉,當中更有不少處於瀕死狀態。究其原因,似乎與海洋生態正缺乏維他命有關。
該說再見了,5 個對於營養的常見誤解
新年依始,吃飽睡飽過後,又是時候高呼「我要減肥」、「我要多喝水」、「我要活得更健康」等例行目標。其實它們達成不了,除了是努力得(太)少,也有可能是努力錯了。持牌營養師 Jessica Wilson 近日為「華盛頓郵報」撰文,點出 5 個對於營養的常見誤解,助你朝新年大計,踏出正確的第一步。
【Soul Monday】植物性飲食也能令選手得冠軍
聯合國專家近日明確表示,人類若改用以植物性飲食,有助應對氣候變化。一般人會擔心以素食為主,營養真的足夠嗎?有運動員則指,以植物為主的飲食,反而可以令身體恢復得更佳、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