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 於 11 月 30 日杜拜揭幕,今年亦是有史以來最多人出席的 COP,超過 7 萬人、來自近 200 個不同國家將會參與是次峰會。低碳想創坊(CCIL)今年共派出 11 位代表參與是次峰會。除了一些長期關注國際氣候變化的組織外,還有許多不同商界代表、民間團體、青年活動人士參與今屆 COP、甚或是在會議中舉辦週邊活動。
NGO
|共7篇|
各國制訂外國代理人法,為何威脅公民社會?
俄羅斯南鄰的格魯吉亞,被指訂立俄版「外國代理人法案」,最後在人民激烈抗議下拉倒。這類法案針對傳媒與 NGO 的外國資金來源,絕非俄羅斯獨有,過去 10 年在全球愈來愈常見。美國塔夫茨大學俄羅斯與歐亞計劃訪問學者 Maxim Krupskiy 就分析,定義模糊的外國代理人法,如何方便政府打壓異己,扼殺發展蓬勃的公民社會。
NGO 努力抗疫 —— 中國政府會多謝你嗎?
「非政府組織(NGO)」一詞,在中國往往指外國的組識;而中國本身的 NGO,則更常以「社會組織」相稱。截至 2016 年,中國政府對所謂「境外 NGO」一直採取「不承認、不取締、不接觸」的三不政策。那麼社會組織又能否得到官方重視呢?據「經濟學人」稱,即使這些組織在抗疫期間出力甚廣,甚至獲得官媒讚揚,但並不代表中共會對它們採取較寬鬆的管理。
非牟利機構人工褔利反而較好?
過往在非牟利機構工作,予人印象多是為理想,而且非牟利機構資源緊絀,也難要求更多酬勞。但現時情況似乎有變,據 Quartz 報道,美國某些行業的非牟利機構,僱員薪金反而比一般商業機構為高,工作的意義及金錢或可兩者兼得。
十室九空變創意空間,去除銅臭才是起死回生之道?
邊境新田購物城開業已一年多,仍是十室九空,而自今月起,營運方決定不再為租戶提供免租優惠,並計劃轉型為菜市場,大部分租戶已決定離場,將令購物城更為凋零。反觀英國各地一度丟空的店舖,最近就成為創意商舖。計劃一石幾鳥:有需要人士可以低廉租金承租「吉舖」,店舖不用長期空置造成浪費,更可帶旺門可羅雀的地區。
5 種對慈善機構的偏見
日前,有報道指,在現行法例底下,慈善機構未被妥善監管,有機構甚至花 3 分之 1 的捐款到行政費上,惹起各界爭議。究竟一間慈善機構的成敗、好壞應如何判斷?在獲得 400 多萬觀看次數的「Ted Talk」中,著名慈善家 Dan Pallotta 提出,大眾多注意慈善機構的開支,而非它們的成果,而這種看法,實際上會阻礙我們改變世界。
Chester Ho:科技發展追落後需要甚麼?
政策到底是離地還是高瞻遠矚,並不難分。政府有沒有花心思去理解社會的定位,評估政策是否可行,大家很容易就可以知道。相比房屋、交通、醫療等牽涉民生和大量既得利益者的範疇,科技政策的爭議性一向較低,亦因此有較大的空間多做嘗試。但在科技發展方面,香港絕對是在追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