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穴(1968 – 2020)善於繪畫水墨作品,喜歡純粹之物,好以尖削的竹枝代替毛筆作畫,遠看如傳統山水畫,近觀卻是以極纖細的線條,繪出各種鳥獸草木及山石景緻。他一生醉心於大自然,在畫中呈現出其天人合一的境界。這次於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舉辦的「林穴:回顧展」,展出了他尚未發表的創作、過往的代表作及文獻。
大自然
|共55篇|
林靖風:世界畫廊與吳季璁 —— 偶然與巧合的藝術
台灣多媒體藝術家吳季璁,在世界畫廊(Galerie du Monde)以「現」(Exposé)為主題,展出一系列採用了氰版攝影和宣紙的畫作。透過獨立策展人郭瑛重視空間劃分的策展風格,呈現出時光荏苒與物是人非之間的一刻旖旎景象。
林靖風:Soluna 與金根泰 —— 參透的藝術
韓國藝術家金根泰(Kim Keun-Tai)最近於 Soluna Fine Art 畫廊以「KOAN 公案」為主題,展出一系列以液體石粉為媒介的畫作和裝置作品,來審視大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一種親密而疏離的關係。
曾詩敏:參與之餘,毋忘擺正心態
有時人容易被一己情緒主導,忘記了事件的本質和溝通的其他方式。其實簡單禮貌一句,說聲「唔該借借」或「請問可唔可以坐過啲」,問題已可解決,大家雙贏。
植樹的黃金法則
叢林為全球 4 分 3 動植物的棲息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為人類提供食物、燃料及藥物。然而,全球原始熱帶森林正逐年減少,每年消失的面積與丹麥的大小相約。科學家作出警告,並呼籲所有國家必須把植樹列為未來 10 年的當務之急。但種不得其法,恐會適得其反,多名專家便糾正大眾對大型植樹的誤解,並提出有效推行的黃金法則。
後人類的美好景觀
去年 3 月,武漢肺炎席捲意大利時,傳出假新聞指天鵝、海豚回到杳無人煙的威尼斯。指望人類活動在短時間內減少,動植物就能回復生機,似乎過於理想。來自蘇格蘭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家兼記者 Cal Flyn,就到訪 12 個曾經有人生活,但出於經濟原因,或自然、人為災難而撤出的地方,觀察當地的野生動植物如何在這些後人類景觀中生活,並結集成新作 Islands of Abandonment: Life in the Post-Human Landscape。
足不出戶,也可打開五官感受藝術?
政府因應疫情急速惡化之勢,週三起已進一步收緊社交距離措施,結果展覽場所、劇場再一次關閉,這得來不易的小陽春瞬間即逝。線上展覽或演出成為疫情下的藝術新生態,足不出戶可以怎樣感受藝術?香港藝術館推出「五官感應藝術館」網上節目,冀以跨感官、跨媒介形式,以另一角度欣賞藝術館的藏品和建築空間,甚或可撫平在逆境時煩躁的心。
曾詩敏:尋找那片草地
「疫情下迎接社交新常態」,因為疫情,我們好像更加渴求不用透過口罩而呼吸的空氣、更加喜歡陽光、珍惜草地,亦重新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心目中的節奏。
克什米爾雙重抗爭:自由和環保,如何兩者兼得?
克什米爾被印度取消自治地位,並遭血腥鎮壓及切斷網絡。而在人民失去自由之際,當地的森林亦因非法建築及走私木材,遭到嚴重破壞。面對暴力衝突及氣候變化的重創,克什米爾人卻未舉手投降。他們現時加緊行動,從政治及環保兩方面入手,致力保護家園。
綠色和平:保衛郊野公園 「行山抗疫不留痕」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郊野公園再次成為市民呼吸新鮮空氣的「抗疫後花園」。惟多條山徑在連續多個週末被「蹧蹋」,出現大量口罩,塑膠等垃圾。外國有環保人士提倡山野不留痕(Leave No Trace)守則,鼓勵郊遊人士尊重自然;市民在這段全城抗疫時期享用郊野公園,亦應該要做到最基本的行山禮儀 ——「行山抗疫不留痕」。
大自然也應享有「人權」?
1953 年,美國五大湖(the Great Lakes)地區開始建設湖底油管,但管道於 50 年間已發生 33 次洩漏事故,釋出至少 110 萬加侖燃油,污染鄰近湖泊及海岸線。為阻止油管繼續運作以保育環境,當地原住民律師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為大自然爭取「公民身份和權利」。
Gloria Chung:澳洲,你好嗎?
是不是要到最後一棵樹倒下,最後一條魚也沒有,我們才明白金錢不能買到大自然呢?作為遊人,有沒有甚麼可以做?
假龜殼可以救龜仔?
烏鴉在人類居住地找到穩定的食物、水及適合築巢的地方,得以繁衍。但同時,人類生活破壞了陸龜棲息地,還令牠們的天敵烏鴉數量增加。美國「大西洋」雜誌報道指,生態環境保護者正考慮以假龜殼引導烏鴉遠離烏龜。
對於樹林生態,林木俱焚可以是好事
森林發生火災,許多人想到應立即撲滅,避免火勢蔓延造成更大傷亡。但生態學家指出,人們努力「鎮壓」野火,反而埋下下次野火憤怒反撲的禍根。
【短片】語文陶話廊 —— 古詩:不落伍的視覺語言
為甚麼說「古詩十九首」可愛?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分析其中「青青河畔草」的視覺語言,帶大家欣賞淺白文字所構築的動人鏡頭。
挪威的開心秘笈 —— Koselig
如果放下手頭上的一切,到一個讓自己開心的地方,那將會是哪裡?在沙灘或森林的木屋裡,與家人或另一半窩在沙發上,蓋著棉被、喝杯咖啡、看書或電影,你想像到嗎?對於挪威人來說,這不是幻想,而是他們維持快樂的方法:koselig。
【Soul Monday】Be with water —— 以水為心靈止痛療傷
若世間有太多事,令人喘不過氣來,想舒緩焦慮,或可嘗試在水中,感受無重而溫柔的自然力量,暫時為心靈止痛療傷。美國加州生物學家及研究員 Wallace J Nichols 近年提倡「Blue Mind」,因為現有科學證實人愈靠近水,愈有利於身心健康。
為甚麼植物不會死於癌症?
最近 HBO 推出迷你劇集「切爾諾貝爾」,全球好評如潮,亦令世人再度關注這場核災。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當年核爆引發過千種的癌症病變。事後人們全面撤離,市區形同鬼城。但該區的植物不單沒有枯萎,反而繁茂生長。為何人類和動物會因遭遇輻射患癌死亡,植物卻能在 3 年間康復?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就此作出分析。
想工作有好表現,從散步開始
人類與大自然的生活原本密不可分。但近代都市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使人們足不出戶便能解決生活需求。相對的,人們與大自然的距離漸漸疏遠。近來,有研究發現每日抽出 1 小時在大自然散步的人,生活有明顯改變, 尤其對於長期處在室內的上班族而言。
鯨落:生命幻化的奇蹟
萬物生命連成一體,息息相關:一具生命的殞落,消失於無形,不妨視之為幻化成其他生命甚至群體的過程,著名的「鯨落(Whale Fall)」,便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