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處地緣政局劍拔弩張,南高加索也再起戰幔,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日前就主權爭議開戰。這兩個前蘇聯國家的領土一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30 多年前已經爆發戰爭,上演多場令人髮指的殺戮,遺下一座全球最大死城、一道可見的戰爭疤痕,並為今日戰事留下伏筆。
民族
|共36篇|
歷史題:「納粹治下,人民得利?」你會怎樣答?
歷史科除了希望學生能熟讀歷史,還要培育學生比較、思辯史料的能力。歷史有無數苦難事件是因政權而生,提問考生有關政權所帶來利弊的試題屢見不鮮。英國劍橋大學國際文憑試歷史科試題 2013 年的歷史卷,便問及考生有多大程度同意「大多數在德國的人因納粹管治而得利」。考生需解釋其答案。
【短片】語文陶話廊:有中國人一日,魯迅就永不過時
愈來愈多國家指控中國瞞報疫情,令這次武漢肺炎大流行一發不可收拾。面對「庚子賠款」2.0 危機,外國不留情面的態度,似乎令不少中國人既意外又咬牙切齒,大喊種族主義。其實十多年前,陶傑已明言中國人花大錢買來的尊嚴和面子,全屬假象,遲早有天被戳破,原因,就在於魯迅大力鞭撻的「民族劣根性」。
在伊斯坦堡重建維吾爾族文化?
在伊斯坦堡的書店內,小朋友拿起一本家鄉新疆所沒有的維吾爾語兒童雜誌,滿心歡喜,只因在雜誌上看見母語,已是難得一見的自由。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記者走訪土耳其,了解這些離鄉別井的維吾爾族人,在惶惶不可終日下,如何為生存、自由和民族文化而努力。
【短片】老是常出現 「史詩」到底是甚麼?
「Epic」,2016 年在社交媒體 Reddit 獲選為最令人煩厭用語之一。現代人對「史詩」的定義似乎頗寬鬆,令這個字從廣告到新聞標題皆無處不在。然而,作為西方文學之源,原始史詩吟唱的是整個民族的榮光與命運,是一種古老和特定的文本。就讓我們看看古希臘和中世紀的兩部經典,發掘所謂「史詩」的本義。
中國民族主義消費
普通人在網上一句評論,可能已被一眾愛國「小粉紅」口誅筆伐為「傷害」中華民族感情。在商業層面,稍一不慎觸碰脆弱的民族感情,更可能惹來 14 億人的齊心抵制。為中國公司提供公關諮詢服務的 Elliott Zaagman,在澳洲獨立智庫 Lowy Institute 撰文,指中華人民的共同抵制行為由來已久,然而民族主義一旦失控,受損的不僅外國企業,中國政府本身亦可能後果自負。
日本阿伊努去哪兒?
2 月 15 日,日本政府內閣向國會提交阿伊努族的支援新法,首次法律上明記其為「原住民」。並建議在北海道白老町建立據點,乘東京奧運之機,向外國宣傳阿伊努族傳統文化。
大坂直美能否改變混血兒在日本的命運?
大坂直美最近在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上擊敗名將莎蓮娜威廉絲,成為日本網球史上第一個大滿貫單打冠軍。但以日本人的角度,雖她確實是日美混血兒,但外貌與膚色委實不像日本人,加上不太懂日語,在追求民族單一血統的國家,可以稱之為「日本人」嗎?年輕混血網球手為日本帶來榮耀之餘,也帶來了日本混血兒該如何定位的問題。
尼泊爾國旗為何別樹一幟?
當今世上,絕大部分國旗都是長方形,圖案不外乎條紋、星星或十字架,顏色都以紅、白或藍為主,但明明沒有國際條例規管國旗樣式,為何設計卻如此趨同?就在這個國際舞台上,尼泊爾偏偏就是不跟從國際慣例,國旗以兩面大小不一的三角旗組合而成,形狀奇特,究竟是甚麼原因令尼泊爾國旗別樹一幟?
【抉擇世盃】大家都是同族人,就必定要支持嗎?
今屆世界盃來到尾聲,將由首入決賽的克羅地亞,迎戰久未奪冠的法國。前者與東道主俄羅斯同為斯拉夫人(Slavs),按理勉強算有主場之利。但事實上,未必每個俄人都樂見克國捧盃。這不僅因為俄國是被克羅地亞淘汰出局,更因為在歷史及政治上,兩國關係複雜糾結。即使雙方同族也好,感情卻不算得親。
鄭立:小世界 —— 老掉的東西當然要換掉,國家和政權也一樣
這是個革命的遊戲,從一開始玩到最後都用同一個民族並不實際,反而是要不斷看情況扶植新興國家,讓舊的民族衰落,洗走舊世界。與其等自己的國家衰落腐敗死撐到最後,不如盡快的建立新政權,取代已經沒救的舊權力。玩者放棄舊有存在已久的廣大強國,然後建立一個新的權力,雖然一開始很小,卻因為有行動力而挑戰舊的權力然後取代它們,這樣的設計其實很反映現實。
在瑞士,有種文化差異叫「薯餅鴻溝」
在瑞士,有種文化差異,叫做「薯餅鴻溝」。瑞士官方語言有 4 種之多,因此一般人眼中的瑞士便是多語言、文化共融之地。事實上操不同語言的人各據一方,劃分成不同語言區,而「薯餅鴻溝」便是德語區與法語區的隔閡。
陶傑:中華民族「復興」的時態之謎
在邏輯上,如果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國人當真站起來了,則到了 1976 年,中國人又何須歡樂享受「第二次革放」?同理,如果 1976 年之後,中國人民包括知識分子真正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則今日又何須從頭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沒外語方言之別】宛如兄弟的北歐語
香港大約有 7 成人能使用普通話,就算不能說,一般也能基本理解普通話口語。這與香港在主權移交後的「兩文三語」政策,以及香港受中國影響愈來愈大有關。廣東話在中國屬於方言。沒有廣東話聽說經驗的中國北方人,大多聽不懂廣東話。一國之間兩地語言不甚相通,在世界另一端,北歐核心三國語言:丹麥語、瑞典語和挪威語,同屬北歐日耳曼語,三者宛如兄弟般親近。
鄭立:沙丘魔堡——當有新的環境,就會創造新的民族
不同環境會讓地球人的文化、心理、語言和身體都有所改變。這個概念,在作品「沙丘魔堡」中非常清楚。對於沙漠行星上的佛瑞曼人來說,稀缺的水就是生命的同義詞。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將沙丘變成水源豐富的環境,與外地人來星球的目的以及天下經濟完全對立。這又能用一句「大家祖先都是地球人」搪塞過去嗎?
陶傑:民族的集體癲狂
在「孫楊禁藥醜聞」升級為中國民族戰爭之際,閱讀英文則清醒兼明理,民族的集體癲狂現象,十九世紀蘇格蘭記者麥佳(Charles Mackay)的經典社會心理著述「非凡的民眾欺想與族群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 ——書名相當華麗,因為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