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大流行和俄烏戰爭以來,英國物價持續飆升。央行為抑制通脹,在 21 個月內加息 14 次,按揭利率更升至 2008 年以來最高。這尤其削弱中產階級的消費力,使其改變消費模式,促使零售和服務業作出應變。
中產
|共19篇|
德國中產階級正在萎縮?
德國從戰敗國變成歐盟最大經濟體,中產階層在這期間象徵社會進步的希望,亦因為他們貢獻一大部分稅收, 普遍也對民主信心較大,有助於確保社會穩定。只是好景不常,如今通脹侵蝕工資,加上能源等價格飆升,教師和公務員等為數眾多的中產人士,生活開始陷入困境,令人憂慮社會衰退,動搖一國之本。
林喜兒:「白蓮會」—— 陽光背後的夏威夷
短短 6 集,一手包辦編和導的 Mike White,除了把人物角色寫得有趣立體,而旅客與酒店員工之間,雖然可簡化為階級和種族之間的矛盾,卻不是二元對立,也不是為政治正確而設計。荒誕幽默,在風光明媚,星級享受背後是一片灰沉。
慈善事業起變革?正在崛起的中產捐贈者
要推動社會改革、救濟貧苦、扶助老幼、保護環境,並不能單靠政府,更多時需要大眾參與,其中一個渠道就是慈善工作。但在過去,慈善事務有時更像超級富豪的俱樂部,甚至是他們鞏固權力的工具。有報道指出,隨著在新興經濟體,中產捐款者愈來愈多,情況或將有變。
大爆炸一年,黎巴嫩的中產逃亡潮
與親友道別的場面,近月常在香港機場上演,黎巴嫩人對此亦身同感受。去年首都貝魯特港口大爆炸,將政府的腐敗無能公諸於世。但一年過去,施政未有改善,生活更加困苦。為了孩子,也為了生存,中產人士紛紛「逃亡」。但面對新一波移民潮,準備走、走不開和不願走的,各有各掙扎。
鄭立:想要發大財,就寫討好中產階級的文章
怎樣才能夠令文章有很多人看,很多人分享,甚至願意課金呢?這對於已經無法參選、想轉型做作家開 Patreon 的香港前議員們來說,應該是很重要的課題。雖然我想他們不太會看我的文章,不過我還是在這裡說答案:不要寫自己想說的東西、不要寫正確的東西,寫一些中產階層認知裡的東西。
2021 年全球 10 大風險預測
2020 年武漢肺炎成為世紀大疫,國際形勢風雨飄搖,疫情尚未有解決跡象之際,究竟新一年還要面對甚麼挑戰?智庫組織 Atlantic Council 憑藉為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IC)進行預測的經驗,評估 2021 年有 10 大國際風險 —— 台海局勢或引起美中衝突、各國因抗疫債台高築恐釀金融危機、世界處於 50 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等。
今天還有「中產」嗎?只剩下「中等收入」的年代
今天還有「中產」嗎?曾幾何時,中產被視為一項人生成就、社會身份。但在今日的經濟氣候和企業文化中,中產可能已是一個逝去的概念。取而代之,今日社會上可能大部分可能只是「中等收入」人士,面對著工作崗位的不穩定、乏味、無晉升機會,但仍需要供養家庭和下一代沉重開支的負債者。
Moyashi:一蚊雞別墅
如果說別墅一楝只售 1 日元,你會有甚麼想法?香港人絕對會立即問哪裡付錢,但正常人應該會質疑是否有內情。對,是有內情的。伊豆別墅以「1 日元」放售貌似不可思議,但事實是戶主年齡已高,早已無心無力到伊豆隻假,但每月仍需支付兩萬多日元的管理費。負責的地產經紀人表示:「屋主本來是說免費放出來,但法律原因所以惟有以 1 元放售。」
追求「日本製造」的中國產品
中國製的產品,質素一直成疑,追求生活質素的大國中產國民亦不買帳,轉而追求素來就有品質保證的「日本製造」,令中國廠商靈機一觸,轉而到日本設廠,只為得「Made in Japan」的美名。
消費降級 —— 中國豪買時代的終結?
談到新時代中國人的消費模式,往往予人銀彈無限、豪氣非凡,狂掃各種「高大上」牌子貨品的印象。不過,好日子似乎有到頭的一天,種種經濟因素影響下,國內部分人民,似乎由多年來的「消費升級」,開始轉為「消費降級」。
紅眼:被淘汰的不是馬莎,是百貨公司
馬莎(Marks & Spencer)要撤出香港了。一家門扉繁多,定位卻甚為模糊的英式百貨公司,選貨質素雖好,卻老是被批評貨色古板,選擇太少,不夠多元化。簡單來說,不夠 Consumer-Friendly。在所謂的後現代消費社會,不談品質,只談品牌,品牌知名度比質素更值錢。百年老字號如急風之燭,或許,被淘汰的不是 M&S,是百貨公司這個概念,本身已失卻時代光環。
咖啡成金:是星巴克的中國夢,還是中國的咖啡夢?
儘管星巴克是美國連鎖咖啡店的代表,不過,它們如今卻選擇在中國開設全球最大的旗艦店,位於上海的精品烘焙工房(Reserve Roastery)。星巴克的下一目標是在 2021 年於中國擁有 5,000 間門店,換言之平均每 15 小時就有一間新店營業。或者,星巴克的經營之道只表示中產階層的生活品味,但真相不只於此。當咖啡在大城市迅速風行,咖啡豆卻順利讓一個又一個赤貧的農村種出財富。泡一杯品牌咖啡,是中國富裕階層的中產形象,種一籃子咖啡豆,卻是中國農村社會的黃金夢。
富人不炫富:隱藏的除了錢,還有經濟不平等
紐約新學院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Rachel Sherman 訪問了 50 名紐約富爸媽,研究有錢人的消費。他們屬於全國最富裕的 1% 或 2% 人口,但弔詭的是,這些人非但拒絕炫富,甚至極力掩飾,強調自己只是「普通人」。這些富人很忌諱談及家底有多豐厚,彷彿有錢是種羞恥。有錢人為何刻意隱身?此現象又是否一件好事?
民主的條件(二):中產階級
英國歷史學家 Niall Ferguson 在著作 The Great Degeneration: How Institutions Decay and Economies Die 論及,民主並非單指投票,點票是否公正、法律系統如何處理選舉糾紛等等制度問題同樣至關重要。換言之,缺乏健全法治,現存社會便難以實踐民主。而對法律學者 Ganesh Sitaraman 來說,美國民主與法治均須依賴中產階級的興盛,一旦中產沒落,憲法亦會陷入危機,民主計劃隨之遭殃。
社會不公的弔詭
全球貧富不均日益加劇,相信無人否認--然而,有關社會不公的議題仍不乏爭議,由定義、國情、影響、性質到程度均複雜難解,例如貧富差距多大才叫懸殊、如何介定過渡抑或持續性質、不平等的負面影響幅度、對社會心理的形塑等等,置於全球語境之下,比較更形弔詭。社會不平等固然是真實議題,但其弔詭一面不可不察。
英倫夾心一族:「僅僅夠」中產
英國公布秋季預算案,計劃的焦點之一,是對中產的援助措施。不過,此中產不同彼中產,當局稱他們做「Just About Managing」(JAM),若是譯得口語化一點,就是「僅僅夠」之意。這些家庭收入不高,雖夠日常開銷,手頭卻不充裕。常在呻窮的香港中產,是否也屬同一類人?
人生這種病 找種愛好就好了
愛好於你何用?show-off、炫富? 愈體面愈罕有愈顯得你高貴脫俗有生活態度? 還是純屬真.愛好?
亢泰:你屬於甚麼階級
倫敦經濟學院的賽麥克教授寫了一本書——「二十一世紀的社會階級」,其中他詳細論述了對 161,000 個英國人的分析,列舉許多調查結果,讓讀者自己去做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