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朝鮮半島、西至烏克蘭、北至西伯利亞、南至中國,曾經全部或一部分是 13 世紀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彊土。這個從大草原崛起的遊牧民族,席捲歐亞成為史上最大連續領土帝國,但無論在征服過程抑或管治方面語言都是一大障礙。一個為歷史文獻所記卻又不知名的英國人,便為帝國擴張史補上一筆。
中世紀
|共33篇|
中世紀養貓:富有的象徵,讀書的陪伴
自中世紀起,貓經常與修士、學士為伴,有一位詩人描述,貓是學者的光、最親密的伴侶,表達了對寵物貓強烈的情感依戀。貓的相伴,對於花時間閱讀和寫作的人,為其腦力工作的孤苦,帶來了愉悅。
中世紀的黑死病疫情,被後世嚴重高估?
歐洲中世紀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當時封建地主割據,結合保守教會的神權統治,科學發展遲緩,自由思想被壓抑。在 1346 至 1353 年中世紀晚期,一場「黑死病」侵襲歐洲大陸,過往歷史學家根據當年政府、教會、民間記載,推斷疫症奪去 30% 至 50% 總人口的性命。不過,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的新研究就推翻這個看法,認為黑死病疫情被嚴重高估。
重現巴黎聖母院的聲音
教堂穹頂環繞的回音、孩子在教堂外大道附近玩耍、商人在遠處討價還價、馬蹄在 18 世紀的鵝卵石上咔嗒作響…… 「聲景考古學家」Mylène Pardoën,目前正蒐集聲音資料,以重現巴黎聖母院大教堂自 13 世紀開始建造到 2019 年火災間,建築內外曾出現過的聲音歷史。這次計劃更會作為大教堂修復工作的建材選擇參考。
英格蘭人崇拜巨人像之謎
英格蘭西南部多實郡(Dorset)的塞那阿巴斯(Cerne Abbas)一處山丘表面,有一個 55 米高的巨人像。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過去一直認為,巨人像是在史前或羅馬時期,又或是在 17 世紀刻畫。不過,由英國國民信託(National Trust)支持的考古研究發現,巨人像為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所造。英國「獨立報」稱,新發現可能揭示英格蘭從異教信仰過渡至基督信仰的歷史。
既迷信,亦有其用的中世紀分娩帶
在歐洲中世紀,缺乏麻醉與消毒的生育過程,可能是婦女最致命的時刻。科學不發達加上傳染病肆虐,產婦死亡率高居不下。當時的人相信,產婦若持有護身符,便能獲得神聖加護,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分娩帶。英國劍橋大學麥當奴考古研究所研究指出,當時孕婦不僅會在懷孕期間繫上分娩帶,即使在分娩期間,也離不開分娩帶的庇佑。
2020 是史上最差一年?問問歷史學家再說
「時代週刊」以「史上最差一年」作為年終總結,但放諸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維度,如此說法又是否經得起考驗?有歷史學家就認為,答案其實是公元 536 年。當年有神秘煙霾蔽日遮天,歐亞大陸陷於漆黑近 18 個月,此後農作物失收,大量人口饑荒死亡,致命鼠疫緊隨其後,究竟現今科學如何解答連串異象?
維京人南征北討,全因獨男過盛?
以兇暴強悍見稱的維京海盜,為後世留下不少傳奇,但缺乏書寫傳統下,我們難以摸索維京人的社會面貌。有瑞典考古學家出版新書,透過考古成果提出多項有趣發現 —— 維京人盛產獨男,可能是其南征北討的重要誘因;有女性可在軍中身居高位,有男性竟以全身女裝下葬,性別秩序超乎當今尋常。
【*CUPodcast】童話世界裡,生人勿近的黑森林
「黑森林」於現代人而言,可能只是指蛋糕的口味;對於中世紀人而言,卻是詭秘的宇宙。歐洲流傳的童話故事裡,不少關於走進森林荒野後遇上壞事的情節。這些情節可能是出於要警告兒童,不見天日的黑森林充滿未知與危險,同時反映了中世紀的人獨特的宇宙觀。
紅眼:異世界居酒屋阿信 —— 回到中世紀好像也不錯
「異世界居酒屋阿信」的趣味,在於它總是將平凡無奇的現代事物,寫得既瑣碎,但又新奇。震驚「異國食客」的事情,幾乎每夜上演。譬如說,將深海惡魔肢解上菜的八爪魚刺身;讓鐵匠如覓稀世珍品、老闆手上的那一把銳利無比、鑄造工藝匪夷所思的廚師刀;源源不絕(其實是老闆走去超級市場補貨)的新鮮蔬果。
【*CUPodcast】英雄救美純屬童話,公主救王子才是現實
任何人都無法活在故事以外。大家從小開始看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部分故事被迪士尼改編成動畫電影,廣受兒童歡迎。我們年幼時,將故事情節照單全收,卻沒有想過:為何公主王子如此多?為何王子總在樹林騎著駿馬晃蕩?
陶傑:三次「大全球化」
香港人有幸處於此第三大全球化,由全盛到散場的歷史關頭。
通識教育為何叫 Liberal Arts?
香港陷入前所未見政治危機,建制高官歸咎通識教育科。所謂「通識教育」又譯「博雅教育」,來自英文的 Liberal Arts、Liberal Education 或 Liberal Studies,當中關鍵詞「Liberal」,究竟要如何理解?難道意味著課程是灌輸西方「自由」價值?
請教中世紀修道士:如何保持專注?
在數碼資訊氾濫的年代,只要智能手機在手,便可隨時隨地接通世界,如何專心致志似乎成為時代課題。其實早在千多年前的歐洲中世紀,深居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同樣要為抵抗外界誘惑苦惱,他們為專心修行和學習而扭盡六壬,箇中是否有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活在中世紀,如何面對寄生蟲問題?
在 17 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寄生蟲在感染者體內自發生成。即是說,寄生蟲並非透過蟲卵孵化,而是因為身體之內擁有某些噁心物質而形成。
尋找吳哥城的真正死因,關鍵在沉積物?
座落於柬埔寨西北方暹粒市的吳哥,曾是吳哥帝國首都,更是 11 世紀規模最大的城市。至 16 世紀,吳哥卻成變為一座荒廢城市。曾有考古學家認為,由於戰爭失敗導致城市突然被遺棄。但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報告提出,吳哥並非一夜之間成為空城。研究分析沉積物後,發現從 13 世紀起,人們便因當地不穩的氣候、排水系統失修等原因,逐漸放棄城市。
向中世紀隱修士學習生活管理
究竟工作是賦予我們生命意義,還是掏空一切意義?美國神學家 Jonathan Malesic 指出,中世紀隱修士對此有獨到看法。他們相信工作屬於修行的一部分,但絕非修行的全部,他們的時間管理模式,類似今日所提倡的 Work–life balance;修道院即使採用新科技,也不是為了提高生產力,反而是用來節省勞動時間,以便修士充實精神生活。
失落的金犀牛:重構非洲中世紀歷史
鹽造的城鎮、珊瑚造的清真寺、玻璃造的宮殿,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來自中世紀非洲的璀璨文明。法國歷史學兼考古學家 François-Xavier Fauvelle 專研鮮為人知的 8 至 15 世紀非洲,主張此時的非洲文明正值「黃金時代」,可與世界其他文明鼎足而立,成果最近翻譯成英文新書 The Golden Rhinoceros: Histories of the African Middle Ages。
科幻故事的起源
科幻小說,乍聽會令人聯想到人工智能、外星生命、時空旅行等,似乎跟高科技都脫不了關係。但其實科幻題材的發展已有數百年,現今題材所涉及的範圍極為龐雜,有想過在科學落後的中世紀時期,也有科幻故事嗎?
在「世界地圖」尋人間天堂
現代世界地圖,印刷精美,陸地與海洋外貌,參照太空衛星所攝的影像來繪畫,地形的大小比例非常精準,有平面印刷版或電腦版本,亦有立體地球儀。早在歐洲中世紀時,已有人畫「世界地圖」(Mappa mundi),但當時地圖所繪的「世界」,和現代的世界地圖相比,有天壤之別。為何如此?只因歐洲中世紀的「 世界地圖」,是舊約聖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