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瑞典卡羅琳學院研究指出,早上比晚間運動更能有效燃燒脂肪;「泰晤士報」就提供以下 5 項貼士,讓人們以最省力的方法,增強肌肉與活力。
微生物
|共22篇|
當地球無菌時,人類也會消失
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而言,包括人類,微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條件。如果細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都消失,一眾生物也很快會死去。近年有科學家警告微生物正急劇下降,有些更已絕種,有必要加緊拯救。
廚房最多病菌的東西:調味料樽
爐頭、抹布、鋅盤、刀具、砧板、垃圾桶蓋…… 哪裡是廚房最多病菌滋生的地方?可能以上皆非 —— 明知容易藏穢的地方通常都會勤清潔。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環境與生物科學學院的研究發現,備餐過程中交叉污染最多的地方,可能是大家不太注意的調味料樽。
科學狗:益生菌可改善女性私密處健康嗎?
近年愈來愈多益生菌產品推出,由最初幫助食用者整治腸胃健康,到現在竟然可以幫助減少女性私密處敏感痕癢、灼痛、異味等不適,到底這些說法是否有臨床基礎?女士們吃這些產品時是否要多加注意呢?
科學狗:印尼發現超巨型細菌,竟可肉眼見到!
細菌是種微生物,往往不能用肉眼看到。不過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指,在加勒比地區的紅樹林沼澤中,發現迄今已知最大型的細菌,不單比大多數細菌大 5,000 倍,也比巨型細菌大 50 倍,長度超過 1 厘米長!這種在紅樹林的腐爛樹葉表面上,發現的超巨型細菌華麗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學名中的 Magnifica 來自法語的 magnifique,有巨大的意思。
生物採礦可避免破壞環境?
生產可再生能源和電動車等產品所需要的礦物,通常比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同類產品更多,推高礦物需求,令減少採礦環境破壞和擴大使用低碳能源之間出現矛盾。不過,採礦方式不單只有粗暴使用化學物料提取,近年業界便積極研究另類開採技術,例如利用生物科技作生物採礦。
細菌點亮法國小鎮
去年,法國小鎮朗布依埃(Rambouillet)疫苗接種中心的等候室內,安裝了一排會發出柔和藍光的圓柱。不久後,這些幽幽的藍光更開始照亮附近綠樹成蔭的廣場,並陸續出現在法國各地。這些藍光燈獨特之處在於其非靠電力發光,而是由細菌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產生。
地下世界,土壤生物聲學
人自土壤種出糧食,但似乎對地下世界的居民 —— 細小如細菌、真菌,到彈尾蟲、蟎、蜈蚣、蚯蚓,再到住在地道穴中的鼴鼠、老鼠、兔子 —— 究竟在做甚麼並不甚瞭解。科學知識雜誌 Knowable Magazine 報道,隨著新研究領域土壤生物聲學(soil bioacoustics)出現,有生物學家正在捕捉來自地下生物的聲音,憑聲音揭開地下世界的神秘面紗。
李衍蒨:屍體彈起及說話?
萬聖節快將到來,縱使今年未必如以往一樣有形形色色的鬼屋,但各種屍體或鬼魂彈來彈去的畫面依然很立體!放眼現實,屍體又真的會這樣驚嚇嗎?
李衍蒨:食物殘渣解密
雖然食物殘渣很有用,但推斷死亡時間的複雜程度,並不可單靠食物或其他環境相關的條件完成,因為現有的工具都有其限制及漏洞。
純棉內褲是檢驗土壤健康的標準
除非有另類喜好,內褲除了拿來穿,似乎沒有其他用途。不過,假如是白色棉質內褲,土壤或者是它的另一站。2018 年,美國有人發起「掩埋內褲」(Soil Your Undies)挑戰,行動旨在提高公眾對土壤健康的關注,活動目前也傳至澳洲及紐西蘭。
山火後遺症:大批動物死亡的生化危機
正常情況下,這些腐肉會吸引成群的腐食動物,但是由於這次大火造成的死亡數量,遠超腐食動物的數量,來不及清理,於是變成細菌和昆蟲繁殖的溫床,情況令人憂慮。腐屍分解時,釋放出大量氣體,以及液化的殘骸、屍體的酸液和微生物的混合物,這一切都將為土壤所吸收。
保護環境,由「合成生物學」發展起?
要光復日益敗壞的自然環境,使地球成為真正宜居的家,科學家兄弟爬山固然是重要,假如能促進跨領域合作,結合生物學、工程學和環境學知識,或能挽狂瀾於既倒。「合成生物學」是一門新的跨學科領域,在生物學中應用工程原理,透過規模設計、編寫或修改微生物的基因組和細胞中的酶等,以執行新功能。環境作家 Renee Cho 在哥倫比亞大學環境新聞網站「地球狀況」,列舉了一些合成生物學為最棘手的環境問題,所提供的潛在解決方案。
「古代麵包煉成計劃」:用 5,000 年前的埃及酵母烘焙麵包
遊戲機 Xbox 的設計者之一 Seamus Blackley,原來也是一名業餘埃及古物學者和麵包師傅。近日他更成功將埋藏在古埃及陶器中、沉睡了 5,000 多年的酵母喚醒,烘焙出「古代麵包」,究竟他是怎樣化腐朽為神奇?
為甚麼有些人不再沖涼?
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師 David Whitlock 與一般人不同,他已經 15 年沒有沖涼。他解釋:「若身體哪個部位污糟了,只需用清水洗那個部位。」藉此鼓勵人們減少使用沖涼液,讓無害的微生物在身上生長。「衛報」特此撰文,打破人們對沖涼使皮膚乾淨的認知。
愈慢愈浪漫:留給 500 年後的科學實驗
2014 年,愛丁堡大學著手研究細菌的壽命之謎。過去多年,關於細菌的壽命,科學家一直無法得出準確說法,只能證實在某些環境下,細菌會加速繁殖,或迅速死亡。假設一切順利,一些細菌樣本將會在遙遠將來解開科學家的疑團,然而,實驗結果非你我甚或當下人類可以見證,人皆渺小,因為,實驗的最終目標設在 2514 年。
建立微生物方舟,關鍵在原住民?
挪威北極地區的斯瓦巴冷岸群島(Svalbard),建有一座全球農作物種子的保存庫,以防農作物因突然出現的全球性危機消失。近日亦有科學家提出,要為腸道微生物建立「諾亞方舟」,儲存來自偏遠地區,人類糞便及體內的微生物,並用於未來醫療發展。
改善腸胃健康可解決失眠?
晚上輾轉難眠離不開是因為壓力、抑鬱、焦慮、腎上腺素上升,或被事情所困擾,總之就是人處於難以安穩的狀態。但近年科學家開始認為有可能是消化系統作祟,他們懷疑腸胃中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正在影響我們的情緒、消化能力以及睡眠質素。
搶救橙樹生化戰
現時全球近五分一植物面臨絕種,禍源除了人為破壞,還有細菌肆虐,例如一種常見香蕉近年大規模受真菌感染,數十年來再度瀕危。人類直至近世才發現細菌的存在,正式向微生物開戰,而一種新近戰略,就是以病毒攻擊細菌,試驗場是同受細菌侵害的橙樹。
300 年大火 燒出新抗生素?
抗生素失效,堪稱全人類的最大危機;倘若成真,不少傳染病都無藥可救,隨時釀成世紀災難。聯合國全體早前已簽署聲明向超級病毒宣戰,除了呼籲大眾不論醫生還是病人,善用抗生素,更重要是尋找新藥。美國就有研究人員從有「地獄之火」之稱的礦井大火中得到啟示,開展了研發新抗生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