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早前民進黨內一宗性騷擾事件,令台灣掀起一股 #metoo 潮,很多受害者紛紛公開多年前受性侵、性騷擾及性別不尊重的經歷,被針對者涉及政黨、媒體及娛樂圈不少名人。隨着 #metoo 運動持續發酵,令人們不得不審視性別的權力關係,並反思性別關係的本質。然而性別一向都與某種社會禁忌相關,究竟 #metoo 所受到的關注,會帶來個人權利的提升,抑或讓社會重新接受傳統家庭倫理?以下節錄 3 本有關「#metoo」的書籍,詳情可瀏覽有關網站,了解更多。
METOO
|共7篇|
#MeToo 運動,改變了法例和職場甚麼?
台灣近日捲起 #MeToo 風暴,從政黨、演藝圈到傳媒界,紛紛有受害者揭露自己曾遭受不當待遇。始於 2017 年的 #MeToo 運動從美國蔓延到全球,打開了對性騷擾事件的反思與討論,5 年過後,職場方面有甚麼改變?對剛進入社會工作的 Z 世代來說,他們面對的職場文化是否更平等?
協調員駐守日本片場,確保親密戲不過界
日本影視業接連爆出性侵醜聞後,業內逐漸興起一種名為「親密行為協調員」的職業,當劇組拍攝床戲及親密情節時,他們會確保演員沒有受到侵犯或騷擾。
「不冒犯任何人」的年代,喜劇創作將被扼殺?
公認世界上最成功的電視喜劇之一、90 年代的「宋飛正傳」曾經有一句格言:「No hugging,no learning(不和解,不學乖)」。無論發生甚麼事,經歷甚麼考驗,這齣劇播出多年來,劇中人還是一如既往的自戀、小器、短視,但是很受觀眾歡迎。今天的觀眾是不是覺醒過頭,無法被逗笑了?
保持安全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安全距離是多少,從來都沒有絕對準則。有些人成長的文化背景中,就是沒有太多距離意識,但有些人天生就是怕他人亦步亦趨、步步進逼。距離如果拿捏得不好,就容易令人覺得不適,更可能惹禍上身。近日前美國副總統拜登被多名女性指控「行為不當」,但拜登認為自己只是純粹握手、擁抱、示好,表達支持及安慰,並無其他意思。「紐約時報」為此專文探討安全距離問題。
Gloria Chung:美國名廚 Mario Batali,飲食界的 #MeToo
聰明的人,會在適當的時候,用少少男女磁場來調劑一下,令工作樂趣無比;愚蠢的人,便只落得下流賤格,收皮收場。
陶傑:若牧羊人原來是一隻狼
MeToo 在美國荷里活引起爭議,是因為電影這個行業本身就是名利虛榮的創作產業。自從人類有戲劇以來,監製編導恃創作才華的大權,輕薄男女演員,雖然很不公平,唯森林定律,一個想成名,一個想滿足私慾,古已有之。但宗教界不同。在宗教界掀起 MeToo,有正當的三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