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

|共87篇|

孤獨的經歷,帶來了治療孤獨的藥物

從前孤獨是一種態度,現在孤獨已漸成「流行病」,像抑鬱、焦慮一樣,不是一時三刻就可以克服,不好好處理,只會誘發更多疾病。但不同情緒問題都有藥可治,唯獨是孤獨沒有。幸而據「衛報」報道,有望治療孤獨感覺的藥物,正由一名飽嚐孤獨的女性進行前期研究。

為何仍有人被毒蛇咬死?

毒蛇咬人似乎只是老掉牙的電視情節,現實中不太注意到有人被咬而中毒身亡。但其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 540 萬人被蛇咬傷,當中 270 萬次為毒蛇所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便是蛇毒重災區。因為缺乏適當治療甚至藥物錯配等原因,原本可以預防的咬傷個案,卻以死亡告終。

吸入 Messenger 來治療肺病

藥物除了是一般化學製劑,未來「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下稱 mRNA)亦具備治療多種疾病的潛力,它可以誘導細胞產生治療性蛋白質。到目前為止,這種治療方式最大的障礙是找到有效又安全的方法,將 mRNA 分子遞送到目標細胞。最近一項相關研究有新進展,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可吸入形式的 mRNA,所吸入的「煙霧質」可以直接用於肺部,或能幫助治療囊性纖維化等疾病。

花生過敏者的喜訊 —— 脫敏藥同樣也來自花生

在不同類型的食物過敏中,花生過敏屬於危險程度特別高的一種,即使只是進食甚至沾染到微小分量,都足以產生皮膚紅腫、出疹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嚴重反應。而且,日常不少食物都會滲混到花生成分,過敏者難以完全防備,加上校園屢見不鮮的食物過敏霸凌事件,對患者來說,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猶如一個伴隨終生的致命炸彈。但不久之後,專門應對花生過敏的特效藥可望面世,並解除他們的生命威脅。

中國國民買不起藥,只能自製

早前話題之作「我不是藥神」,在中國社會掀起廣泛議論。事實上,無力負擔藥價的中國民眾,為了治病活命,除了購買仿製藥外,還有另一條「生路」—— 自行調製藥物。「紐約時報」記者持續採訪飽受頑疾困擾的中國家庭,揭露醫療保健系統的缺陷,如何使人民走上藥神之路。

江皓昕:「我不是藥神」—— 中國人並不討厭政治

「我不是藥神」上畫兩星期,票房突破 26 億人民幣,豆瓣和微信公眾號紛紛力捧,風聲吹進了中南海,總理李克強更因為此片而作出批示,要求加快落實癌症「救命藥」的價格監管和保證供應等措施。明明是一個新導演的作品,成本也不特別高,何以做出此等驕人成績?答案很可能在於香港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說話:「我討厭政治。」

大麻在意大利,是獨市,但不是生意

意大利在 2007 年將藥用大麻合法化,但有別於其他西方國家,當地的大麻種植由軍方壟斷。佛羅倫斯的軍工化學製藥廠,是全國唯一能夠合法種植大麻的地方,今年的產量約有 220 磅。「廠長」Antonio Medica 上校表示:「所有工序都是內部進行。我們種植及收割大麻植物,將葉烘乾後研磨,製成品經伽瑪射線消毒後,便會運送到藥房及醫院。」但有批評指,軍方獨營的安排很快就出現問題。

阿茲海默症有解?除了藥物,還能做甚麼?

1999 年日本第四大藥廠衛材(Eisai)推出一款可望讓阿茲海默症和路易氏體型失智症延緩發病的藥「安理申」。然而安理申畢竟只能「延緩」,無法針對罹病原因徹底解決。之後陸續問世的新藥,也都只是對症治療的藥物。不過,衛材已經和美國新創生物科技公司 Biogen 共同開發新藥「E 2609」和「BAN 2401」,準備於 2020 年後開始販售。這兩種新藥都是針對失智症中為數最多的阿茲海默症進行根本治療。前者已經進入最後階段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後者則仍在第二期的階段。只要取得認證許可,失智症的治療將可向前邁進一大步。

毒菇可治療抑鬱症?

許多人會到阿姆斯特丹一嚐「迷幻蘑菇」試試迷幻感覺。其所含的裸蓋菇素(Psilocybin),能生產出迷幻藥物質,長期或是過量服用這類物質會引起神經中毒,多數國家已列其為控制藥品。近年卻有研究發現,裸蓋菇素可能由毒品變成藥品,用以治療抑鬱症。研究人員正試圖找出更多關於它有效的原理。

無毒不入藥,保健產品可致命

近年香港大街小巷都是大小藥房,不需要醫生處方,如今普通市民隨隨便便就可以買到各種中西成藥、秘方藥和保健產品。不過,是藥三分毒,無毒不入藥,是老祖宗的智慧。過度相信和依賴藥物或有機會反受其害。有香港醫生警告,無論服食的藥物是否原裝正版,在缺乏法例監管之下,成藥沒有安全保證,都一樣有中毒風險。在香港,若保健產品含有未申報成分即屬違法藥物,但現在不合規格的保健產品在藥房或網購平台都可輕易買到,其泛濫程度已難作估算。而在美國,雖然草藥保健產品同樣賣得成行成市,但近期就發生了因服食含有禁藥的保健產品而致死的案例,惹來食物藥品監管局和緝毒局的注視。

吃「大腸桿菌」藥,可以治病?

基因改造食品幾乎無處不在。縱然質疑基因改造科技的安全及道德,但這項技術的確解決過好一些糧食問題。現在,除了糧食層面,研究人員更嘗試在藥物上應用改造技術。本年夏季,美國麻省生物科技公司 Synlogic,已就研究基因改造大腸桿菌膠囊的安全性,展開臨床試驗。基因改造,即將進駐醫藥範疇。

日本遍地健康食品 原來不一定健康

日本健康食品大國之名可謂當之無愧,從整腸的青汁、解脂果汁、降血壓茶品,到各種養顏、能量飲料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凡於市面上架的食品都可冠上健康標籤。日本消費者也非常受落,單計去年市場出貨牽涉金額就足足翻了一倍,正是如日中天時。不過,近日當局公佈因健康食品而損害肝功能的個案數字,就如當頭棒喝,叫人不得不正視健康食品泛濫的問題。

花卉的療效

古今中外均有以花入藥的傳統。古埃及人以番紅花壯陽及治療胃痛,印度以蜂蜜和乾花外敷腳傷,歐洲人使用洋甘菊療神養胃,更不用提中國人向有服食草藥的醫方。美國傳粉生態學家 Stephen Buchmann 在「花,如何改變世界」一書詳述花與醫療的關係,提到植物療效之餘,亦主張人類「療癒」花卉,在自然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代,拯救花草於滅絕邊緣。

聰明藥用家:專業人士、學生、教授?

人腦不夠用,有電腦和人工智能相助都遠遠不夠,還得求助於聰明藥放大腦力。莫達非尼一類認知增強劑近年備受家長和學生歡迎,學生靠食聰明藥追進度以達大人們的期望已教人無奈心傷。最近劍橋大學披露竟有兩成教授也有此習慣。學校以外,「聰明藥」甚至已然進軍辦公室,為律師、銀行家等專業人士所仰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