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共333篇|

科興疫苗:菲律賓人也說怕?

截至 3 月 15 日,香港共錄得 7 宗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個案,另外又有中風、面癱等嚴重問題。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估計,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由於疫苗內有佐劑,令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病人產生炎症反應,導致急性血栓現象」。科興疫苗接連傳出事故,令很多市民不安而取消預約。香港絕非孤例,一海之隔的菲律賓,市民大眾同樣表示對科興疫苗沒有信心。

【用「誘因」鼓勵市民?】俄羅斯人就是不想打本土疫苗

香港接連出現注射科興疫苗後死亡及嚴重併發症個案,市民對疫苗安全性信心大減,更出現「退針潮」,而目前 16 歲以上人口接種率只有 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表示,希望提供誘因鼓勵巿民接種疫苗。事實上,俄羅斯也曾向民眾提供注射本土疫苗的誘因,包括開放全民接種,並在百貨公司等地方設有免登記注射點,接受完注射更可得到朱古力雪條作獎勵,但當地的接種率仍是處於低水平。

二次世界大戰:現代疫苗史的轉捩點

BioNTech 及輝瑞製藥於去年 3 月才簽訂研發疫苗協議,短短一年就在多國普及接種,可說是現代科學奇蹟。1796 年,英國醫學家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研究出牛痘疫苗,幫助撲滅天花,是人類史重要一頁。人類開始以疫苗應對疾病,例如結核病和痲疹,但在初期的百多年間,研發工作進展緩慢。要到慘烈的二次世界大戰,人類才迎來醫學突破,改寫現代疫苗史發展。

日本的疫苗研發工作,為何遠遠落後其他發達國家?

日本是東亞地區其中一個武肺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至 2 月 28 日,當地累計超過 43 萬宗確診,約 7,800 人死亡。疫情蔓延,東京奧運前景未卜,經濟蕭條,上任才不到半年的菅義偉內閣,為此飽受極大政治壓力。然而,日本無論是疫苗接種抑或是自主研發工作,一直遠遠落後英美,「外交家」雜誌就有評論文章分析當中原因。

疫下一年,還有新的戴口罩方式?

武漢肺炎至今肆虐一年,但疫情反覆無常,英國、巴西、南非及印度等地更相繼出現病毒變種,傳染力有所提升。為更有效預防,一些專家建議改用保護性較強的醫用呼吸器(Medical-grade respirator),或同時佩戴外科口罩及布口罩。前者尚能理解,後者卻真有用?還是這些均為庸人自擾,照用一個不織布口罩即可?

護瞳行動:培訓醫生外,下一步防盲醫療該怎麼走?

儘管全球大部分的失明都是可以治療和避免的,技術亦不複雜,但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資源不足令應對可治療的視障仍然相當棘手。「綜合以人為本眼健康服務」正好回應偏遠地區醫療服務不足、尤其是眼健康不受重視的狀況。身體的毛病只能自己負責,但許多時公眾都無法參與制定醫療政策。

另一個抗疫戰場 —— 醫院洗衣工場

武漢肺炎對全球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荷,日以繼夜與疫症搏鬥的卻不只有前線醫護。以法國為例,現時平均每日新增逾 20,000 宗感染個案,醫院的洗衣場亦成為抗疫戰場。工人每天「全副武裝」,洗滌及烘乾數量驚人的髒衣和床具,危險而繁重的工作為他們帶來莫大壓力,外界卻對這些所知甚少。

腦白質切除術

從 1975 年的「飛越瘋人院」,到 2010 年的「不赦島」,健康的人與精神病患之間的判斷及謎團,總是引人入勝的題材。而兩齣電影均提到的腦白質切除術(lobotomy),在今天看來,則似是逼害病人的酷刑多於外科手術。不過,曾改良過該手術的英國著名退休神經外科醫生 Henry Marsh 認為,不能就此以好壞判斷施術醫生。

抗疫的公共行政學:訴諸恐懼已不合時宜?

公共衛生是一門跨領域的學問,除了醫學和微生物學外,也涉及公共行政的知識。政府要透過各種工具,調節大眾的集體行為。例如政府會透過訴諸恐懼,令市民遵從衛生指引。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Amy Lauren Fairchild 和哥倫比亞大學社會醫學教授 Ronald Bayer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認為這種方式已不合時宜,而且會有反效果,醫學討論應回歸實證。

由閱讀文字到剖析病毒基因:自然語言處理程式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文字所淹沒,例如各大媒體的文章、廣告傳銷,又或者朋友在社交平台的閒話家常。有些社會科學家會利用嶄新數碼工具,嘗析分析海量的文字訊息,當中最常用的有「自然語言處理」程式。在全民抗疫時期中,這些程式就被改為分析病毒基因,效果良好。

全球多國「缺氧」,武肺病患命危

氧氣雖無形,如今卻有價。部分研究顯示,若武漢肺炎患者較早開始氧氣療法,死亡率較低,病情亦會較輕。但在全球疫情再度惡化之際,很多醫院卻面臨「缺氧」,被迫向患者進行配給,推高死亡人數。這個致命問題不但困擾發展中國家,社交媒體上出現「氧氣黑市」,倫敦及洛杉磯等大城市,竟也為氧氣不足所苦。

東京武肺患者:等候入院,或等著餓死

距離東京奧運開幕不足 200 日,武漢肺炎卻在主辦城市急速擴散。都政府公佈,截至週日,確診後卻仍「等候安排入院.療養」者多達 6,930 名,較 1 個月前飆升 9.2 倍。必須住院卻要在家輪候的個案相繼出現,獨居者憂慮「不是病死就是餓死」。都內床位緊張兼人手不足,若再有全國性爆發,長等送院的問題恐會波及其他病人。

【心明大義】病童的遊戲科醫生

醫院遊戲師這個服務病童的職業在歐美已算普及,但對香港人來說或許仍覺陌生,甚至可能認為遊戲無益。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廿年來就在本地致力發展這項服務,希望保障病童玩樂的權益。只是,去年疫情來襲,他們的處境變得尷尬。疫情未見盡頭,無法陪伴病童身邊,這班醫院遊戲師又有何應變方法?

武肺疫苗來了,但日本人有信心嗎?

隨著輝瑞、莫德納、阿斯利康等武漢肺炎疫苗相繼推出,多國亦馬上採購。日本政府便已訂購以上三款疫苗共 2.9 億劑,足夠全國 1.26 億人口注射。政府希望於明年中讓所有國民完成接種,為延期至來年 7 月的奧運會做好防疫措施,本月國會就通過「預防接種法」修正案,免費向民眾提供武肺疫苗,更承諾如出現嚴重副作用,將承擔醫療費及傷殘津貼、代疫苗供應商提供賠償。但社會中對疫苗由來已久的不信任態度,為達成接種目標增添難度。

文在寅自豪的「K 防疫」,反成第三波疫情推手?

上週六起,南韓單日確診感染武漢肺炎患者徘徊千宗,到了本週一,單日死亡人數為破紀錄的 13 名,危殆及嚴重患者激增 20 人。若情況持續,研究預測到明年 3 月,或會單日新增 5,000 新症。多份報章砲轟,總統文在寅自豪的「K 防疫」模式,如今反成醫療系統重擔,他卻繼續吹噓,禍害全國人民。

抗疫物流學:如何把疫苗傳遍世界

今年 12 月 8 日是人類醫學史重要的一天,英國一名 90 歲的婆婆基南(Margaret Keenan)接種了輝瑞疫苗,標誌著全球武肺疫苗接種計劃的開始。加拿大和美國都先後批准使用輝瑞疫苗,預料牛津和莫德納研發的疫苗也會在不久的將來獲准面世。疫苗面世了,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處理 —— 究竟如何把疫苗傳遍世界?

【專訪】諾貝爾獎遺落之人 —— 病毒學家朱桂林

華裔病毒學家朱桂林教授(Qui-Lim Choo),是最早找出丙型肝炎病毒的三大關鍵人物之一,但今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人,卻只有率領團隊的 Michael Houghton 教授。朱桂林成了遺珠,卻未糾結於此。相比起個人得失,這位傑出科學家更重視團隊合作,而且他笑說:「我就喜歡找東西。」

病毒變種會影響疫苗效用嗎?

武漢肺炎肆虐近一年,在全球奪去超過 140 萬人的性命。經過漫長等待,人們終於看到疫苗誕生的曙光。美國藥廠輝瑞、莫德納和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團隊經過嚴格臨床實驗,先後宣佈疫苗研發有突破性進展。然而有人憂慮,病毒會否變種,變種後又會不會影響疫苗效用?兩名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 Andrew Read 和 David Kennedy 就嘗試解答這個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