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共89篇|

「紐約時報」:紙媒壽命或只剩 10 年

網媒火速興起,社交平台徹底改變了廣告資源的投放形式,都讓不少傳統報紙和雜誌面臨經營困局。作為新聞界龍頭之一的「紐約時報」,其近年發展方針興許也成為紙媒大勢的行內指標。儘管在網絡時代下成功轉型,但「紐約時報」行政總裁 Mark Thompson 坦言,紙本印刷的壽命,或已走到最後 10 年:「原因是我們的核心已經在轉移。」

留言心理學:不留言的網民才是沉默大多數

「識睇一定睇留言」,一語道盡網絡文化下留言之於文章本體的重要性。好的留言可糾錯、可突破盲點,點石為金,為文章賦予新意義。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媒編輯 Suzanne LaBarre 就深有體會:「有時單單一個留言就足以歪樓,影響讀者對整件事的觀感。」部分受夠撩事鬥非的留言困擾的媒體如「Popular Science」甚至一舉砍掉網站留言功能一了百了,犧牲網民理性討論的機會。究竟,是甚麼令網上留言開始變質?

笑看風雲過,「紅衫仔」卸甲榮休

香港的「大時代」終於來到曲終人散的時候。擁有 32 年歷史的港交所(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交易大堂,在今年 10 月之後就會正式停用,俗稱「紅衫仔」的出市員亦會卸甲告退。笑看風雲過,交易大堂曾經是香港金融業的黃金大舞台。但隨著時代改變,股票交易已走向全面電子化,像電視劇互比手勢和大聲叫價的畫面已不復見。然而,有哪些東西可以取代出市員,描繪真正發生在股票市場的事件?答案可能是沒有。就算沒有交易大堂和「紅衫仔」,當港股大跌,大家還是會穿越回 1992 年「大時代」的那種臨場感。

研究:Facebook 上有 4 種人 —— 你是哪一種?

Facebook 是甚麼?官方介紹說它是促進人際交往的「社交媒體」,但也有用戶視之為推廣個人創意的「宣傳平台」,又或當它是一條電視頻道,接收不同資訊。眾說紛紜的現象呼應最近一項由美國楊百翰傳理學院針對 Facebook 用戶而作的研究結果。研究顯示,儘管用戶使用 Facebook 的體驗各有不同,卻可分成四類人:關係建立者、櫥窗購物者、街頭公告者、自拍者。

記者的真諦:設法患上精神病的娜麗.布萊

無論是恐怖遊戲 Outlast 裡的記者,抑或是「不赦島」裡的里安納度,關於潛入精神病院意圖揭發黑暗內幕的劇情比比皆是。但走鋼線走得最徹底的,非娜麗.布萊(Nellie Bly)莫屬:為揭發真相,她不惜裝瘋扮傻,設法讓自己以病人的身分被關進位於島上的精神病院。

超越實習生,以無薪學生牟利的新傳媒

她叫 Brogan Dearinger,就讀於印第安納大學,目前於一間網上飲食及文化新傳媒擔任地區主管編輯,每朝都要構思新橋新故事意念、校對來稿、檢視文章的表現。不過,她分文不收,名義上像做義工,但她絕不是特例,她只是於一間新傳媒「Spoon University Inc.」裡 8,000 名無薪大學生「內容貢獻者」之一。

急速冒起的新聞平台 —— WhatsApp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發表「電子新聞研究」報告,顯示 WhatsApp 正步母公司 Facebook 後塵,成為主要的新聞平台,在部份政治風氣保守的國家,它更是市民留意和討論新聞的普遍渠道。以馬來西亞為例,逾半數受訪者每周至少一次利用 WhatsApp 吸收資訊。分析指出,WhatsApp 的冒起,或出於人們對言論自由的渴望,在強權打壓之下,群眾尋找更為私密的途徑,發表一己之見。

藝評:「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表象與實相,都是一種選擇

自 2010 年的阿拉伯之春開始,來自不同地方的難民為了逃離赤貧、戰亂或政治迫害,紛紛被迫離開家園,偷渡往歐洲各國,因而引發歐洲的難民危機,在經濟及社會層面上均造成嚴重影響,迫使各國必須正視難民問題及實施相關的政策。面對著被遣返的風險及遷徙時的危機,難民們憑著甚麼堅持下去,追逐不真實的遷徙夢?這正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為觀眾帶來的「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中提及的故事。

「隱蔽新聞」:日本隱蔽族的喉舌

在日本不論繁華多姿的都市或寧靜怡人的地方鄉鎮,每一個街區都可能無聲無色住著若干隱蔽族(引きこもり),他們足不出戶斷絕與外界的溝通。社會對他們的認知僅來自半真半假的新聞、電視劇和鄰里謠言,因而大眾蔑視有之,愛莫能助有之,自以為是強行破門而入的「支援團體」也有之。幾名隱蔽族因此創辦報紙「隱蔽新聞」,代存在感幾乎為零的族群發聲。

土耳其與 ISIS 的恩怨轇轕

新年伊始,伊斯坦堡發生大型槍擊案,釀成過百人死傷,似乎預告 2017 年土耳其仍將動盪不安。去年土耳其恐襲不斷,有庫爾德民兵策動,亦有其他武裝組織發起,但除 11 月一宗汽車炸彈襲擊,伊斯蘭國(ISIS)罕有地承認責任,有分析指 ISIS 試圖引起土國不穩,同時極力避免與其全面衝突。土耳其與 ISIS 轇轕由來已久,有恩有怨;一個固然恐怖,另一個也不全然是反恐。

Live Norish:芬蘭總理醜聞案 威脅新聞自由全球第一之位?

香港新聞自由每況愈下,無國界記者(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公布本年度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顯示,香港位居 69 位,主要原因是港媒批評中央政府時有所顧忌,新聞界自我審查的問題嚴重。反觀北歐小國芬蘭,連續多年新聞自由全球居首。芬蘭政府重視資訊透明當然值得借鏡,但過去一個月芬蘭社會發生了一件大事,懷疑該國新聞自由備受打壓,引起國際關注。

這份百年週報不賣廣告 仍賺千萬

香港潮流雜誌「東 Touch」在 2016 年最後一星期停刊,可見紙媒似乎正走向絕路。與此同時,法國一份週報正步入它的第 101 週年,而且在法國傳媒中依舊保持著屹立不倒的地位。它以幽默諷刺時弊著稱,政商界調查報道為賣點。若有一天法國爆發醜聞,那天多半是星期三,即「鴨鳴報」(Le Canard enchaîné)上架的日子。1 份 1 歐元,沒有相片,沒有廣告,網站版寒酸如小學生作品而且只刊每期頭版,但據講每星期讀「鴨鳴報」是平常法國家庭的家傳習慣。

陶傑:理性與感性

杜林普競選時,曾厲聲指摘美國傳媒左傾,抹黑其個人形象,操控民意調查,企圖干擾他當選。現在競選獲勝,杜林普即刻召見超過 20 名全國傳媒高層,包括 CNN 電視台主席朱格(Jeff Zucker)、國家電視台 NBC 新聞總監董妮絲(Deborah Turness)、還有幾個主播。一向支持共和黨的霍士電視,算是「自己友」,也在獲邀之列。

紙媒萎縮:不靠廣告靠甚麼?

全球報業早已步入寒冬。美國三大報業集團(Gannett、McClatchy、Tronc)在 2016 最新季度的廣告收益都錄得雙位數跌幅。美國報章整體廣告收益亦由 2000 年時的 600 億美元減少至 200 億美元,跌回 1950 年水平。收入萎縮,報章唯有轉型為一種「新」的營收模式。

俄國新聞,俄式事實?

在俄羅斯,不少觀眾也對電視台「又愛又疑」。最近一項民調指出,88% 受訪俄人表示電視新聞是主要消息來源之一,但吊詭的是,有 31% 受訪者認為自己被當中的資訊完全誤導,換言之,約有五分一俄國人既要看電視,又不信電視。與其自相矛盾,何不直接關機?

面對杜林普,保守派報章這樣選……

杜林普性醜聞纏身之際,「拉斯維加斯評論報」則發表社論,支持他入主白宮,成為首份公開撐杜的主流報章。但這種共和黨死忠已賣少見少,近月多份保守傾向的大報都「棄共投民」,力撐希拉莉當總統。「亞利桑拿共和報」也倒戈了,卻在宣布支持民主黨後,即被留言轟炸,威脅取消訂閱,甚至接獲死亡恐嚇。

陳蕾:3 個 Podcast 緊貼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倒數階段,相關資訊撲天蓋地而來。多個美國新聞時事節目也在過去數月主力討論選舉發展,包括由左右兩黨代表進行傳統辯論的 Left, Right & Center、棄花邊新聞而集中評論政治議題的 DecodeDC、與選舉中重要人物作親密對話的破格清談節目 Off Message。在芸芸的 Podcast 節目中,以下 3 個別具特色,從不同角度切入,分析這場史上最富戲劇性的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