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共89篇|

【尼曼獎學金】提高新聞業標準,是不可能任務?

香港電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獲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Nieman Fellowship),將到哈佛大學作研究進修一學年。1936 年,「米爾瓦基報」(Milwaukee Journal)創辦人 Lucius W. Nieman 遺孀 Agnes Wahl Nieman 去世。1938 年,尼曼獎學金根據 Nieman 女士的遺囑及捐贈而成立。不過,基金會及獎學金的誕生,還有一番波折。

在炮火之中:源於戰爭的美聯社

近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爆發自 2014 年以來最嚴重的軍事衝突。5 月 16 日,以色列的空襲加沙行動摧毀了美聯社所在的大樓,事件震驚全球。美聯社是歷史最悠久的其中一所通訊社,多年來為世界各地民眾提供第一手資訊,即使在戰場,都可以看到記者團隊的身影。而今年 5 月 22 日,美聯社將迎來 175 周年。

調查記者:極權的眼中釘,真相的守護人

新聞從業員進行調查報道,搜羅各種資料及證據,以揭露貪贓枉法之事,為公眾守護真相。但在專制國家,此舉往往觸動極權神經,令他們成為當局的眼中釘,出盡手段想要趕盡殺絕,好讓人民繼續被蒙在鼓裡。近日在俄羅斯及塞爾維亞,就有至少兩名調查記者遭受打壓及抹黑,起因均與其偵查工作有關。

編採自主的公營媒體,如何遭普京清算至解體?

特區政府上週發表檢討報告,批香港電台「問責意識薄弱」,又撤換廣播處長,編採自主恐怕成歷史。同樣以調查報道見稱的「俄羅斯新聞社」(RIA Novosti),曾經包容政治異見而成功建立公信力,奈何 8 年前遭普京頒令清盤,重組後信譽不再,改由仇外反美的官方喉舌監管,近年更頻頻因散播假新聞而聲名狼藉。

被國營機構收購以後,波蘭的新聞還有自由嗎?

每當有新聞機構「變天」,或是因政治目的而被收購時,僅有的新聞自由及公民知情權,似乎又再被扼殺一大部分。情況同樣在波蘭發生,當地國營石油公司宣佈收購本由德國企業經營的波蘭媒體集團,集團旗下不乏專長做偵查、獨立報道的報章雜誌,未來能否繼續保持編採自主,成為一大疑慮。更令人憂慮的是,這次收購外資媒體行動,讓該國政權向所謂「媒體波蘭化」的目標,又再邁進一步。

屢屢錯算,民調產業沒落了嗎?

無論誰勝誰負,美國的民調專家都是這場選戰的輸家。在選前,很多專家都估計拜登會輕易勝選,而且民主黨還能取得參眾兩院控制權。可是,事實是選情比預期緊湊得多,共和黨也保住了參議院,而且民主黨在眾議院的優勢可能減少。美國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Joseph Campbell 就撰文展望民調產業的未來。

戰況激烈的總統戰,冷靜報道的美聯社

今屆美國總統大選,戰況前所未有地激烈,全球各大傳媒爭相推算,是杜林普還是拜登勝出。唯獨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一如既往,既不估計賽果,也不預測贏家,堅守其自 1848 年以來的宗旨,不到塵埃落定一刻,也不報道誰當白宮主人。在這個求快先於求真的時代,這間國際新聞機構始終保持冷靜,沉著應對。

【老掉牙的外國勢力】當白羅國營媒體也罷工

白羅斯總統選舉涉嫌舞弊,全國示威抗議持續,當地人民的日子亦再不如初,星期一早上打開「可信媒體」國營電視台觀看新聞,看到的竟是空蕩蕩的錄影廠。國家新聞頻道數百名員工,因選舉結果及審查制度而罷工,明言:「如果我們不能如實地做新聞,那不如不幹了。」

疫後新常態:暴力對待記者

13 歲記者被警察帶走、多名記者在採訪期間被要求跪低搜身,甚至有記者被箍頸使其一度休克……都是香港記者最近遭受的對待。在非洲,傳媒業亦正經歷寒冬:警察借抗疫之名干預採訪甚至毒打記者;而在環球經濟受創的情況下,獨立媒體亦痛失資金來源,面臨隨時倒閉的命運。

揭疑犯未審先死,德州小報獲普立茲獎

還押人士遭遇不當對待,甚至因為獄方的玩忽職守,失去性命及公平受審機會。這些無辜受害的未定罪者,如何向外界發聲求助?德州「蚊型」地方報編輯 Jeffery Gerritt 憑著一系列社論,揭發州內多座監獄對囚犯的醫療疏忽,非但喚起公眾關注,更讓他勇奪新聞界最高榮譽 —— 普立茲社論寫作獎。

獨裁政權美化暴行的方程式

當人民對政權不滿,走上街頭抗爭,獨裁政府很多時會訴諸暴力,血腥鎮壓人民反抗的聲音。2019 年,香港人便飽受了超過半年的警察暴力,而世界多國也烽煙四起。獨裁政權的法寶,除了槍炮,還有文宣機器和媒體審查,用以作思想箝制。由於單憑血腥鎮壓,很快便會民心背離,獨裁政權會以各種措辭,美化暴行,凝聚民心。過去不少社會科學學者,便剖析獨裁政權美化暴行的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