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新一次記憶後,入場一看,果然非常震撼。但一直看下去,劇情之變化,不禁讓我感嘆,就是這集的主題內核,竟跟劉德華和張栢芝的「大隻佬」非常相似。這個比喻,可能連 Disney 和 Marvel 的主管也會有點奇怪,為甚麼蜘蛛俠會和大隻佬纏上?
Marvel
|共30篇|
鴻若遠:「蝙蝠女」—— 燒掉九千萬美元是甚麼樣的概念?
當然,這是一個說法,但說穿了,就是為了讓後面賺更多的錢,而得先放棄這筆錢。因為若貿然以收回成本作概念,硬將未到位的「蝙蝠女」在串流平台上架,這只會讓串流平台和華納,以及蝙蝠俠這個品牌再度受損。
方俊傑:「變形女俠:律政英雌」—— 沒有人是不能被替代的
巨頭各有接班人,鐵甲奇俠二代 Ironheart,將會在「黑豹 2:瓦干達萬歲」帶出來。黑寡婦妹妹、鷹眼徒弟、雷神養女,連變形俠醫同類也出現了,加上鋪排已久的新美國隊長,上一代逐漸淡出,但個個也有新人接手。
方俊傑:「雷神奇俠 4:愛與雷霆」—— 別以為雷神真的會成長
即使「雷神奇俠 4:愛與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集合了 Natalie Portman、Christian Bale、Russell Crowe, 3 大奧斯卡得獎者,導演 Taika Waititi 也拿過最佳改編劇本,但應該沒有人會期望電影充滿深度。我也不會,我只追求娛樂、看得爽。不要忘記上集,把雷神定性為笑匠,即時把系列起死回生。
廖康宇:小丑發了瘋,但 DC 回復理智
正如電影中的小丑在受到重大打擊後,迎來人生巨變,Todd Phillips 的「小丑」亦是 DC Comics 一個痛定思痛的創作。它的成功,向 DC 證明了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的故事,不應只有一種敍述方法……
多元宇宙為何大行其道?
最近香港電視劇「940920」的多元宇宙劇情,引起不少網民議論。事實上,多元宇宙概念在近年的電影愈加流行,特別是荷里活的超級英雄電影,不同時空的相同角色與故事線交錯,造就出複雜的燒腦劇情,究竟這股潮流是因何而起?
鴻若遠:「蜘蛛俠:不戰無歸」—— 漫威和 Sony 給粉絲的最佳禮物
(內含嚴重劇透)坦白講,這確實是漫威近年的最精彩作品,不單娛樂性豐富,意念也精彩。在此實在很想跟大家討論一下,因此我把這影評設定為已看過的討論,未看的朋友,請趕緊跳過這文章,或等看過後才看。
紀浩基:「毒魔:血戰大屠殺」—— 淺談日趨嚴重的成人電影兒童化
要不是花了不少成本做出精彩的特技,這部電影根本可以閉上眼睛當廣播劇去聽。過去能夠拍成電影的劇本,一般都是千錘百煉,但現在有了漫威這品牌做護身符,怎麼樣的劇本都能搬上大銀幕。
Moyashi:作為煽動刊物的「號角日報」
雖然詹姆森是個討厭鬼角色,「號角日報」也是一份嘩眾取寵的刊物,但在言論自由的美國,卻起了重要的監察意義。如果復仇者或者神盾局可以「發佈煽動刊物」的罪名,凍結「號角日報」的資產,把詹姆森行政拘留,這可能會成為漫威宇宙最黑暗的一天。
Moyashi:你需要付出多少時間才會看得懂蜘蛛宇宙?
假設真的要完全看懂蜘蛛俠宇宙的互動,你需要付出多少時間才可以達成?
Moyashi:為甚麼斯克魯爾族不嘗試從內部改變詭族
看著在街站作最後掙扎的候選人,筆者忽發奇想,如果斯克魯爾族(Skrull)不以武力反抗詭族(Kree),反而加入他們,嘗試從內部改變制度,星際社會可能變得更和諧?
Moyashi: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
再長壽、再受歡迎的電影系列,總會有進入冰河期的一天。即使「漫威疲勞」不是今天發生,始終還是會有來臨的一天,相信迪士尼也明白這個道理。
方俊傑:「毒魔:血戰大屠殺」—— 簡單劇情中的一點趣味
這種將女性放在一味嗌救命等人救的設定,已經消失了好一段時間,在「毒魔:血戰大屠殺」久別重逢,簡直有驚喜。
方俊傑:尚氣與十環幫傳奇 —— 誰是陪襯?
時代變化很快很大。2011 年的「雷神奇俠」刻意找來奧斯卡影后 Natalie Portman,陪襯靚仔大隻無乜演技的新人 Chris Hemsworth。看「尚氣與十環幫傳奇」,為何要強調 Awkwafina 用一兩日時間變成箭神?有份打救世界?看埋片尾片段的安排,是誰陪襯誰?應該逆轉了。
方俊傑:「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跳出 Marvel 公式
這一齣擅用動畫天馬行空長處、玩盡視覺效果的「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才可以逃得開 Marvel 的色彩,或陰影。只不過,有幾多人具備這種改革的勇氣呢?就算有,又有幾多老闆聽得明白兼且肯支持呢?兒童和兒童的父母是大客仔,你現在講到明不去討兒童的歡心?未說出口,多數已經被拒絕了。
漫威之父留給世人的禮物:「戰勝自我缺陷才是超級英雄」
一個瘦弱、害羞、缺乏自信,在學校總是被霸凌的書獃子,穿上連身套頭緊身衣,立刻變成擁有超能力,能飛簷走壁的蜘蛛俠 —— 這是漫威之父史丹李認為最像他自己的角色。
Moyashi:日本有沒有可能拍出漫威式的英雄電影宇宙(下)
上回講到日式英雄在特攝的框架中充滿掣肘,世界觀建立和角色塑造的局限,衍生出如故事單薄或設定矛盾的問題。角色互動流於純屬入鏡而欠系統性描寫,出現「在地球快完蛋時,之前那群傢伙跑到哪裡」,或者「故事終盤已經通神成仙的舊角色,在新劇場版中打拳頭交」的荒謬情況。然而,在前文提及的財政硬傷與軟件不足外,觀眾期待與市場策略也是一大問題。
Moyashi:日本有沒有可能拍出漫威式的英雄電影宇宙(中)
上篇提到荷里活的資金財力與分配播映方式,非其他電影產業能及。但講錢傷感情,任何話題牽涉到財力都只能沈默,不盡是日本英雄片獨有的問題。就讓我們退一百步,假設東映、圓谷會印炒票,擁有無限金錢投資英雄電影,結果又如何呢?事實上結果仍相差無幾,因為日本英雄特攝存在軟件配套的結構性問題,阻礙其成為漫威式電影。
Moyashi:日本有沒有可能拍出漫威式的英雄電影宇宙(上)
這篇文章其實有點標題欺詐,因為答案根本呼之欲出,無論多樂觀也好,現行條件下是絕對沒有可能發生。即使將來的事沒有辦法說得太滿,起碼在這廿年內也不可行。日本的英雄角色在可見的未來裡,並不存在發展成電影宇宙式的荷里活電影的可能性。但一刀切下去文章就要告終,於是來個逆向思考,不如講一下如果真的要發展成漫威式的英雄電影,日本的英雄還差甚麼。
「復仇者聯盟 3」:毁滅者?還是救世主?Thanos 的哲學實踐
「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這部集結 Marvel 電影系列十年大成的超級英雄大作,除了主角陣容鼎盛,故事佈局也殊不簡單。大反派 Thanos 這名擁有強大力量,野心明確的魁梧巨人,對人類來說是極惡的暴君、毁滅者,還是視野超卓的救世主、先知?有評論者提及,Thanos 的「仁慈」之舉,跟 18 世紀英國政治經濟學家 Thomas Malthus 有相似之處。然而,這是否真如 Thanos 所想的那麼完美及有利於宇宙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