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被指有以色列背景的貨輪 Galaxy Leader,在駛經紅海期間被親哈馬斯的也門胡塞武裝劫持,武裝分子還公開作戰片段,引起國際社會關注。此後,類似的攻擊急劇增加,影響全球航運業,有大型航運公司不得避開紅海航線,以致我們在網上預訂的聖誕禮物,很有可能被連串胡塞武裝的攻勢擾亂,無法如期送抵目的地。
船運
|共12篇|
涉嫌破壞天然氣管,香港註冊貨輪驚動北歐國防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洲地緣局勢已愈趨緊張,意想不到香港也捲入其中。瑞典、芬蘭與愛沙尼亞之間,有 3 條天然氣管與海底通訊電纜本月同時受損,歐美把矛頭指向中俄兩國,前日芬蘭警方更直指駛經的香港註冊貨輪「新新北極熊號」(Newnew Polar Bear)船錨脫落,破壞連接愛沙尼亞的天然氣管道。雖然未知事件是否蓄意,調查仍然繼續,但事件已再次為歐洲安全敲響警號。
巴拿馬運河不夠水,如何影響全球船運?
受乾旱影響,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已收緊船舶的最大重量及數量限制,預計將持續至少 10 個月,短期內影響臨近聖誕的商品銷售旺季。專家及貨運業界人士更擔心,運河乾涸頻率顯著上升,可能會成為新常態。
【烏克蘭戰爭】出口路線難覓,貨運鐵路瓶頸處處
烏克蘭是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自俄烏戰爭以來,其 6 個主要黑海港口被迫封鎖,需尋求新路線以出口去年和今年估計達 8,000 萬噸的小麥出產,否則將可能因儲存和運輸不足,令數百萬人陷入飢荒危機。然而,船舶經紀人和代理人協會聯盟(FONASBA)的執行副總裁 Botond Szalma 表示,由黑海、多瑙河,以及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的多條物流鏈,正處於瓶頸。
香港戰前經濟史:土木工程篇(一)
香港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股災、移民潮、清零政策、環球政局動盪…… 昔日「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的風采或者難以復再,但無論你我身處何方,也可以牢記香港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並將故事傳承下去。這次回顧就香港二戰前的經濟史,不少人知道香港是東亞重要的轉口港,其實轉口港不單是搬貨運貨,背後還有一個個重要的土木工程項目。
綠船來了,船運業如何減少碳排放?
據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資料,船運業平均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2.4%。丹麥航運公司馬士基(Maersk)正在為航運業去碳化邁出新一步,訂購 8 艘新船,每艘船可以裝載 1.6 萬個貨櫃,既可以使用傳統的燃油,也可以使用碳中性甲醇(又稱綠色甲醇)。這是馬士基事隔 6 年再次下新訂單,它們將取代部分舊船的載運力。
航運業黑幕:長賜號船員仍然被埃及扣押
長賜號擱淺蘇彝士運河事隔近 3 個月,早就不受國際傳媒關注,但原來埃及仍然扣押貨輪與船員。有智庫機構研究員提醒,如此有違人權的待遇絕不罕有,每當船東與當地政府無法化解分歧,貨輪與船員往往淪為人質,扣押時間可長達數年,為航運業鮮有人關注的黑幕。
害人害環境的「權宜船」拆船工作
低成本、低稅率、監管寬鬆、註冊程序便捷等,都是商船向第三國登記,以權宜船旗(flag of convenience)航行的理由,做法十分普遍,中美洲國家巴拿馬便是全球商船註冊最多的船旗國(flag state)。不過,科學期刊「自然」報道,權宜船旗帶來的漏洞,使大量報廢船隻轉往監管法規不嚴的國家拆解,對環境及工人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暖化的「收穫」:找到巴拿馬運河的代替品?
北極海冰融化,面積一年比一年縮水,也許是全球暖化最明顯的後果。不過,海冰融化亦帶來意外收獲,加拿大以北的西北航道,原本在冬季被冰覆蓋,只可於夏天趁海冰融化時航行。但因氣候變化緣故,預計將可全年通航。
鄭立:輪流去公廁的港都情濃
港都情濃,又名 Le Havre ,雖然名字是這樣但其實和情濃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是農家樂作者的作品,故事講法國一個港口都市「勒哈威爾」,是法國歷史上一個極著名的港口城市,簡單來說就是法蘭西香港,不過人口只有十幾萬,少過沙田。
最長的一帶一路:貴、多餘、不現實
張德江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表示一帶一路「不是私家小路,是攜手的陽光大道」,甚至能夠「維護世界和平」,但世界對此似乎甚有保留。中國斥巨資在東南亞、中亞、東歐一帶興建鐵路,有意「促進建設及全球經濟繁榮、交流」,但分析顯示,海上貿易本已十分發達,加上陸路成本昂貴、風險較大,不少商人棄鐵路取船運,令中國製的鐵路變成一條「孤獨的夢碎大道」。
從船運看全球經濟
雖然空運已經極為頻密,但是空運的規模依然不能和船運相比。每年全球商船運輸達 110 億噸包括衣服、電視機、糧食、汽車、石油和維持全世界日常運作的一切資源貨物,要說船運航線等同全球經濟命脈,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