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

|共39篇|

海溫上升,連魚也透不過氣來?

人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各大小海洋生物亦如是。然而,科學調查顯示,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獲取這種看似無處不在的生命元素。自由撰稿人 Laura Poppick 於美國「科學人」撰文,引述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海洋研究中心的追蹤研究,揭示過去十年來,海洋的氧氣水平日漸下降。

從前紐約是蠔天堂?紐約十億蠔計劃

紐約港長年受污染困擾,海洋生態枯竭。直到 1972 年,隨著「清潔水法案」通過,法律才禁止傾倒廢物或未經處理的污水入港口。紐約一個非牟利組織正在努力清理這渾水,嘗試復原其失去己久的生態系統 —— 投下蠔殼,種出蠔礁,名為「十億蠔計劃」(Billion Oyster Project,下稱 BOP)。目標是到 2035 年在 100 英畝的蠔礁上建立 10 億隻活蠔,亦是其名稱的由來。

碳排放上升,魚更難適應環境?

通過嗅覺,我們可以聞到食物新鮮或腐壞,乃至他人的費洛蒙,找到人生伴侶。嗅覺更是部分物種賴以存活的重要感官。不過其中,魚類的嗅覺功能正受威脅,甚至可能消失。英國科學家近日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研究,警告假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魚類將在本世紀末,開始失去辨別氣味的能力。

綠色和平:吞拿魚罐頭的隱藏秘密

一個香港人全年會吃掉多少海鮮?答案是 60 公斤。食量之大,是聯合國所統計的全球人均水平的三倍。無論連鎖壽司外賣店、超級市場、高級餐廳,或者只是留家用膳,海鮮都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過,儘管幾乎天天都在進食海鮮,我們對於眼前的食物,所知卻著實不多。

限期將至,海洋保育不達標,各國如何報大數?

多國於 2010 年簽訂聯合國環境署訂下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2020 年要達到保護地球 10% 海洋的目標。限期在即,但恐怕只是紙上談兵,企圖以「語言偽術」蒙混過關。最新研究發現,聯合國這目標迄今連一半也未達到,經濟利益固然是各國的一大考量,但科學家均認為應該將目光放遠,因為海洋保護區對環境健康至關重要,既能防止資源用盡,確保漁獲健康,又可以保護瀕危物種,並使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更具抵抗力,而且保持生物多樣性。

綠色和平:我們那尚未崩壞的地方

有科學家警告,要讓海洋回復生機,須在 2030 年前把全球至少 30% 海洋納入全面保護。可惜觀乎目前進度,只有約 2% 的海洋受保護。事實上,由於中國及俄羅斯不能達成共識,全球面積最大海洋保護區的建議,未能在去年 10 月的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會議上通過。由德國提出並獲歐盟支持的另一建議 —— 於毗鄰南極洲大陸的威德爾海設立南極海洋保護區,將於明年 CCAMLR 會議成為談判重點。為了說服南極海洋委員會成員投下支持一票,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已於 1 月初啟航,聯同科學家、攝影師、傳媒等前往南冰洋威德爾海考察。

她寫下環保預言書,換來被抹黑的人生

上世紀 50 年代,生物學家卡森收到麻省一位朋友的來信,信中指自從州政府半年前滅蚊後,區內再聽不到鳥鳴。數年後,英國農村雀鳥大量死亡,皇家保護鳥類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接獲全國 6,000 多宗死鳥報告,數字比前幾年暴增。多年來,美國報道亦指出包括禿鷹在內的鳥類數量急劇下降。卡森當時出版「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道出真相,卻因此換來被人身攻擊、抹黑的一生。

藻類:動植物的源頭?

物競天擇,一切物種皆由演化而來。達爾文為探尋物種起源指點方向,至於生物如何演化,一直是科學界謎團。近日有一班澳洲及德國科學家嘗試為演化史補遺,主張藻類是所有動植物的源頭,7 億年前一場地球巨變之後,取代細菌成為地球霸主,養活並觸發不少物種的演化,最終衍生出無數動植物。

炸水母做零食能拯救海洋生態?

近 10 年,在世界各國的海域裡水母的數量有所增長,為甚麼呢?各地學者各有其說法,到現在還未有定論。究竟學者要再花多少時間才能找到答案是未知之數,有一位丹麥學者擔心將來海裡只有水母沒有魚,所以一聽說「亞洲人吃水母」,就研究西洋人能不能也煮水母來吃。炸水母做零食,能不能解決生態問題?過得了舌頭這一關再說吧。

世界經濟論壇十項成果

2017 年世界經濟論壇落幕,本屆焦點當然落在中美兩國--共產黨政權擁抱自由貿易,自由國度則揚言反全球化--加上歐洲疑歐聲音不絕,寰宇前景雖然尚未明朗,但幾乎可以肯定新世界秩序即將成形。除就全球局勢交流意見,世界經濟論壇亦積極推動各種社會計劃,以支援聯合國制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下為今年論壇 10 項成果:

炸魚薯條要改為炸魷?全因氣候變化

習大大去年訪英,時任首相卡梅倫帶他落酒吧,吃盤炸魚薯條,再喝杯手工啤,體會地道飲食文化。可惜,再過十幾廿年,再有外國元首出訪英倫,或許就難以享受同等待遇。因為近日有科學家警告,炸魚薯條這種傳統小食,將來不復存在,而令其消失的「凶手」,正是杜林普仍然質疑存在與否的氣候變化。

潛入無人之境:夏威夷朦朧地帶

全球珊瑚白化,不少潛水愛好者要趕在珊瑚礁死前一睹風采,連觀光客都急忙起行朝聖。不過就在珊瑚礁逐漸因全球暖化而失色之際,有海洋科學家正潛入夏威夷深海,探尋前人未及研究的珊瑚礁。在 30 至 150 米下的海底,素來被科學家稱為朦朧地帶(twilight zone)。直到近年新的潛水技術出現,科學家才得以細看這裡的中光度珊瑚生態系統。

天眼追蹤非法捕魚

浩瀚大海,要對那些非法捕魚者執法,知易行難,無從入手。不過,現在透過人造衛星協助,加上 Google 提供的平台,全球也可監察漁船行踪,知道漁船有否在保育區捕魚,又或出現大量漁船同區作業,導致過度捕魚,令海洋物種保育變成真正可能。唯一問題是,搶盡海洋資源的中國無參與……

海洋暖化,真溫水煮蛙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發佈最新報告,警告全球海洋暖化嚴重,導致海洋擴散致命細菌、魚類數量及穀物收成下降。聯盟認為人類完全未準備好面對海洋暖化對自然野生生態及人類的影響,而當中某些變化,已逐步呈現;最讓人驚訝的是,原來就算現在已有行動,雖大大縮減導致海洋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但仍存在極大風險!

早能上天,今能下水

驚世寶藏,通常都埋在龍潭虎穴,所以想要尋寶,既要有好身手,也要有好彩數,否則身陷險境,隨時性命不保。但來到 21 世紀,當送貨、救火甚至上天都可由機械人代勞時,想要下水找出隱世秘寶,又何需親身上陣?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發的機械潛水員 OceanOne,早前就成功從 100 米深的沉船殘骸,找出藏了 350 年的寶物。

綠色和平:美味壽司背後真相

「不好意思,魚生壽司有膠,以後都不能再吃了……」這種「有得睇,冇得食」的情況於將來絕對有可能發生。綠色和平把這一幕帶到香港街頭,全因為一種肉眼難以察覺的微塑膠——長度或直徑少於 5 毫米的塑膠正無聲無息地傷害我們的海洋。

南海變成保育公園:大家都贏?

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海洋生物學家 John McManus 就建議將南海的南沙群島改建為國際海洋生態保育區,稱是對大部分國家都有利的做法。南沙群島有各種岩石、小島和好幾百種珊瑚礁,對海洋生態而言非常重要的繁殖場。但另邊箱卻是各國爭奪的目標,有意見指,南海保育公園這個構想,是中國的理想下台階,亦是能止息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