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

|共26篇|

【愛在左右】為海瘋狂的人 —— 手刻鯨豚印記,口傳海洋故事

「海印」創辦人王樂怡(Emma)中學畢業後,誤打誤撞當上海洋哺乳類動物訓練員,從此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到台灣修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考取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鯨豚導賞員資格。回到香港,Emma 手雕鯨豚印章、口傳海洋故事,用不同方式推廣海洋教育,身體力行報答海洋。

雙殼貝類,怎樣抵抗人類胃口而不滅絕?

人類食用貝類的證據,可以追溯到至少 16.4 萬年前。考古學界甚至認為吃貝類是定義現代人類的行為之一,而且讓智人得以適應生存環境,可能是人類走出非洲的關鍵食物。人類吃過數之不盡的貝類,捕撈技術亦愈來愈進步,但為甚麼超過 800 種雙殼綱動物仍能抵住血盆大口,不致滅絕?

紅色黃金:地中海珊瑚走私猖獗

在地中海及紅海水深數百呎之地,住了大批迴避光照的紅珊瑚,促進生態系統發展。而在珠寶商眼中,它們卻是搶手的原材料。人類捕撈用的拖網長年摧毀珊瑚礁,氣候變化使海洋急劇升溫亦帶來威脅。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將紅珊瑚列入其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地中海周邊興起的珊瑚走私生意,加速其消亡。

前間諜白鯨,如何才能好好過「退役」生活?

在 2019 年,「間諜白鯨」的影片引起熱議。片段中白鯨 Hvaldimir 主動接近挪威漁船與遊客互動,但細看之下,其身上竟戴著印有「聖彼得堡裝備」字樣的緊身背帶,而且似乎受過軍事訓練。來自俄羅斯的 Hvaldimir 在卸下「重任」之後,已無法在野外求生,而親人性格又會為漁夫帶來困擾,為保護這名退役間諜,有慈善機構計劃在開放水域建立鯨魚保護區。

海豚都會識幾個兄弟一齊追女仔?

新研究發現,海豚之間的社交關係可維持長達十年以上,牠們在小團體中會互相合作,亦會跨團體結盟,幫助同伴尋找配偶,更懂得擊退「情敵」。美國麻省大學達特茅斯分校行為生態學家兼論文主要作者 Richard Connor 直指:「在我們的研究之前,人們仍認為群體之間的合作結盟,是人類獨有的行為。」

科學狗:印尼發現超巨型細菌,竟可肉眼見到!

細菌是種微生物,往往不能用肉眼看到。不過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指,在加勒比地區的紅樹林沼澤中,發現迄今已知最大型的細菌,不單比大多數細菌大 5,000 倍,也比巨型細菌大 50 倍,長度超過 1 厘米長!這種在紅樹林的腐爛樹葉表面上,發現的超巨型細菌華麗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學名中的 Magnifica 來自法語的 magnifique,有巨大的意思。

日本鰹魚變肥,漁民卻感憂慮?

在日本,鰹魚是不可或缺的食材,可以生吃、曬乾製成各類食品,或作湯底使用。近兩年在高知縣久禮,漁民捕獲數量空前而且異常肥美的鰹魚。但當地人及專家並不為此而高興,因他們深知氣候暖化,鰹魚才會長胖,而過往已有不少魚類因海水變暖而消失。

深海之眼:透視海洋奧秘

海洋生物學家 Edith Widder,總是羨慕研究陸上生命的同事,能躲於考察現場的隱蔽角落,不動聲息地窺探野生動物真實的一面。進行深海研究完全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乘著發出嘈雜引擎聲和明亮白燈光的潛艇,難免會干擾海洋生物。直至 Widder 從深海生物身上獲啟發,創造名為「深海之眼」的隱藏攝影機,那些彷彿會施展魔法的奇異生命,才真正在人類眼簾下展現。

海溫上升,連魚也透不過氣來?

人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各大小海洋生物亦如是。然而,科學調查顯示,海洋生物愈來愈難獲取這種看似無處不在的生命元素。自由撰稿人 Laura Poppick 於美國「科學人」撰文,引述德國科研機構「亥姆霍茲聯合會(Helmholtz-Gemeinschaft)」海洋研究中心的追蹤研究,揭示過去十年來,海洋的氧氣水平日漸下降。

珊瑚滅絕後,海綿將成最後生還者?

近年世界各地接連有大量珊瑚白化甚至死亡,珊瑚礁生態瀕危,背後與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有莫大關連。有海洋生物學家研究,模擬 2100 年的惡劣氣候及海洋環境,發現在珊瑚消失的將來,海綿(Sponge)是少數能夠生還的珊瑚礁物種,未來會取代珊瑚在礁石間叢生,但原有的生物多樣性或從此不再。

懶 —— 軟體動物生存之道

「死蛇爛鱔」式的生活,是懶人們趨之若騖的理想人生。不過一天到晚甚麼都不用做,像攤屍一樣,臥在梳化或床上,只怕健康狀況堪虞。假如可以選擇,倒不如成為一隻軟體動物。事關最近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顯示,軟體動物得以避過滅絕的「適者生存」之道,恰恰在於一個「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