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

|共95篇|

石Sir:大鄉里出城(二)

面對如此巨大的城市,我雖已是倫敦居民,但所知的實在少之又少。偶爾有朋友問我若到倫敦旅遊,有甚麼名勝景色,我也實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反而不少英國通朋友,知道我已搬到倫敦去,都雀躍相告倫敦有如此這般好去處。探索這一大片陌生之城,我一時間也去不了那麼多地方,大概夠我忙碌好一段日子。

Amedeo Robiolio:倫敦,一座沒有共同靈魂的城市。

倫敦沒有一個共同靈魂,因為她是由上百個完全不同的靈魂所組成。因此,在此分享一些小建議予打算到倫敦旅遊的人:往攝政街、倫敦塔、史丹福橋球場與本初子午線時的途中,不妨在錯誤的車站下車,環顧遊客不至之地,你會訝異於數百米之差帶來的巨大轉變,驚覺倫敦呈現了人類生存的其中一個奇蹟:我們有著上千種辦法,做同一樣的事。

面對交通意外,政府和企業有甚麼可以做?

早前說過在九巴意外,涉及危險駕駛的,理應不只司機,巴士公司同樣有責任。我們常常說「交通意外」,彷彿意外就是意料之外,對於交通事故的傷亡便相對容忍。除了拍攝宣傳片宣傳「路上零意外,香港人人愛」的口號,一城政府又有甚麼可以做呢?

倫敦飲水噴泉史

開幕那天成千上萬的人上街慶祝,男士穿著西裝,女士穿著家裡最美麗的衣服,孩子們熙熙攘攘為了瞥見第一個公共飲水噴泉的風采。其後那噴泉每天都有上千人使用,它這麼吸引,皆因在 19 世紀的倫敦,要喝上一口潔淨的水,對低下階層而言殊非容易。

倫敦人值得擁有的飲水機

今年 11 月,港府宣佈從 2018 年 2 月 20 日起,所有政府建築物內的自動售賣機,停止售賣 1 公升或以下的塑膠樽裝水,但並不包括其他飲品,而康文署亦表示會研究增設飲水機。部分香港市民的反應是擔心飲水機的水質和衛生、市民不能買水就會買多了其他包裝飲品、不能買水很不方便、應多花時間研究如何回收再做⋯⋯ 看起來,在政府場地買不到樽裝水恍如給人剝奪了生存的權利。無獨有偶,今年 12 月初,倫敦市長簡世德透露計劃在市內建設新的飲水機網絡,打算於鎮中心、購物商場、公園和廣場等公共場所,支持自治市建設飲水機和添水器,目的是使大眾減少使用即棄膠樽。

倫敦已「開放數據」了,你的城市呢?

打工仔上班工作辛苦,也為交通所苦 —— 塞車、壞車,好不容易上到車,車廂又擠迫、無位坐,或者有位也不敢貿貿然坐,面對這種交通工具過分擠迫問題,在香港可能會認為服務已夠好,該默默接受「車廂就是逼」的現實,但英國就視之為大問題,倫敦交通局以開放數據訂立公共交通模式,以改善服務,並令數據有更實際的作用。

石 Sir:英國生活很貴⋯⋯嗎?

有些朋友不想移民的原因是:在外國生活,很貴啊!其他國家情況怎樣我不知道,英國嘛,我住了幾星期,感覺也說不上很貴。以往曾經純粹以遊客身分遊英國。交通嘛,倫敦隨便乘一次地鐵,市中心之間隨便兩個站動軋就 2、3 英鎊。吃飯嘛,倫敦市中心每位每餐總要十多二十鎊,而且酒店也不便宜。但遊客住在交通方便的倫敦市中心,出入著名景點,消費模式跟一個住在英國的居民實在有點分別。

英國和美國的威士忌之爭

比起荷里活的招牌作「007」,大受好評的諜戰片新血「皇家特工」系列,由英國公司 Marv Films 製作,導演 Matthew Vaughn 又是英國佬,其英倫血統更為純正。第一集「皇家特工:間諜密令(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成功以輕鬆歡樂的節奏顛覆了傳統諜戰片佈局。載譽歸來,近日上映的「皇家特工:金圈子」,故事舞台有一半從倫敦搬了去美國。導演很懂酒史,更懂得經營細節。兩大特工團隊都有偽裝,Kingsman 是老牌裁縫店,Statesman 則是老牌釀酒廠。以威士忌來做文章,意圖也極明顯,電影的副標題,其實可以當成英國和美國的威士忌之爭。

陶傑:誰也阻止不了英國的伊斯蘭化

英國的伊斯蘭化,源頭在 2002 年。這一年,英格蘭和威爾斯發表了人口普查結果,顯示 10 年之後,首都倫敦的白人人口,將會降到 50% 以下;而倫敦的伊斯蘭人口,未來 10 年將會增加一倍。此一確鑿的統計結果,當時不敢公佈。因為英國政府恐懼會激起民間左翼和社工團體指控政府散播「種族主義偏見」和「伊斯蘭恐懼」 。10 年之後,倫敦的人口只有四成半是白人。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基督徒人口,10 年來減少了 400 萬,由 72% 大幅減少至 59%。相對之下,因為移民,伊斯蘭教人口增加了一倍。數字就是數字,數字本身不成為法西斯。羅列出數字的人,也不是納粹。但英國已經進入了類似小說「1984」的言論世界:列舉數字證據,等同鼓吹某種納粹思想。這樣的社會,恐怕沒有甚麼資格批評中國和北韓的人民沒有言論自由。

唐明:連倫敦警察也換了新裝

倫敦警察的服飾,經維多利亞時代的小說、報紙插圖,以及後世電影電視的不斷渲染,極為深入人心。這套服飾最明顯的特色是高聳的頭盔(雖然不及御林軍的熊皮帽那麼高),正面鑲有倫敦的徽章:中間是配有聖保羅劍的盾牌,兩邊各有一條龍,並有一行拉丁文「上帝指引我們」的訓示。整套制服到 1863 年才告定型,廢棄了最初的高禮帽,改成頭盔;由海軍式的長褸改為束身裝,但和軍裝一樣採用高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才逐漸改成開領,繫上領帶 —— 其實改進到這一步就足夠了。

交通燈簡史

19 世紀中期,倫敦街巷車水馬龍,但路上的車不是現代汽車,而是馬車。馬車在現代人眼中雖然很慢,在那個時代的歐美城市,路上行人常常和馬車爭路,不時發生意外,甚至有人因而喪命。1868 年,英國鐵路工程師黎德將火車鐵路的訊號標誌安裝在馬路上作試驗,在西敏宮外面的路口立起一條柱,上面安裝了紅綠色煤氣燈和活動木臂,如果馬車司機看到紅燈亮著木臂上升,就要停車。世上首座交通燈,就在這裡啟用。

唐明:倫敦的士司機是怎樣煉成的

如果聽起來還不是太難的話,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這方圓六英哩到底涵蓋多少東西。其中地標約 20,000 個,街道約 25,000 條,考生還要記得哪些是單行路,哪些是死胡同,哪裡是迴旋處,而街道上有些甚麼更是鬼見愁,考官甚至會問:一座一呎多高的兩隻老鼠偷芝士的雕塑在哪裡——答案是倫敦橋附近 Philpot 巷一座建築的外牆。

印象英倫:倫敦文學情感地圖

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曾是英國文學重鎮,從偵探推理如「福爾摩斯」,以及流竄的外國革命者如「雙城記」,任何文學題材皆有。史丹福大學的文學實驗室利用大數據梳理 18 至 19 世紀的倫敦文學作品對市內各地的情感印象,整合出一本名為「情感倫敦」的地圖小冊子,回顧當年文學世界中倫敦眾多城區的幸與不幸。

倫敦恐襲為何防不勝防?

英國脫歐前路未卜,倫敦就遭受恐襲,造成四死數十傷,其中一個行兇地點,更在國會範圍之內,形同直擊國家心臟。有分析認為,英府日防夜防,兇徒仍能對倫敦施襲,是曾任內政大臣的首相文翠珊之過,部份國會議員則批評,是次恐襲本可預防,惟國會保安存在漏洞,致令恐怖份子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