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

|共14篇|

人為的北極熊營養過剩

營養過剩為現代人帶來不少健康問題,同樣也為圈養動物的身體帶來負擔。近日一篇綜述文章指出,高蛋白飲食似乎與北極熊患上腎臟疾病及壽命縮短有關。動物園供給北極熊的食糧,大致上與大型貓科動物相同,提供大約 2 至 3 份蛋白質及 1 份脂肪。然而,這種飲食營養比例,卻與在野外觀察到的北極熊習性恰恰相反。

椰子油健康有益?哈佛教授斥「純毒物」

在崇尚健康飲食的資訊爆炸年代,椰子油曾被譽為「超級食物」,不但健康有益,甚至獲得不少星級廚師、塑身名人或營養分析師的推薦,對其功效大表讚揚。不過,繼去年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人們少吃椰子油,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近日哈佛大學醫學專家亦明言,椰子油非但不是健康救星,更一錘定音,形容椰子油是「純毒物」,是「你們可以選擇的食物之中最糟糕的」。

瘦身成功後,脂肪去哪兒?

除非天生麗質,否則減多減少也好,都可謂一項壯舉。惟鮮少有人過問,悄然消失的磅數都往哪裡去了。即使問上逾百名醫生、營業師和健身教練,98% 都答不出所然。很多以為脂肪轉為能量,但這違反質量守恆定律;有些人猜想脂肪變成肌肉,可這沒可能發生;小部分估計經排泄流出體外,然而這也不正確。那瘦身成功以後,脂肪到底去哪兒?

新研究啟示:為何太多果糖會傷肝?

果糖與肝病和 2 型糖尿病的關係,多年來一直還在爭論。有人認為這種影響是間接的。他們認為,因為甜味會抑制飽腹感,食用富含果糖的食物容易讓人暴飲暴食,因而導致糖尿病或肝病;有人則懷疑原因是果糖被代謝的方式導致這些疾病。然而,這兩種假設卻難以找到充分的證據。但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教授 Joshua Rabinowitz 團隊的新發現,或為「代謝假說」帶來多一點啟示。

酮體物語:吃飯而喪命的時代

近來生酮飲食法冒起,經常被視為減肥者無所不用其極的土法。其實生酮飲食源自 1920 年代,初衷乃治療小兒癲癇,後來更被發現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均有療效。日本婦產科醫生書作「生酮飲食-現代人的健康救星」,講述體驗生酮療效的經驗及其研究成果,力證「酮體才是人體的基本能源」,被公認為人類主食的碳水化合物反而有害。

高能量飲食有害大腦

對於大眾,糖份和脂肪與肥胖同義,被認為是心臟疾病、肝病、糖尿病的元兇,雖然相關研究不無爭議,但高熱量飲食(多糖高脂肪量)不利身體健康,已有公論;近年亦有不少實驗指出,除了促成身材走樣,原來糖與脂肪亦會影響大腦表現,甚或會削弱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多少糖足以危害健康?

屢獲科學新聞報道獎項的科學記者 Julia Belluz 多次在 Vox 媒體撰文解釋不能盡信新醫學研究,所有的研究都涉及某程度偏見和缺憾,在同一項問題上,往往要基於大量的研究才能得出真相,那麼到目前為至,攝取多少糖才足以危害健康?

總統吃甚麼:每任餐單大不同

白宮易主,不只政策劇變,連餐單都要大改。奧巴馬夫婦致力推動健康飲食,勸人少吃快餐多做運動,偏偏接任總統的杜林普,出名鍾情垃圾食物,連坐私人飛機,也要吃肯德基炸雞。往後 4 年若在國宴席上,出現漢堡包薯條,恐怕也不足為奇。但關注總統吃甚麼,並非純粹八卦好奇,而是觀察歷史進程、探討文化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