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擴散以後,全球多國實施封鎖令,人人留家與世隔絕,容易感到孤立無援。有見及此,哥倫比亞城市麥德林(Medellín)多間圖書館早前合辦活動,安排素昧平生的市民交換信件「遙距打氣」。由陌生人的來信帶來慰藉,靈感正是來自哥國名著「愛在瘟疫蔓延時」。
圖書館
|共40篇|
Moyashi:圖書館沒有戰爭
在香港的情況裡,圖書館沒有武裝起來對抗,反是負責將書下架的公共機構。沒有能夠對抗的組織,更沒有戰爭。書本被燒掉的時候,連一點火花都沒有漏出門外。對於用「圖書館戰爭」類比香港的人,應該要罰他們重看。
公共圖書館:民主、啟蒙的產物
近日,香港的公共圖書館以覆檢之名,把陳雲、黃之鋒、陳淑莊的著作下架,有媒體表示禁書時代經已來臨。公共圖書館的誕生,正正是推動普及教育、民主及和平的里程碑。
墨爾本圖書館改造之道
在不再單靠書籍獲取知識的世代,圖書館仍有其價值嗎?據報自 2010 年以來,由於緊縮政策及人流減少,英國已有近 800 間圖書館關閉。但全澳洲最古舊的圖書館卻在此時重開,已有過百年歷史的圖書館,如何與數碼時代接軌?
當這地球還有書 —— 百年後的未來圖書館
今年 5 月,著有獲獎作品「素食者」、「少年來了」的韓國作家韓江交出新作手稿,但接收的並非出版社,而是挪威的未來圖書館。這一代人恐怕就無法拜讀了,因新作要到 2114 年才正式面世。
【Soul Monday】不能沒有書 —— 意大利小小流動圖書館
「書是必要的。孩子若是一本書也沒有,大多時都是孤獨的。要不是一本書、一頁美麗的文學,誰能陪伴他們呢?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書。」意大利民間流動圖書館 Bibliomotocarro 的創辦人兼司機如是說。這位老人家駕著一架以屋簷為車頂、行駛時「達達」作響的趣怪電動車,駛往被孤立的山區,為當地兒童帶來閱讀的樂趣。
Live Norish:未來圖書館 —— 百年後解封的手稿
如果走在一個樹林裡,清楚知道百年後這裡每一棵樹都會變成書本,不知感受會如何?想跟百年後書本的前身碰碰面,可以來到奧斯陸北面 Nordmarka,從 Frognerseteren 站走 30 分鐘,探望這一片今年 4 歲的樹林。
圖書館能有多吸引?問芬蘭人便知
芬蘭教育暨文化部在 2016 年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總人口 550 萬中有約 200 萬人曾到圖書館借書,借書次數近 6,800 萬,就連英國駐芬蘭大使也認為,芬蘭是屬於讀者的國家。縱使國內已經有超過 730 間圖書館,赫爾辛基市議會仍批准斥資 9,800 萬歐元,建造赫爾辛基頌歌中央圖書館,人們對此浩大工程亦沒有太多反對,甚至非常期待。在芬蘭人眼中,圖書館地位有多崇高?
尼爾:在廣闊無垠的田野中相遇彼此
「一家三口」被閉架,爭議的核心是「家是甚麼」的基本定義。有些人堅信,家庭伴侶「必定」是生理女性與生理男性的組合。如果將這個「必定」等同了完全不可以改變的事實,就不容易走出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定義,真的只有一種嗎?
「真理使我們自由」:真‧日本圖書館戰爭
二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被美軍佔領,管治權由駐日美軍代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在日本推行民主。民主的首要條件是創造出「公民」的概念,而培養現代民主社會,「公民」的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普及知識」,知識的普及除了有賴義務教育外,還需要資訊的公平公開。那麼,如何在令知識在民間普及起來?這就要依靠圖書館了。因此,美國說日本要有圖書館,日本的公共圖書館就出現了。
Chester Ho:如果足不出戶就可以看金庸館和羅浮宮的創想
雖然本欄常批評香港政府發展科技要多加努力,但公道一點來說,政府間中也有一些德政,讓市民方便地透過網絡獲取資訊。除了公共圖書館,不少政府部門也提供網絡資源,可惜政府一直宣傳不足,不少市民根本不知道可以使用,而且這些資源大部分使用落後的技術,用戶體驗方面令人失望,專業人士也未能使用開放的數據去造福社會,白白浪費了相關部門的努力和金錢。
馬背上的圖書館
現今網絡發達,無論住處有多偏僻,只要有網絡,足不出戶就可當個「真文青」,這無疑是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然而,在互聯網還未面世,甚至汽車都沒有的一百年前,居於遠離城鎮圖書館的地區居民若要讀書,就要等待「流動圖書館」。1930 年代美國肯塔基州,就有一群人專門騎馬駄書到鄉僻郊區,向人們提供借閱服務,傳遞知識。
陶傑:享受地久天長
近年中國遊客流行模仿西方悠閒文化,趕坐郵輪。郵輪是西方工業文明之後貴族和中產階級的享受,不論地中海還是北大西洋,不論是重尋鐵達尼號的歲月軌跡還是英國偵探小說家 Agatha Christie 「尼羅河謀殺案」的懷舊風華,不只是海上遨遊,而是享受郵輪上地久天長的一切,包括船上的一座圖書館。
舊書有一種甚麼味?
舊書店都有一種獨特的氣味,但到底是甚麼味,又是甚麼成分形成了這種懷舊的氣味?
從古埃及圖書館得靈感,孕育新企業家?
時興「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讓還未有辦公室的創業家和 Start-ups 租用地方,工作開會,是解決「土地問題」的一大良方。然而,「共用工作空間」這念頭雖看似新穎,但原來在古代的圖書館中早已出現?
杜林普有意無意推介的十本書
步入白宮舊國務院圖書館,第一眼會望到右方一座偌大的書架,零落擺放了 8 本書,全部都是杜林普(寫手)撰述或關於他本人的著作,惹來網民質疑:杜林普的著書量會不會比讀書量更多?第 45 任美國總統自言雖然讀書時間不多,但喜歡閱讀,在各訪問中亦曾羅列簡約的書單;除本人推介外,他又意外促銷不少著作,例如「1984」。究竟杜林普有意無意推介過甚麼書呢?
最愛借書的國度
香港人鍾意買書,不愛借書?據美聯社報道,布宜諾斯艾利斯是 2014 年「世界書店之都」,每 10 萬人有 25 間書店,以人均計擁有最多書局,而香港緊隨其後,每 10 萬人有 22 間書店,高於巴黎、倫敦、紐約等文化重鎮。不過,若論圖書館數目,香港則瞠乎其後:730 萬人分享 80 間公共圖書館,平均 91,250 人擁有一間,相比之下,在世上「最愛借書」的國度,每 1,971 人就有一間圖書館,借書的風氣甚至有法律依據。說的是捷克。
圖書館戰爭:武俠文學外的正義
每年書展的盛況都反映香港愛書之人實非少數,那為何平日出版界仍在苦苦支撐呢?為什麼出版社和作者爭取引入的「授借權」機制,是保障本土創作及出版的第一步呢?
聯合國圖書館最搶手的書是……
圖書館通常沒有新聞可爆,尤其是位於紐約的聯合國哈馬紹圖書館(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一向只對各國外交官及代表開放,藏書多為聯合國出版物,以國際關係、法律、經濟等題材為主,通常門可羅雀。但去年哈馬紹圖書館借閱次數最高的一本書,不免引人注意。
入圖書館打簿?日本推「讀書存摺」
不少香港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紅簿仔」,多是父母替他們開戶,存起每年的利是錢,培養儲蓄的美德,但對部份日本孩子來說,「紅簿仔」存的卻不是金錢,而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