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悲劇,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探索出路的重大挫折,也是中國人的悲劇。胡適之後,再無此等討論空間,更沒有這樣的思想家。
國民黨
|共21篇|
長沙焚城浩劫,誰為人禍負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有數座城市遭逢最徹底破壞,除蘇聯史太林格勒、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還有中國的長沙,但長沙的滅頂大火,兇手竟然不是日軍,而是國民政府的官員。在事後的問責過程中,三名低級官員被判死刑,最高負責人卻輕輕放過。世上不少名城有著類似命運,城市人面全非,當時的主事人或人們,卻慢慢可做回「普通人」。
紀浩基:「異域」—— 一種漂泊的宿命
筆者年輕時讀到柏楊的報道文學「異域」,當時還是以筆名鄧克保來發表,而鄧克保就是書中的第一身,記述 1949 年國共內戰,最後駐紮在雲南,由李彌將軍所率領的國軍第八軍,跟共軍交戰後,退守泰緬邊境叢林的血淚故事。
歷史分歧點:美軍觀察組走進延安
延安號稱革命聖地,1935 至 1948 年間的「延安時期」,形成了日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形式。這段時期發生不少改變中國共產黨走向的事,包括 1937 年黨中央遷至延安後,毛澤東嚴厲批評張國燾「槍指揮黨」、1942 年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等等。1945 年 7 月 22 日,當地更迎來稀客 —— 通稱「迪克西使團」的美軍觀察組(United States Army Observation Group)受委派與中共接觸,探討美國能否與毛澤東的共產黨結盟。
美國撤僑史:國共內戰期間的圍攻者行動
2021 年 8 月,美國從阿富汗倉卒撤軍撤僑的畫面震驚全球,中俄等國一時間炒起「美國衰退論」。然而,在二戰後的美國史,這些撤僑事件其實很常見,例如 1959 年西貢淪陷、1979 年德黑蘭人質事件、1991 年索馬里內戰等等。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今天要講述的是中國國共內戰期間,美國的「圍攻者行動」(Operation Beleaguer)。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場敗仗:金門戰役
二戰結束後,共產勢力在東歐和遠東等地急速擴張,其中 1945 年爆發的第二次國共內戰,終令國民黨敗走到台灣。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令中國大陸正式納入共產陣營之中。在立國後還不到一個月,中國解放軍就希望武統台灣,最終在金門群島被迎頭痛撃,登岸部隊全軍覆沒,亦造成今天的台海現狀。
以裝甲車鎮壓學運:國民黨的北平七五慘案
二戰後,中國很快就爆發國共內戰。 在美英等西方大國的支持下,國民黨本來佔盡優勢,卻意外地在短短五年之內全面崩潰,把整片中國大陸都敗掉。國民黨的敗因有很多,除了中共的宣傳和軍事策略得宜,又得到蘇聯援助,亦多得國民黨本身貪污腐敗,市面物價騰貴,人民無以維生,又血腥鎮壓反對聲音,例如在 1948 年「北平七五慘案」中,出動裝甲車殺害學生。
陶傑:50 年代的香港「第三勢力」
50 年代初期,香港曾經是美國介入台灣政治的策劃基地。
廣東話諺語與其危機
「普教中」這個議題,似乎不像香港在 2014 年抗議「國民教育」一般受人關注。究其原因,「國民教育」的爭議在於將愛國思想結合德性教育,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洗腦,容易吸引大量反對意見;但「普教中」卻包裹著升學就業的功利主義思想,人們或許便忽略了語言與政治背後的密切關係。
陶傑:一個有道德的領袖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逝世,國際社會咸表哀悼,美日兩國更於李登輝讚頌有嘉。華文世界評論李登輝,多只著眼於其「台獨」主張,或看見李登輝穿一襲和服,認定其欺騙了蔣經國,奪取權力,是因為蔣經國判斷錯誤。一葉障目,百聲共舌,難怪台灣於大陸已經人心飄移,不再回頭。
中共與蒙古獨立運動
近年,中共以極為強硬的手段,處理分離主義的問題。很多評論人就翻舊賬,指毛澤東年輕時曾提倡湖南獨立建國,而且要中國「一國分為二十七國」。現時的北方鄰國蒙古,當年得以從中國獨立,中共也有一定功勞。
鄭立:退想齋日記 —— 朝廷變民國,民國變帝國,帝國變黨國
對一個書生來說,承認「科舉已死」就像律師承認「法治已死」一樣,他要適應法治…… 不,科舉已死的世界是很困難的,當然甚麼都看不順眼了。
陶傑:520 過後,台灣下一步
台灣時來運轉,能否把握此一珍貴的時機,端看有沒有人才,以及目前的民主制度,是否容許新的青年政黨成形,而令兩黨的新生代人才冒出來。
【短片】語文陶話廊:胡適與蔣介石的微妙角力
1949 年,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退守台灣,胡適後來亦應邀定居當地。然而曾經惺惺相識的兩人,最後還是因故分道揚鑣。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便從胡、蔣兩人的身份和思想,分析兩人的矛盾。
1943:另一個香港前途問題
1925 年省港大罷工爆發,時任港督金文泰曾建議倫敦政府發動「第三次中英戰爭」,永久割據九龍新界,遭唐寧街回絕;1940 年代初,中、美、英三方就香港戰後歸屬問題展開談判,國民黨政府在羅斯福支持下,收回九龍新界的提議一度佔上風;1967 年六七暴動之後,英方考慮推動香港民主進程,周恩來以出兵威脅,最終擱置;1984 年,香港人被滅聲之下,中英簽署聯合聲明,九七易幟。歷史證明,香港前途從來並非內政問題,而是受制於多方角力,2047 期限亦不會例外。中英聯合聲明耳熟能詳,1943 年香港歸屬磋商則鮮見著述,回顧當時談判經過,認識香港前途的形塑動因,相信有助理解香港現時的政治困局。
陶傑:中國「職業學生」
美國已經對大學校園內的中國「職業學生」起警覺。中國留學生被指為不安分,監察新疆維吾爾和西藏等學生的反政府言論,明顯是有組織的政治行為。7、80 年代,美國對校園中台灣國民黨指派和組織的特務學生,也早有警覺監察。
陶傑:余英時教授的「小兒麻疹」
普林斯頓大學前教授余英時出版回憶錄,講述他年輕時進入燕京大學,一度受左傾思想短暫洗腦影響。
陶傑:守住台灣
美國陷入新冷戰,國際重新關注西太平洋台灣此一孤島的戰略安全問題。
陶傑:今日彭斯,昨天的杜魯門
彭斯的宣言力數美國政府對華自清末以來的援助和開化,即使爆發韓戰,不計前嫌,聲稱今日的紅色中國,不顧美國扶助鄧小平開放之後的現代化,借機擴大世界影響力兼推動中共意識思維,侵蝕西方文明和自由世界的基礎和利益。彭斯宣言沒有講到的,是美中關係淪為今日的田地,美國的對華外交,七十年來,有何錯誤的責任。
【星 CUP 人物】倪匡說中國
來到「星 CUP 人物」倪匡專訪最後一集,陶傑與倪匡對中國人來個點評。年過八十、曾經歷多件歷史大事,在他眼中,中國問題責任誰屬,知識分子、統治者,還是民族農民基因?又怎樣回應愛國與否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