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花費超過 22 億美元、動員 13 萬人,雲集一班當代最傑出的科學家 —— 當中至少 31 人曾經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最終才製造出原子彈。然而,在二戰遭受重創、正重建國家的蘇聯,卻在廣島和長崎原爆後短短四年宣佈成功核試。蘇聯原子彈計劃成功,實有賴一班潛伏英美的核間諜。
KGB
|共7篇|
甘迺迪遇刺檔案繼續解封 —— 連 KGB 都嫌棄的兇手
事隔近 60 年,甘迺迪遇刺案的留下的種種謎團,仍不時在美國引起討論。謎團不散,原因之一是不少與案件有關的檔案長期封存。在約 16 萬仍未解封的文件中,美國總統拜登上週四就發佈行政命令,授權國家檔案館「即時全數公佈」其中 13,173 份交件。這批文件未必可以解開甚麼謎團,但也能提供一些關於兇手的細節。
從地下到公演 —— 80 年代蘇聯搖滾
如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在「時代的孩子」所寫:「日常和夜間事務,都是政治的事務。」想找個角落,聽一首歌?對不起,音樂也是政治的事務。80 年代蘇聯雖然對發展搖滾樂有所鬆綁,列寧格勒甚至有首個合法演出場所,但想要在蘇聯 Rock & Roll,仍得與 KGB 打交道、遵守限制。
極權鷹犬的歷史負債:史太林近身護衛回憶錄
究竟滿手鮮血的極權鷹犬,會為家庭留下甚麼樣的遺產?這問題一直困擾美國作家哈伯施塔,全因祖父充當蘇聯獨裁者史太林近身護衛多年,為家人帶來社會特權,又留下無法磨滅的烙印。有後人因此義無反顧投身反共,有人千方百計逃難西方,哈伯施塔則決定要翻開沉重的歷史包袱,親赴前蘇聯拜訪祖父與家人,編寫成的家族故事,也成為蘇聯社會的一道側影。
史上最著名的國家安全委員會:KGB
港區國家安全委員會於 7 月 3 日正式成立。誠言,放諸古今,所謂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並非香港獨有,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制度,例如東德的「史塔西(Stasi)」,意思就是「國家安全部」。至於史上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蘇聯的「KGB」,中文翻譯正正就是「國家安全委員會」。
刺殺暗器大全:雨傘、煙斗、信鴿?
今天的間諜戰都轉到電腦網絡上了,再回顧冷戰時代的間諜暗器,竟也生出一種懷舊的好感,好像占士邦真的存在那樣。雖然用今天的高科技來衡量,這些暗器顯得頗為誇張,只能當作電影道具來看,事實上都是合格的殺人武器,都經過真實流血事件的驗證,以下是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的部分收藏。
歷史重演:劍橋再爆諜戰?
金融時報的一篇報道聲稱劍橋基督聖體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每周五下午舉行的劍橋情報論壇(Cambridge Intelligence Seminar)可能是俄羅斯的間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