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技術在平昌冬季奧運會嶄露鋒芒,由韓國電信巨頭提供 5G 網絡,配合支持 5G 的平板電腦和雲端技術,實時轉播大容量的高清比賽影像。看起來,5G 時代快將來臨,讓人血脈沸騰。
網絡
|共192篇|
停一停,諗一諗 —— 爆炸時代應有的慢思考
生活在速食的年代,作家 Ephrat Livni 在網站 Quartz 撰文,指出人們需要接受緩慢的思考、接受意見沒有絕對,可以有所轉換,才能生出緩衝區。當我們不急於得出結論或採取行動時,就可以自由地探索、理智地改變想法,或者刻意不固定自己取向,以解放偏見。她表示在充滿以偏概全的網絡境況中,不妨效法先哲的為學之道,尤其對於自己的立場、領域好好學習,不粗疏苟且,才可以令自己的論調更為精確,不致為人垢病,或是淪為笑柄。
Facebook 問題叢生,需要「修復」?
近年 Facebook 捲入不同的「假新聞」事件,令 Facebook 上流通的資訊可信性受到質疑。此外,用戶沉迷於社交媒體,導致的社交障礙、精神健康問題一直存在。為此,早於 6 月,朱克伯格把公司的使命從「連接世界」改為「讓世界更緊密連繫」。朱克伯格表示,公司鼓勵用戶,進行有意義的社交互動,而非像往日般,浪費時間於社交媒體身上,卻絲毫沒有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陶傑:Misinformation 和 Disinformation 的分別
美國總統一句 Fake News 提醒世人,雖然網絡世代資訊爆炸,但世人面對的虛假資訊和消息,卻比以前如火山爆發,如大河決堤,如冰山雪崩,多得不能想像。
是研究還是生意?電腦病毒的發端與未來
電腦病毒如真病毒一般,遇強愈強,早前勒索軟件 WannaCry 肆虐全球便是一例。電腦病毒由 1983 年出現至今,現已成為流行病,防毒軟件遂變成一門生意。不像一般病毒是大自然演化而成,電腦病毒總需要一個發明者吧?其始作俑者不是黑客,也不是商家,而是學者,1983 年的 11 月 10 日,他把電腦病毒公諸於世。
在家工作好,何必乘車上班?
工作磨人,但每天早晚堵在路上的通勤時間更磨人。千千萬萬個文職人員每天花個多小時專程回公司只為坐 office。然而在廿一世紀,按理說網絡才是工作的真正根據地,在家工作有何不可?何必通勤?
史丹福大學學者就希望利用 VR 技術構建虛擬辦公室,透過網絡便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從此通勤時間就只限於連接網絡那短短幾秒鐘。
美國 WiFi 校巴:消除數碼世代的教育不平等
在美國當窮學生,可能比在別國都要苦,既因拖欠餐費沒午飯吃,還因沒錢上網耽誤學業。美國校園近年積極推動電子學習,但皮尤研究中心指出,近 500 萬個育有學齡兒童的家庭未有連接上網。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學童因家裡缺乏穩定網絡,難以完成及提交習作,進一步加劇低收入社區的不平等現象。為縮窄這種「功課差距」,部分校區引入 WiFi 校巴,透過車內裝設的路由器,讓學生透過公共網絡接連互聯網,車程長的便可在路上完成功課。
留言心理學:不留言的網民才是沉默大多數
「識睇一定睇留言」,一語道盡網絡文化下留言之於文章本體的重要性。好的留言可糾錯、可突破盲點,點石為金,為文章賦予新意義。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網媒編輯 Suzanne LaBarre 就深有體會:「有時單單一個留言就足以歪樓,影響讀者對整件事的觀感。」部分受夠撩事鬥非的留言困擾的媒體如「Popular Science」甚至一舉砍掉網站留言功能一了百了,犧牲網民理性討論的機會。究竟,是甚麼令網上留言開始變質?
齊來下載愛黨 APP,做個「虛擬」中國人
曾在毛澤東時代高高懸掛的愛國標語,已經跟不上新世代。培育新一代愛黨青年的方式,早就滲入網絡,明確打著灌輸中共思想為旗號的「黨 App」,取代當年的大字報,完成一系列政治宣傳任務,清一色紅底圖案,未 Click 入去已感覺得到中共色彩。中國網絡汪洋中數以百計「黨 App」,雖則數量龐大,但沒有個別特色,一般遇到這類型的 App 或網站,我們會稱之為 Content Farm,「黨 App」則可能是富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 Communist Farm。
【虛擬建國】愛沙尼亞因何令加泰效法?
愛沙尼亞在國際舞台上名不經傳,但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的獨立運動中,這個波羅的海國家原來早已參了一腳。西班牙「國家報」日前披露,加泰自治區自兩年前起,定期派員到訪愛沙尼亞,學習架構數碼政府的技術,以便日後若遭中央政府阻撓,流亡政府仍能在網絡世界運作。愛沙尼亞作為取經對象,在電子行政方面到底領先多少?其他有意獨立的地區,又能否參考借鏡?
不夜蒲不戀愛,不再反叛的青年,是成長表現?
有研究顯示,過去反叛青年身上的常見習慣,自 21 世紀開始,有迅速下降的趨勢。雖則少了醉酒鬧事和超速駕駛等情況,但當這些青少年問題不再大量發生,反而又變成另一個社會問題:放棄反叛,拒絕長大,新生代可能並沒興趣成為一個成年人。人的成長速度往往會隨著周遭環境而改變。當社會變得艱難和前景不明,會令人加快成長。反之,當社會資源豐富,生活趨向安定,步伐就會減慢。當下的「iGen」往往少了份叛性,多了份隨性,而且更難獲得愉悅 —— 他們沒考慮也沒準備過,要如何成為一個大人,也代表他們無法從反叛的行為中,得到自我滿足。
陶傑:懦夫和暴徒
英國專欄女作家費莉曼(Hilary Freeman)寫了一篇文章,說她的幼女的褓姆癡肥,她看見心中緊張,怕自己不在家時,癡肥的褓姆會不會心臟病發,引起意外。她撰文評論為何英美西方如此多癡肥的人,這樣對社會保健福利是否太重。文章短短 4 小時即收到過千個辱罵的留言,到了下午,美國那邊的早晨,美國的傳媒打電話來訪問她,因為這篇文章已經成為「國際新聞」。
網絡攻擊改寫現代戰爭模式
近日美國總統杜林普下令,將 2009 年成立的「網戰司令部」(Cyber Command)提高級別,升格為聯合作戰司令部。這意味著,美國更加重視「網戰」之於現代戰爭的角色,並將「網戰」轉為未來的國防重心。這變動並非美國沒事找事而作出的決定。牛津國際關係學者 Lucas Kello 在著作指出,所謂「虛擬武器」已有左右大局的影響力,現在威脅著你的電腦網絡 —— 以及國際秩序。
可怕的網絡壟斷
早前Facebook公佈全球活躍用戶已突破 20 億人 ,而其直到去年第四季仍是最受港人歡迎的社交平台。不過,卻有前投資者勸用戶謹慎使用 Facebook,以保平安。
圖像時代如何重塑人類記憶?
人類依賴不同感官記憶,圖象、文字、聲音、觸感乃至味道等等,均有助記取及回憶細節。諸如此類的記憶手段並非中立的媒介,可以加強印象,亦能削弱部分記憶,甚至誤導大腦,製造虛假記憶。在圖象氾濫的社交網絡時代,對比以文字紀錄為主的近代,人類記憶又會有何變化?
18 年前預測世界——蓋茨差不多全中!
1999 年,全球首富比爾蓋茨在其著作「未來時速」(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中大膽寫下 15 個預言,預測未來商業世界走向。現在,17 年貶眼飛逝,蓋茨的預測有沒有成真?對讀其預言和今日現狀就可發現,蓋茨彷如先知神算,預言幾乎全中!
站在反恐最前線的 Google
上年 6 月,有巴黎恐襲死難者家屬對 Google 提告,指控 Google 違反「反恐法」,容讓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使用其影片平台 Youtube 宣揚極端思想,令 IS 得以發動恐襲。當時, Google 只重申有明確規定限制內容發佈,亦一直有刪除恐怖組織的帳戶。一年後今日,Google 高級副總裁 Kent Walker 表示 Google 將進一步打擊恐襲,並從人工智能、人手、資訊審查手段與內容四方面對付極端思想傳播。
美日雅虎的迥異命運
美國雅虎一度是搜尋器代名詞,長年經營失利,近日終於步入歷史舞台,由無線電訊商 Verizon 收購,Yahoo 之名不再,變成 Altaba--從昔日網絡界巨頭淪落到依附阿里巴巴股份為生;另一邊廂,日本雅虎(Yahoo Japan)經年業績平穩,國內影響力盛,「母公司」反過來需要仰賴其授權費牟利。為何一虎經營生風,一虎則慘落平陽?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杉本貴司比較美日雅虎營運策略的分歧,指出有三大因素導致迥異命運。
唐明:當活著都成了記憶
鄧麗君永遠停留在她離開時的年紀,而其他人終於都超過了她的年紀,她從過去的前輩、大姐,變成了所有人的小妹;就好像我現在終於驚覺,原來從小仰慕的甚麼大神,並不是甚麼白髮蒼蒼的老頭,他們留下曠世傑作的時候,其實都比我現在年輕,譬如偉大的蕭斯塔柯維契第七交響曲,原來人家作曲的時候才 35;譬如莫札特,大概在大多數樂迷眼中已經是個 baby。
想當然的 www,到底是從哪裡來?
生命中有很多東西是想當然便有。在香港,大多數人想當然有三餐溫飽,想然拿起手機和電腦便能上網,瀏覽不同網頁。大多網頁域址起首都是「www」,不過,到底 www 三個字是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