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長達一年不能使用互聯網,你的日子會如何?假如這是一個實驗,要招募足夠參與者已十分困難。但在非洲中部國家乍得,這場政府宣佈、全民參與的「實驗」,已持續整整一年。生活於乍得的 Salim Azim Assani,便在 365 日的封殺網絡生活中,想方設法突破國家封鎖。
網絡
|共192篇|
廖康宇:誰殺死了互聯網?
二次創作及相關版權條例一直在香港受創意產業的各個持份者激烈討論。而歐洲近年又有類似的辯論,當中涉及 Google、YouTube、Facebook 等大型資訊科技企業,以及其他版權持有人、使用者的利益角力。事源歐洲議會成員國剛於 4 月 15 日通過極具爭議性的版權修訂案,資訊科技網站 TechRadar 直言此舉殺死了互聯網自由。
數據不在「雲端」,在海中默默連繫世界的人們
萬維網(World Wide Web)誕生 30 周年。今日人人習慣了使用網絡,但顯然不是人人都了解網絡數據的移動方式。「很多人以為數據是存放於『雲端(cloud)』之上,其實並非如此。它們是在海洋。」負責 Google 海底電纜建設項目的 Jayne Stowell 如是說。隨著人們對通訊和娛樂的無限需求,如「紐約時報」引述,今日已有總長度 75 萬英里的海底電纜,連接著全球各大洲。
Amedeo Robiolio:人,數字,和大監控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人必須主宰命運,做自己的主人,不要淪為別人的手段和工具。但是,社交媒體能奉獻的數字,引起人心的貪婪,造成的後果卻與康德的期望適得其反。
洗腦第一步:反疫苗「資訊」如何雄霸網絡?
反疫苗人士花了超過 10 年時間,在社交平台建立觀眾群甚至策略,確保他們的訊息在搜尋排名或自動化推薦中能夠佔據高位。耳濡目染之下,部分家長吸收這些毫缺乏科學理據的「資訊」,把疫苗視作毒藥,拒絕或延遲子女接種,令一些本可預防的疾病因而擴散。以最近在美國西北部地區爆發的麻疹疫症為例,感染的 70 人當中,大部分都是未有接種疫苗的孩子。
陶傑:當 IT 變成了黑洞
全球化之下,是非混亂,民粹盛行,下一代比上一代在高科技方面,大有「創意」,但在理性思考分析能力方面則明顯倒退。大媽橫行,五毛充斥,有識之士恐懼:有一天極權控制網絡的非凡能力,終有一日會摧毀西方文明世界。這一天若真的來臨,最大的原因應該由手提電話開始。
手寫、打字機、電腦,如何影響作者思路?
作家以往用紙筆寫作,到近代開始使用打字機,直到現在,相信大多已轉為用電腦寫作。盛載文字的器具不同了,對寫作會否出現巨大影響?英國小說家、翻譯家 Tim Parks 正是橫跨這 3 個階段的寫作人,近日他在雜誌「紐約客」撰文,分享寫作路上,面對轉變的心路歷程。
【Soul Monday】「傷健共融」的魔獸世界
表面看來,Mats Steen 是個孤獨的挪威青年。他沒甚麼朋友,在 2014 年離世之前,幾乎長期足不出戶,但喪禮上來了一批陌生的悼念者。這些人與 Mats 素未謀面,甚至不認識「Mats」這個人,卻從歐洲各地前來致哀。唯獨父親 Robert 知道,他們都是兒子的摯友伙伴。只是他們相知相交的地方,不在現實世界,而在網絡遊戲。
波羅的海三國,如何抗衡強鄰的網絡造謠攻勢?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長期受俄羅斯網絡造謠攻擊,被指摘受到蘇聯恩惠而不感恩、扭曲蘇聯統治歷史。但三國未有束手待斃,政府和民間持續與俄國周旋,示範了如何在訊息戰上以弱制強,更被評為對付俄國假新聞的最佳歐盟成員國。美國網絡安全學者 Terry Thompson 就此撰文,解釋三國反制俄羅斯的戰略部署。
Gloria Chung:面書 —— 面子個面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已經開始厭倦 Facebook 呢?使用 Facebook 已經超過十年了,面書上的朋友,已經從真實的朋友,發展到從來沒有見過、或者好少見面的「朋友」。久而久之,我問自己,其實我想在 Facebook 看甚麼呢?真正我喜歡的朋友,我已經主動去聯絡,經常見面了,或許是專頁的資訊吧,有需要的時候我也會去找找來看,不需要每秒更新。
Netflix 改變了電視形式,更改變了使用數據習慣
Netflix 改變了電視生態,令影片可以無縫銜接地在不同電子產品上播放,而且沒有廣告,觀眾由公司回到家中可以一氣呵成看完影片,再加上懂得利用大數據,掌握觀眾喜好,其用戶數由 2011 年的 2,300 萬,到現在已超過 1.3 億。不過,觀賞或下載影片,不免會用到大量數據,最近有研究指出,單是串流影片已佔超過一半的數據用量。而在影片變成數據使用主流的同時,電玩遊戲也成為新趨勢。
方俊傑:「薄荷殺姬」—— 警察最怕甚麼?
「薄荷殺姬」不同。所有事態演變也曝露在陽光之下,不,是在鏡頭之下。尤其結局,講到殺姬用手機作出現場直播,預告會跟黑幫分子大戰,叫傳媒過來採訪,叫警方過來行動,叫市民齊齊食花生,把原先為難題的局限化成有助自己發展故事的優勢,至少是一個具備勇氣的嘗試。甚至可以理解成為一項革命,幽了傳統媒體及傳統劇本一默。為了這短短幾分鐘,我覺得需要為電影加幾十分。
陶傑:期待「功守道」哲學剋美救國
中國還有許多億萬富豪,譬如馬雲也自費拍過一齣短片「功守道」,在片中馬雲擊敗甄子丹、吳京、李連杰,泰國拳王 Tony Jaa,四大高手圍攻,毫無懼色,尚有一套太極剛柔的攻守致勝哲理,在這個時刻,馬雲大師若可現身說法,指點迷津講攻守杜林普而制勝之道,一定瘋魔億萬粉絲。
網上交友的真相:女性玩到 18 歲,男人普遍 50 歲
有研究報告提到,參與網上約會的男性和女性,他們的年齡與和慾望程度落差極大,即可以這樣理解,最樂此不疲地玩網上交友軟件的用家,分別是 18 歲的年輕少女,以及 50 歲的中年男子。而且,參與網上約會的用家,一般都自視太高。無論男女,都會選擇跟吸引力超過自己 25% 的對象來往,試圖高攀一些不屬自己範圍的人。
Google 需要中國嗎?但中國新生代並不需要 Google
近日傳出 Google 正計劃研發一套「和諧版」搜尋引擎「蜻蜓」;與此同時,又盛傳將會跟騰訊等公司合作,藉著開拓雲端技術重啟中國業務。鎖國近 10 年,情況漸有改變,但結果可能令這些矽谷巨企氣餒 —— 儘管城外的人想進去,然而,城內的人已未必真的想衝出去。原因是,經過一個世代的洗禮,今日的中國網絡世界已跟外界形成無可跨越的鴻溝,他們對那些會被濾走的資訊,或獲得這些資訊的渠道,其實都不太感興趣。
飛機上的 Wi-Fi 為何不是免費?
飛機上連接 Wi-Fi 網絡已變得更容易,但以無線網絡供應商角度,要從飛機互聯網中賺到錢又是另一回事。
膚淺就是金礦,低端人口成為中國科企的致勝關鍵
小米 7 月初在香港主板掛牌,甫上市即急劇起伏,成為香港財金界的熱話。除了小米,縱觀全球股市,其實中國科網公司都可謂今年的新股風頭躉,吸引到外國一群具高教育程度和國際視野的精英所支持。有趣的是,如今有一部分嶄露頭角的中國科網公司,其中國的主要消費族群卻正好跟這批海外精英投資者相反,是一眾生活於四、五線城市的低端人口。
Gloria Chung:JOMO 數碼幸福 —— 缺席的美好
Google 的 CEO Sundar Pichai 所提出的 JOMO(Joy Of Missing Out)。叫人少用一點 Google,就算錯過了也沒有所謂,甚至是一種樂趣,這樣平衡地使用網絡世界,Pichai 稱之為數碼幸福(Digital Wellbeing)。
松下、海爾的家電轉型革命
2025 年,你家的雪櫃、電視、風扇、冷氣機會是甚麼樣子?這是全球家電大廠都在思考的問題。今年 3 月,日本家電大廠松下選在成立一百周年紀念日的前一週,宣佈與位於美國矽谷的日系創投 Scrum Ventures 攜手,成立合資公司 BeeEdge。目的就是要引入矽谷的創新活力,促進傳統家電轉型。
BT 的「失敗」,就是串流影音的成功
在互聯網剛發展的千禧年世代,用家要看一段低解像度的影片,都要先等一段時間才能完成下載。然而,如今用家在串流平台打開一套高清電影,或以手機程式選好串流音樂歌單,要等幾秒緩衝時間都覺得受罪。用家要求之所以遞增,可追溯到十數年前,在那個 Netflix 仍經營著郵寄租碟服務,而 iTunes 下載音樂尚未流行的年代,幾乎每個網絡用家都會聽過這個名字,BitTorrent(BT)。一切都拜 BT 的「失敗」所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