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近日撰文,呼籲我們要仿傚 1215 年英國以大憲章約束國王權力,共同撰寫屬於數碼時代的大憲章,約束大型科技公司行為,並且召開全球首腦峰會,在國際間制訂人工智能的發展守則,確保技術造福人類。
網絡私隱
|共47篇|
龍成為密碼,大概總帶著愛?
帳戶密碼一旦又長又複雜,就很容易忘記,是以回歸基本步,使用「abc123」、「123456」、「letmein」等典型密碼大有人在,但數據分析發現原來「dragon」也是熱門密碼之選。究竟龍為何會成為常用密碼?
唐明:完美監獄給現代的啟示
Santa Stefano 小島從古羅馬的時代就已經被用作監獄,奧古斯都的長女 Julia,尼祿的妻子 Octavia 都被流放至此。但今天所存的環形監獄,採納的是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設計,他建議將工廠和宿舍合併建造,環形排列,在圓心設立看守塔,好令所有人在監視下一覽無遺,精妙之處是看守塔可以使用屏障窗簾等掩護,則被監視的人永遠不會知道看守到底在監察誰,甚麼時候在監察,以令他們自覺遵守規矩。此一構思的顛覆之處是其震懾效應不在於幽閉,而在於透明。
朱克伯格的最強殺著:Instagram
Facebook 被揭遭「劍橋分析」挪用大量用戶資料後,前員工兼 Whatsapp 合伙創辦人 Brian Acton 隨即發起 #DeleteFacebook 運動。Elon Musk 亦不甘後人,非但反問「甚麼叫 Facebook」,還刪除 SpaceX 和 Tesla 的 FB 專頁。可是他的 Instagram 帳號?卻仍照常運作,儘管這個相片分享平台早被 FB 收購。誠然,Instagram 被 FB 收歸門下後,彼此保持一定距離,但它借用了 FB 的商業模式,以龐大的用戶數目,吸引客戶投放廣告。「彭博商業周刊」分析,過去 Instagram 依靠 FB 成功,今卻風水輪流轉,FB 或需仰賴 Instagram 續命。
交月費玩 Facebook,你願意嗎?
每當 Facebook 出事,很多用戶皆以消費者自居,投訴這個社交平台管理失當,只顧賣廣告賺大錢。但大家往往忘了,FB 從來都是免費,無論是發帖、打卡或呃 like,都沒收你一分一毫。直至近日,媒體爆出 FB 外洩數以千萬計的用戶資料,令「劍橋分析」得以濫用,威脅西方民主,眾人方如夢初醒 —— 我們沒有付錢購買產品,只因我們本身就是「產品」。
Chester Ho:網民的哀愁
隨著 Facebook 醜聞發酵,火頭慢慢波及另一間科技巨頭 Google。不少網民在事件發生後分別下載了自己在 Facebook 和 Google 的數據包,驀然發現 Google 掌握的數據比 Facebook 更廣泛、更詳細,無論是用戶的行蹤還是觀看 YouTube 的紀錄,在 Google 的檔案庫基本上是一覽無遺;另外,很多用戶會開設幾個帳號,藉不同身份去做「適當的事情」,不難想像科技巨頭的演算法早已把這些帳號結合,還原一個比你身邊人更認識你的個人檔案。立法規管確實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不過按照過往的經驗,這類法案的細節往往會把個人資料的掌控權,從商業機構轉移到政府手上,對網民來說到底是一個解決方案,還是另一種憂慮的開始?
#DeleteFacebook 是「不可能的任務」?
Facebook 被揭管理個人資料不善,掀起新一輪用戶逃亡潮,#DeleteFacebook 成為 Twitter 熱話,各大媒體更是爭相出稿,教你逐步刪除個人帳戶。只是在世界各地,很多過來人都表示,想要跟 FB 說再見,比和情人分手更難。十年八載的生活點滴,親朋好友的聯繫互動,還有 FB 的苦苦癡纏,軟硬兼施的挽留手段,統統都是「出走」的絆腳石,結果總是欲斷難斷。
FB 洩密:捉到選民心理,不等如捉到選票?
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被指借助心理測驗,套取 5,000 萬名 Facebook 用戶的資料,分析選民心理從而操控選舉,影響美國總統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 FB 為求賺錢,未有嚴管個人信息,「教主」朱克伯格自然成為眾夭之的。不過,多名數據科學專家均向全國廣播公司(NBC)表示,「劍橋分析」也沒那麼厲害 —— 即使捉到選民心理,也不等如捉到選票。
Chester Ho:在濫用資料與貼心服務之間
零售科技減低了商戶的銷售成本,同時讓顧客更容易買到心儀貨品,但當中運用到的個人資料包括購物紀錄和個人喜好,令很多人擔心被侵犯私隱,商戶實在有其責任去確立和向顧客解釋自己的個人資料使用政策。
大兵一跑步,國家機密就洩露了?
Strava 是近年冒起的健身追蹤 App 大熱之選,除了龐大和精準的 GPS 定點和資料庫,其熱圖(Heat map)功能更精細得能夠繪出全球用家的運動數據,包括逾 10 億次活動紀錄的路線和頻率。不過,在伊拉克和敍利亞這些戰區和沙漠地帶,某些零散地方卻出現有如聖誕樹的閃光,清楚顯示有軍人在此走動並打開了追蹤功能,無疑將國防機密曝光。
Snapchat 正步入老年?
Facebook 是否正老化?不玩 Facebook 的年輕人,為何轉投高私隱度的閱後即焚軟件 Snapchat?大眾可能尚未來得及接受這個世代潮流更替的現實,但 Snapchat 就已經變老。Snapchat 母公司 Snap 宣佈,在更新之後的版本,分享形式會有所改變,並可延伸到 Facebook、Twitter 或者電子郵件,內容會在 30 日之後才消失。這改動跟一開始的設計原意有很大出入,反映 Snapchat 正變成另外一個像 Facebook 和 YouTube,讓用家付費或對外分享短片的平台。
Chester Ho:微信肯表態,肯定有古怪?
Factwire 去年測試了 5 款香港最熱門的中資網購或電子支付程式,指出這幾款程式會將用戶的敏感資料存檔,可用作追蹤、監聽,並轉移到香港以外的地區使用。測試的程式當中包括微信,騰訊當時沒有作出回應;最近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公開批評微信監視用戶,擔心因此洩漏商業機密,這次微信表態回應了,不過當中會否「有古怪」?
Chester Ho:「無現金時代」不必是政策目標,但局長不說
「會否有一個目標,多少年後香港不用再以現金付款?」今年施政報告發表後,有記者這樣問創科局局長楊偉雄。雖然本欄一直介紹新科技,並經常指香港創科環境落後於其他大城市,但是我始終認為科技是為改善生活而設,不應該為了追趕科技而盲從,最重要是在有需要的時候,懂得運用正確的科技解決問題、增加效率,但是否必須所有市民都有極高的「數碼參與度」,擁有穿戴式科技、利用 P2P 轉帳應用程式,才算是國際城市、科技達人?同理,身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政府必須充分了解電子錢包的技術、保安,及制訂好一套完善的政策,讓企業和市民在有保障和指引的情況下,按喜好和情況去使用這些技術。然而,市民並非一定要因為政府推動電子錢包而棄用現金。
只需一塊 Pizza,你便無情出賣朋友?
活在網絡世代,個人資料說外洩就外洩。部分飽受其害的用家與消費者,因而也開始把私隱的重要性掛在嘴邊。不過有研究就顯示,對於捍衛個人資料,用戶講一套做一套,一刻便捷或蠅頭小利,便足可讓他們犧牲資料安全。
小心 Google Translate:翻譯網已收錄你的文件
個人資料外洩方式有很多種,香港的前車之鑑就有遺失含私隱資料的手提電腦、USB 等等,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Statoil 日前的外洩事故就為大家再上一課:原來,免費翻譯網站同樣是洩密陷阱之一。
潘度琳:當大家都是網內人,誰還是無辜?
透過一宗悲劇,小說想說的是網絡的魔力,網絡欺凌甚至可以把一個人從懸崖邊推下去,殺人不見血。但在網中的所有人也是共犯 —— 留下不負責任的留言、對欺凌視而不見的人都責無旁貸。當我們自詡文明,卻原來一直處理不了內在日益滋長的惡念,不知不覺間使世界倒退,變得更醜陋。
Chester Ho:封殺小熊維尼的背後——網絡主權爭奪戰
對於中國網絡管制政策,我們著眼的大概是會否波及香港的網絡自由,然後調侃一下小熊維尼被網絡封殺的新聞。可是對中國來說,中國管制互聯網的手法將會是網絡空間治理的「中國方案」,回應了國際社會在網絡安全、反恐上的不安。中國方案旨在提出一種互聯網新秩序,解決了現時互聯網強調自由人權,卻忽視了公平和均衡的老問題,同時提升中國在網絡空間的話語權。
方俊傑:「圓美圈套」——甚麼叫私隱?
「圓美圈套」講有個普通女孩,加入一間接近將 Google 結合 Facebook 再結合 Apple 的科技公司工作。日日都要用 like 數證明工作能力,證明投入程度,不過隨便 post 相很容易引發公關災難網絡欺凌,而且地球每個角落每分每秒都被攝錄機記錄低。
請備份:8 招保電子私隱
WannaCry 讓全球電腦用家人人自危,沒想過電腦危機那麼遠這麼近,一時人人關注電腦安全。及時更新系統和程式、不打開可疑電郵和網頁、不隨便安裝不明程式,如此電腦也中招,實在是非戰之罪。不過,在電子網絡世界危機四伏的,除了是個人電腦安全,還有你的個人資料安全。開源社群 Free Code Camp 創立人 Quincy Larson 在博客上提出多項建議,更好保護你的電子私隱。
Google 掌握你的過去,你卻難以奪回來
你以為自己只是在家中隱閉地上網,實際中你的一舉一動已赤裸裸地暴露在網絡世界,即使是無痕上網,仍能偷窺你的網絡行蹤,更不消說你無時無刻都在使用 Google、Apple 等科技公司的服務。Google 近乎掌握了你日常生活的所有並非新聞,除了如多數人般默默同意以外,丹麥便有人對此感到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