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引發的全球滯脹危機,繼續為世界經濟帶來不穩定因素,並醞釀一波環球債務風暴。伴隨著經濟危機的,很可能是一項項緊縮政策。2013 年,歐美多國剛渡過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David Stuckler 和史丹福大學醫學家 Sanjay Basu 當時就發表著作 The Body Economic,分析緊縮政策帶來的公共衛生代價。十年過後,是時候回顧書中內容,為未來作好準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共7篇|
抗疫日久,各國的錢從何來?
截至 11 月 13 日,全球有接近 5,300 萬宗武漢肺炎確診個案,超過 130 萬人死亡。一些發展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印尼及菲律賓的疫情都十分嚴重。抗疫戰背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還要處理疫情帶來的經濟影響。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家 Adam Triggs 於學術網站「東亞論壇」撰文,分析抗疫戰背後的國際金融動員。
達沃斯論壇的暗示
全球景氣自 2012 年以來低迷至今,國際許多預測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對 2017 年全球經濟局勢仍抱持悲觀態度。尤其隨著美國準總統杜林普上任在即,是否引發全球貿易戰的擔憂也持續加劇。就在此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的一番談話,似乎打開了一線曙光。
德國模式的秘密:搭順風車
凱恩斯「通論」發表 80 周年,盡管經濟學界認為其理論依然適切今日的局勢,但國家管理層似乎更偏好佛利民的貨幣主義,各國大行量化寬鬆,中國則吹捧「供給側」(supply-side)改革,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凱恩斯的需求理論儼然變成一條「死狗」。德國是反凱恩斯的表表者,國家財政穩健而經濟起飛,違反了凱恩斯以赤字投資推動經濟的原則。不過,有論者認為,德國最無資格否定需求理論,因為她就是最大的得益者。
余以謙:油價低迷 產油國財窮民困
自 2014 年開始,石油價格不斷下跌,中東產油國家財政困難,嚴重波及國民生活。4 月 17 日,海灣產油國石油部長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開會,商討凍結石油增產。眼見油價低迷已呈現長期化,各油國紛紛實施財政改革,削減社會福利,大幅加稅,企業大批裁員,原本依靠石油出口財政富裕的產油國開始過苦日子了。
阿拉伯經濟之冬
阿拉伯之春爆發 5 年,除利比亞、敍利亞、也門等戰亂地區,不少北非及中東國家均已擺脫動盪,政局相對穩定,加上坐擁大量年輕人口,本來極具發展潛力,現實卻是經濟滯緩不前。哈佛中東研究計劃成員 Ishac Diwan 分析埃及、約旦、摩洛哥及突尼西亞的發展模式,指出政經失衡導致四國變天,然而革命只碰政治不談經濟,制度落後而腐敗,是促成現今阿拉伯經濟寒冬的主因。
歐洲十年低迷禍因--緊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承認緊縮政策錯誤?英國經濟持續不景,日前 IMF 建議放寬緊縮,並呼籲 G20 諸國政府大手投資基建,以提振全球經濟。自緊縮以來,歐洲經濟一蹶不起,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分析衰退成因,認為歐洲必須揚棄撙節,才能作出所需改變。現在守財奴 IMF 終於打退堂鼓,重回凱因斯需求導向套路。失落十年過後,歐洲或者終於迎來變革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