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 20 多年,內蒙古曾經是中共同化政策最成功的地方,局勢大致平靜。可是,中國政府於去年先後封鎖蒙古語社交平台及強推漢語教材,令當地蒙古族人群起抗爭。基於他們的同化政策愈趨強硬,近日,兩名韓國經濟研究所的學者於「東亞論壇」作出呼籲,認為韓國政府應該要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為內蒙發聲。
內蒙古
|共5篇|
中國鄰邦蒙古 —— 弱國無外交?
國與國來往難免涉及國力比較,相對弱小的國家毗鄰大國,是否就要看大國臉色做事?雜誌「大西洋」特約作家 Timothy McLaughlin,近期訪問蒙古國前總統查希亞 · 額勒貝格道爾吉,談及較弱小的國家面對強鄰,應如何在價值觀與利益之間抉擇。
【要消滅……】以普通話,取代他們的母語教學
歷史告訴人們,當一個民族及其語言只是某個國家的少數,要堅持母語教學,或會出現困難。近日,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先後報道,中國有關當局正於新疆和內蒙古的中學,以普通話取代兩地的母語教學。
內蒙古:淘「比特幣」的好地方
比特幣問世以來,由於難監管、易炒作,價格波幅極大,近日中國政府終於出手整治。但全球仍然有人相信比特幣這個淘金潮。當中不只投機的炒家,還有在比特幣「礦場」裡默默工作的「礦工」—— 挖金傳奇就發生在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礦場」,內蒙古鄂爾多斯。比特幣是一個建立於虛擬世界的採礦機制,不需要重型機器,它唯一的工具,就是電腦。採礦的成本包括修理損壞或過熱的電腦,以及難以想像的龐大電力開支。這就解釋了「礦場」何以都選擇在臨近水力發電站的四川以及煤電產能豐富的內蒙古了。鄂爾多斯本是中國著名的煤炭之城,但隨著數年前煤炭價格下跌,採礦場相繼倒閉成廢墟。現在的鄂爾多斯,又正因為擁有廉價的煤炭資源提供電力,又迅速轉型為比特幣之城。「礦工」不走,不代表他們對比特幣有多大的信心,可能只是心中的黃金夢未散。
護瞳行動:小農村的另類需求
在走進中國農村的路上,沿途風光都是差不多的。從大城巿出發,在高速公路上奔馳,高樓在兩旁飛過。在城巿的邊陲,漸漸見到用土磚建成的矮小房子,中間夾雜農田,樓房的牆紅油大刺刺的刻有政治標語。再然後,車子跌跌碰碰在山路上,然而兩旁已是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的自然風光,例如怪石嶙峋,和彎彎的河谷。一晃眼,村子就在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