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共90篇|

為何人總愛過濾資訊,讓自己快樂?

不少人只看得見繁榮穩定、選擇性地認知對自己有利的事物;對不公義之事視而不見、故意混淆自己或真心相信一個假象 —— 因為有不少研究證實,人即使面對鐵證如山的現實,仍會選擇性地作出編輯,以滿足內心的期許。在近數十年間,心理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方面的研究,都指出人類容易忽視信息的情況。今年「經濟文獻雜誌」刊載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報告,就對這些早期研究進行了綜述。

陶傑:詮釋資訊的力量

德國網購公司奧圖收集了 30 億個網購和信用咭的買賣紀錄,再研究這 30 億宗生意交易時的天氣和交通條件,用電腦更精確計算手機時代人類的消費行為。奧圖發現:即使網購,只要消費者等待時間超過兩天,就可能失去耐性,從而出現所謂的「購物悔意」(Buyer’s Regret)。奧圖的 AI 系統,在一堆錯綜複雜的數據中精密計算,其中 9 成準確,能預測哪一些貨物在入貨之後可以在 30 日內售出。

非法學術期刊網是俠盜還是賊匪?

2011 年,科技奇才 Aaron Swartz 從期刊網上圖書館 JSTOR 上解放了 500 萬份原本需要付費的學術論文,供人免費下載,普及知識予眾生,然而他亦因此舉被起訴,面臨判監,他寧死不屈,以自殺換來至死的自由。雖然他的學術革命以失敗告終,但人們對要求「知識回歸大眾」的呼聲愈演愈烈 —— 根據最新研究,非法學術期刊網 Sci-Hub 有可能實現將知識從金錢中解放的理想。

人性的弱點:逃避資訊

不提便不存在,除了董伯伯的八萬五,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做法,其實不少都會犯上。在心理學、經濟學、政治上等範疇,長久以來便有討論和研究「逃避資訊」(Information Avoidance)這行為。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經濟學及心理學教授 George Loewenstein 及同校的 Russell Golman 與 David Hagmann 於本月初於「經濟文獻期刊」發表論文,總結各種逃避資訊的行為。

在一粒原子儲存資料

在資訊爆炸資年代,我們總希望以最小的空間儲存最多的資料。回首一看,從以前的磁碟(Floopy Disk),到 DVD、USB 記憶體、記憶卡、容量愈來愈大的硬碟,儲存工具愈來愈強大,也許已見怪不怪。科學家仍努力不懈尋求突破,日前來自 IBM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南韓兩所研究學院的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便能夠把 1 位元的資料儲存在一顆原子中,利用單原子磁石來製成一顆原子硬碟。

艾倫已死:請為他默哀

2013 年 1 月 12 日,即是 4 年前的今日,互聯網發明者 Tim Berners-Lee 在 Twitter 上寫了一首短詩,以「艾倫已死」(Aaron dead.)作開首,以「讓我們哭泣」結尾,悼念「我們失去了一個孩子」,短詩獲近 5,000 次轉發。究竟,「艾倫」是誰?為何而死?

現在還有人相信地球是平?

身處於彈指間就能觀看 NASA 的地球實況影像的年代,地球是平的這個說法,似乎難以置信。不過事實上,「國際組織」 The Flat Earth Society (平地球學會)自 18 世紀起就屹立不倒;今年 1 月,美國饒舌歌手 BoB 亦在 twitter 上向歌迷「告解」,說他確信地球是平的,遭天文學家揶揄,「老兄,即使你的論證能力落後了 5 個世紀,但這不阻礙我們熱愛你的音樂」。

如何偷渡新聞到北韓?

南北韓局勢持續不穩,在美國北韓早前投入 30 萬兵力聯合軍演後,北韓外交部長聲稱會「以核制核」;北韓勞動黨又將在下月舉行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以由上周五(4 月 22 日)起,禁止外地人進入首都平壤,令平壤處於「封城」狀態。如此緊張氣氛,顯得北韓這國度更加封閉。然而,有一群人一直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把新聞、資訊偷偷傳到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