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共90篇|

【死因有可疑】喪生者短期飆升,土耳其別有內情?

一個地方,死亡個案遠較往年同期為多,當局卻沒跟進也沒說明,你仍覺得無可疑嗎?近的自不用說,遠的現有土耳其。過去數週,總統埃爾多安向全球展示了,在武漢肺炎大流行下,該國的「防控」工作有多成功 —— 有關醫院、喪親、殯葬的報道,一文難求;在社交媒體發聲的醫生遭訓斥,多人因涉及「具挑釁和侮辱性」的發帖而被拘留。但「紐約時報」取得的資料顯示,土國政府所隱瞞的還有更多、且更恐怖。

【短片】宅在家 也能查出俄國大陰謀?

傳統上,國家、政府和某些國際組織把持著調查案件的權力和資源,面對涉及政權的衝突、懸疑未解的國際爭議,升斗市民是否就無計可施,只能被動地等結論?在網絡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的今天,Bellingcat 告訴世人:只要適當運用科技、智慧、觀察力和耐性,人人都可以為捍衛真相出一分力。

維基百科要變得可靠,可以靠誰?

大學時期,論文若是引用維基百科,定會被教授批評。即便如此,維基百科幾乎仍是所有人找資料的第一站,而且近年維基的條目會詳細列明出處,內容較以往可靠。不過,當中不少內容是出自紙本書籍,用戶或編輯者一時三刻未必能夠查閱全文,證明真偽,此時網際網絡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就幫上大忙,為維基條目補充證明。

聽信網絡消息,理性或非理性?

在後真相時代,資訊不僅傳得快,氾濫的程度更超出人們能處理的範圍。當信息湧來,我們可以怎麼辨別真相?英國科技哲學家 Tom Chatfield 指,人類在判斷傳聞真偽時,其實十分依賴二手資訊。換言之,人們乃根據其他人所思所想,決定是否相信某消息。

極權進化:一鍵消音的媒體審查制度

一個民主政府,理應對所有媒體持一視同仁的態度;反之,當政府開始「阻止」特定聲音,便是壓迫的開始。今年 7 月初,巴基斯坦舉行全國示威,抗議政府對新聞媒體進行強制性審查。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統計,自現任總理伊姆蘭汗上任後,短短一年內,新聞自由指數便下滑 3 名,180 個國家中排名第 142 。英國廣播公司就特別報道,該國所面臨的審查難題。

流言:連結社群的工具

近來香港出現「記者證現在特別降價優惠」、「有人計劃使用汽油彈」、「有警員被示威者鉗斷手指」等流言,經口耳相傳、網絡散播,不少人信以為真,令本已薄弱的社會互信更添疑慮。社會動盪不安,信任正逐步瓦解,網絡資訊氾濫,如何明智地辨識流言,成為人人必備的重要技能。日本中央大學教授松田美佐所著的「流言效應」,研究了流言的特性、效果和傳播方式等範疇,為大家在流言社會生存做好準備。

落入納粹手中的電台廣播

藉著社交媒體,人們可以迅速傳遞真相、在抗爭路上互通消息。然而,社交媒體的宣傳力量,亦可以反過來為極權所用。1930 年代,德國納粹主義者正是利用當時先進的無線電廣播,宣傳扭曲的價值觀,荼毒德國人。在今日技術更發達的年代,善用宣傳固然重要,提防有心人從不同途徑利用媒體意圖作分化,更為重要。

【封殺華為】比起禁令,美國有更重要做的事

杜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把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不少媒體以「封殺」形容美國政府對華為的舉措,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 Elsa B. Kania 則指,縱然嚴厲執行禁令,對美國而言亦只是慘淡勝利,有損美國利益。然而,她並非呼籲解除禁令,而是政府應採取更積極的政策,確保國家網絡安全 —— 5G 是個重要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