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衣物只要穿著過,就會放到洗衣機清潔乾淨,尤其是經過 3 年多疫情,勤洗衣再加以消毒已成為日常。但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愈來愈多人選擇少衣服,甚至不洗,有的人是為保護衣物原色,有些人則反思衣物明明不髒,為何穿著過就要洗?
衛生
|共22篇|
呂嘉俊:如果食飯食中隻曱甴……
不過,近年發現大部分餐廳的態度有變,衛生好像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經理,你們煮的這碟意粉有曱甴。」很多餐廳經理的回覆是:「不好意思,我給你換過新的一碟。」這情況極為普遍,甚至成為常態。
紐約老鼠跟人一樣多,市長急徵「滅鼠沙皇」
紐約市市長 Eric Adams 今年元旦就任,截至上月已發佈 6 項與滅鼠相關的聲明。紐約鼠患問題嚴重,「嫉鼠如仇」的市政府日前更公開徵求「滅鼠沙皇」—— 減少齧齒動物主管。紐約老鼠在疫情期間大量繁殖,但鼠患非一朝一夕,至少一個世紀以來,市政官員都試圖根除問題,而均以失敗告終。
水樽要每日洗嗎?
有研究指,每日飲 8 杯水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屬於過量。但人總要喝水,要隨時補水,就有水樽幫手。那到底水樽需要多久清洗一次?怎樣洗水樽才算清潔?
細菌的政治:在泰晤士河畔窺見被剝奪的親密之美
週六,我與友人到泰德美術館,事後兩人在泰晤士河畔南岸的沙灘漫步。那時天色漸暗,河水也有點濁,但在一片碎石污泥中,有雪白無暇的大肥鵝走到岸上,一名白衣女子蹲下來細心餵飼牠,有一種莫名的溫馨感。
訓練狗隻便溺,如何塑造出現代都市面貌?
倫敦、巴黎與紐約貴為 19 至 20 世紀現代大都會,各居住有數百萬世界各地人口,但我們經常忽略當中還有數十萬計非人類居民。利物浦大學歷史學者 Chris Pearson 最新作品 Dogopolis: How Dogs and Humans Made Modern New York, London, and Paris 指出,當牲畜陸續遷往郊區,狗隻在市中心的數量卻與日俱增,牠們成為中產階層的新寵兒,又與現代公共衛生標準衝突,最持久的爭議是隨地便溺,以致馴犬成為現代倫敦、巴黎與紐約誕生的重要一環。
伊斯坦堡,見泉飲水
在鄂圖曼文化中,在公共地方為人民提供飲用水是一項公益服務。現在,為了健康、環保及令城市更宜居,伊斯坦堡決定秉承傳統,復興免費公共噴泉。
武漢肺炎所改變的餐飲習慣
餐飲業可以説是這次武漢肺炎災情之中,最深受重創的行業之一。美國餐飲業的雇傭人數超過 1,500 萬,產值高達數以萬億計,普通人平均每週外出用餐五次,自疫情爆發以來,由於各種限制措施,盈利下跌,不得不大幅裁員。目前美國的餐廳陸續重開,未來外出用餐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1894 年香港鼠疫:來自鄰近地區的大災難
這場武漢肺炎,一定會在香港歷史留下重要一頁。香港開埠至今接近 180 年,經歷過大小風浪,最後都成功捱過去。第一次重大考驗,當數 1894 年的鼠疫大流行,令香港一下子變成死城,及後更蔓延全球,並且持續多年,殺死超過 2,000 萬人。這次鼠疫大流行的源頭,正是雲南。
家有一老:防疫零意識,如何是好?
阿媽自信身體強健,天天出門飲茶打牌?父親跟從政客讒言,蒸完口罩又重用?伯父不肯退票,堅持外遊到處飛?姨婆嘲笑大驚小怪,沖水兩秒當洗手?缺乏防疫意識的長輩,幾乎每個家裡都有,偏偏他們卻是風險最高的一群。全球孝子賢孫不被氣死,就怕老人家「中招」病死。但除了放任,還能怎樣?
功德無量的發明:酒精搓手液的歷史
要預防肺炎,醫生除了呼籲全民戴口罩,也呼籲大家勤洗手。因為雙手經常四處觸碰東西,沾滿細菌,若果觸摸面部,便很容易染病。在街上沒有水,也沒有皂液,要清潔雙手,很多時就靠酒精搓手液。
巴黎何以變得愈來愈髒亂?
巴黎曾是光鮮浪漫的都市,可惜到了現在,她的髒亂更為世人所熟知,或正如當地人對其稱呼一樣,她已變成「巴黎垃圾桶(dustbin Paris)」,市政廳每年都要花費巨額,去除大量在街道上的寵物糞便及煙頭。
與糞同行的監獄
香港住屋問題嚴峻,大家不時戲稱相比昂貴而破落的劏房,監倉空間或許更大。但若生在美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除了因為當地房屋價錢比較可負擔,更因為當地監房狀態堪虞。麻省警司 David Tuttle 直白地比喻,這就好比在對囚犯說「歡迎來到屎坑」的同時,嘗試說服他們「我是真的想幫助你把人生撥亂反正」,毫無說服力。
紙巾從何而來?
生活裡滿佈各式各樣的紙巾,包括廁紙、盒裝紙巾、濕紙巾、抹手紙、餐紙等。紙巾發明之前,清理與衛生照顧等工作尤其困難。這個隨手可得的尤物,到底是如何演化而來?「德國之聲」就簡説紙巾的由來。
象徵醫生專業的白袍,反而最易威脅病人?
醫生的白袍象徵其專業,在潔白光亮之下,研究卻指出,那反而是細菌的溫床。因為醫護人員的服裝並非像患者所想那樣,經常會洗乾淨。
Live Norish:在香港 WTO 與上廁所的小確幸
在香港,上洗手間從來不是個問題。由銅記、旺角商場、餐廳到西貢的郊野公園都有衛生的洗手間。但在瑞典「如廁」時則處處都要收費,廁所亦不見得比香港公廁好。在北歐,95% 以上的公廁需付費才能使用,大多是投幣式的,也有密碼鎖的,還有些是到指定地點付費後自己拿鑰匙開門。
打噴嚏時沒紙巾?請用手臂掩住口鼻
政府宣傳片日以繼夜地提醒:「打噴嚏或咳嗽要用紙巾掩住口鼻。」但想打噴嚏的衝動,有時候說來便來,沒有紙巾、手帕的話,又該怎樣才好?有品的你想必會用雙手蓋住嘴巴,寧願讓口水污染掌心,也免得讓病菌四散。可是不好意思,美國的衛生官員糾正你 —— 該用手臂,而非手掌。
6 步防止家居成細菌養殖場
到底應該隔多久清潔家居才恰當?細菌微生物學家 Jason Tetro 及清潔專家 Becky Rapinchuk 定下以下家居衛生標準,予大眾參考,以保障家庭健康,避免家具或電器變成細菌養殖場。
趕絕隨處便溺之法:當眾侮辱
人在印度,如廁亦是一大挑戰,不少人因為缺乏公廁,往往要露天處理「大小事」。為解決廁所不足問題,總理莫迪自上任後推動的「清潔印度(Clean India)」計劃,其中一環即為增建公廁,避免國民每日在戶外不斷「增廢」,造成嚴重衛生問題。莫迪上台至今,印度共增建約 5,200 萬所公廁。乍看數字,似乎頗為成功,然而印度人仍習慣露天排泄。面對國民難以改變的習慣,政府祭出頗具爭議的新策 —— 公開羞辱隨處便溺者。
如何避免口氣播毒?
與人談話時,若對方掩鼻或別過臉,直至你把話說完,原因可能是不想正面承受閣下的口臭。只是,當事人因測試的方法不正確,嗅不出口中毒氣,難以察覺自己的口氣問題。如想遠離口臭,除了刷牙,亦有其他簡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