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

|共36篇|

300 年前利用奴隸的醫學實驗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但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不倦,從巫術到醫學實驗,寄望尋找藥到病除的靈藥。以人體去試驗功效和副作用未明的藥物,即使至今,也未能完全破除當中的倫理問題。而回到過去,在大西洋一端,歷史無聲地上演一幕幕剝削實驗,包括利用奴隸來作實驗對象。

李衍蒨:生死也受惠——同位素分析

上回講到,法醫人類學的技能除了用在屍體上,亦會按情況運用到活著的人身上,主要都是進行失蹤人口身份比對這方面。上次輕輕探討過以骨骼生長及融合(fusion)週期來推斷年齡,這次就解釋一下如何以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收窄地理位置搜索範圍,幫忙推斷死者生前的出生地及在生時的旅遊史。

生得高,隨時不得好死,無葬身之地?

「死後能否有安身之所?」這對 18 世紀的「愛爾蘭巨人」 Charles Byrne 來說是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在古代,若果長得太高,隨時會像 Byrne 一樣死無葬身之地,骸骨要放在一座位於倫敦的博物館中,供後人遊客仰視拍攝——近日,英國社會忽然再對 Bryne 的屍骨的去向掀起熱烈爭論。

免疫力迷思:真有人能從不生病嗎?

平均來說,一生大約感冒 200 次,但身邊總有一兩個人,自喻從不生病,不知傷風感冒為何物,自嘲壯得連想呃病假也難,叫我等每逢轉季就要求診的凡人,得個恨字。如此神奇體質,是與生俱來?抑或日子有功?還是我們應從根本問起:真有人能從不病嗎?

死亡是如何定義?

時至今日,先進的科技已經可以偵測到最微小的心臟或腦部活動,又可以在心臟、大腦和肺部衰竭後維持身體運作;死亡與生存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在希爾斯堡慘劇中,Tony Bland 不幸成為植物人,除了腦幹完好無缺、心臟仍然靠機器保持運作,他對外界根本毫無知覺。如果單從醫學角度看,他仍然是處於生存狀態。但對於家人來說,他已然死去。究竟生和死的標準是甚麼?

Live Norish:維京人的鐵人體質

我有合理懷疑,大部分挪威人都有特別的基因,就算不是運動狂熱份子,也極喜歡挑戰人體極限。今年剛舉行的 Norseman Xtreme Triathlon,挪威版的超級三項鐵人賽,總長 226 公里,據說是世界上難度最高的三項鐵人賽之一。看過它的官網介紹,我覺得挑戰的人都是神人級别。

座廁還是踎廁好?That’s a question.

若數世界當今有何論戰永不止休,在「廢死與否」(台灣)、「禁槍與否」(美國)之外,必是「座廁還是蹲廁」(全世界)。座廁與蹲廁兩者仿似處於對立,前者與被視為「文明」和「現代化」,後者被貶為「粗魯」和「落後」。究竟座廁蹲廁,孰優孰劣?研究顯示,從健康角度考慮,蹲廁更有益。

為何總是討厭自己的聲線?

當 WhatsApp 群組泛濫著語音訊息,總有朋友(也可能是你)因為對自己的錄音聲線沒有信心,死守文字訊息決不錄音。過去被譽為史上最偉大歌手的約翰·連儂就因討厭聽到自己的聲線而多次要求樂團製作人 George Martin 在歌曲中掩蓋自己的聲音:「你就不能用茄汁甚麼的掩去我的聲音嗎?」即便擁有讓別人陶醉的嗓音的歌手,都難以接受自己真實的嗓音,這是為何呢?

亢泰:裸照與文化

明年 2017 年英國的所謂「文化城」定為 Hull ,那是一個靠北方的中等城市,當地一個美術館正計劃進行裸體群眾照片的攝影展。一談到裸體,有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都會覺得不夠得體,似乎覺得人體的一部分是不能公開。可是如果你問他為甚麼,他也說不出甚麼有力的理由,只是很自然地覺得不對。這顯然是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