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生老病死不能避免,但人類有史以來孜孜不倦,從巫術到醫學實驗,寄望尋找藥到病除的靈藥。以人體去試驗功效和副作用未明的藥物,即使至今,也未能完全破除當中的倫理問題。而回到過去,在大西洋一端,歷史無聲地上演一幕幕剝削實驗,包括利用奴隸來作實驗對象。
人體
|共36篇|
李衍蒨:DNA 化驗及身分鑑定到要多久?
上週三,警方公佈了五月初九龍灣姦劫案 DNA 化驗結果,證實疑犯 DNA 與女受害人身上搜集到的 DNA 吻合。消息一傳出去,很多朋友都私下問我到底化驗這麼久是否合理?在犯罪電視劇或電影上,大家看到 DNA 化驗都是「呢頭拎去驗,果頭就出報告」。但事實並不絕對如此。
李衍蒨:生死也受惠——同位素分析
上回講到,法醫人類學的技能除了用在屍體上,亦會按情況運用到活著的人身上,主要都是進行失蹤人口身份比對這方面。上次輕輕探討過以骨骼生長及融合(fusion)週期來推斷年齡,這次就解釋一下如何以同位素分析(Stable Isotope Analysis),收窄地理位置搜索範圍,幫忙推斷死者生前的出生地及在生時的旅遊史。
李衍蒨:生死也受惠——年齡推斷
法醫人類學除了有大家一直了解作為死者代言人的角色之外,亦因為現今的鑑證要求遞增,我們的技能亦經常應用到活人身上。其中一個最常用的相信就是用於尋找失蹤人口這方面。
李衍蒨:年輕農夫與薛門氏節點
法醫人類學及生物考古學這兩學科中,對病理及創傷的分析經常重疊。兩者都非常有趣,因為就是透過這兩類資料,骨骸告訴我到底死者死前是從事甚麼類型的活動較多或經歷了甚麼事件而身故。
懶,但又瘦又好體能的動物
人類為了 keep fit 總是吃盡苦頭。跑馬拉松前要苦操幾個月,婚宴等大日子前要戒口幾個月……但在動物王國中,你要苦操戒口用血汗換來的成果,他們悠悠然照吃照 chill 同樣能從容得到。
生得高,隨時不得好死,無葬身之地?
「死後能否有安身之所?」這對 18 世紀的「愛爾蘭巨人」 Charles Byrne 來說是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在古代,若果長得太高,隨時會像 Byrne 一樣死無葬身之地,骸骨要放在一座位於倫敦的博物館中,供後人遊客仰視拍攝——近日,英國社會忽然再對 Bryne 的屍骨的去向掀起熱烈爭論。
免疫力迷思:真有人能從不生病嗎?
平均來說,一生大約感冒 200 次,但身邊總有一兩個人,自喻從不生病,不知傷風感冒為何物,自嘲壯得連想呃病假也難,叫我等每逢轉季就要求診的凡人,得個恨字。如此神奇體質,是與生俱來?抑或日子有功?還是我們應從根本問起:真有人能從不病嗎?
原始人基因造就冬天的冠軍
去年香港氣溫 3 度,政府宣布停課,引發爭議,即有人辯稱香港人遠不及歐美人種耐寒,此論強調種族差異,聽來極度政治不正確,但未必是信口開河,科學研究認為,居住在格陵蘭島的因紐特人可能繼承了遠古原始人的基因,他們因有耐寒基因才活過了冰河時期。
死亡是如何定義?
時至今日,先進的科技已經可以偵測到最微小的心臟或腦部活動,又可以在心臟、大腦和肺部衰竭後維持身體運作;死亡與生存之間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在希爾斯堡慘劇中,Tony Bland 不幸成為植物人,除了腦幹完好無缺、心臟仍然靠機器保持運作,他對外界根本毫無知覺。如果單從醫學角度看,他仍然是處於生存狀態。但對於家人來說,他已然死去。究竟生和死的標準是甚麼?
Live Norish:維京人的鐵人體質
我有合理懷疑,大部分挪威人都有特別的基因,就算不是運動狂熱份子,也極喜歡挑戰人體極限。今年剛舉行的 Norseman Xtreme Triathlon,挪威版的超級三項鐵人賽,總長 226 公里,據說是世界上難度最高的三項鐵人賽之一。看過它的官網介紹,我覺得挑戰的人都是神人級别。
座廁還是踎廁好?That’s a question.
若數世界當今有何論戰永不止休,在「廢死與否」(台灣)、「禁槍與否」(美國)之外,必是「座廁還是蹲廁」(全世界)。座廁與蹲廁兩者仿似處於對立,前者與被視為「文明」和「現代化」,後者被貶為「粗魯」和「落後」。究竟座廁蹲廁,孰優孰劣?研究顯示,從健康角度考慮,蹲廁更有益。
天氣使人懶惰?
為何總是有一兩天特別想窩在家中做「廢青」?是因為天性懶惰、還是未老先衰?原來,有一個令人心安理得的原因——有研究指出,夏日炎炎,真的正好眠。
為何總是討厭自己的聲線?
當 WhatsApp 群組泛濫著語音訊息,總有朋友(也可能是你)因為對自己的錄音聲線沒有信心,死守文字訊息決不錄音。過去被譽為史上最偉大歌手的約翰·連儂就因討厭聽到自己的聲線而多次要求樂團製作人 George Martin 在歌曲中掩蓋自己的聲音:「你就不能用茄汁甚麼的掩去我的聲音嗎?」即便擁有讓別人陶醉的嗓音的歌手,都難以接受自己真實的嗓音,這是為何呢?
打破迷思:飲奶更能補足水份?
坊間建議,成人每日要飲 8 杯水,但真正留在體內的水份,只有 4 杯而已。英國羅浮堡大學的專家進行研究,更發現最能補充水份的飲品,原來並非清水,而是牛奶才真,因為牛奶留在體內的時間,相對清水較長。
亢泰:裸照與文化
明年 2017 年英國的所謂「文化城」定為 Hull ,那是一個靠北方的中等城市,當地一個美術館正計劃進行裸體群眾照片的攝影展。一談到裸體,有很多人(尤其是中國人)都會覺得不夠得體,似乎覺得人體的一部分是不能公開。可是如果你問他為甚麼,他也說不出甚麼有力的理由,只是很自然地覺得不對。這顯然是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