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

|共36篇|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微塑膠人體影響之謎

走到山川海洋極地,或者鹽、水和尋常食物,微塑膠都已無處不在。一週過去,人體可能已攝入約 5 克的微塑膠;上月一份研究更顯示,人體血液中也檢測到微塑膠。避無可避的微塑膠,會對人體造成甚麼傷害? 「國家地理雜誌」報道指,科學家雖然有所憂慮,但目前尚未確定微塑膠的健康威脅。

火星混凝土原材料:太空人的血汗?

太空任務危機四伏,太空船暴露在宇宙輻射、太陽粒子及微流星的危險之中。假如真的要進行遠程載人飛行任務,例如派遣飛船在火星建立基地,船隊需要有建造保護屏障的材料和器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太空員產生的尿液和血液中的化合物,可製成堅固的混凝土,未來或能在太空旅行和建立殖民基地中發揮關鍵作用。

Hallie Tam:Men Crush 系列 —— Henri Matisse(2)

看過 Matisse 對人體的草圖,會知道他絕對懂得「正確地」畫人,但與其展示專業的畫畫技巧,他反而以簡單平面的線條和一斑斑的顏色來渲染情感,看上去不但欠缺重心,更有種不斷向外圍空間擴展的錯覺。比起人物實實在在於畫布上佔據具體位置的傳統畫作,Matisse 開闢了另一個天地。

李衍蒨:簡說法醫學歷史(下)

法醫學最初來自東方文化,一直到 19 世紀才在歐洲被視為科學學科,但仍然不屬於獨立專業。雖然法醫學及法證學的發展一直以西方國家為主,但宋慈的「洗冤集錄」依然證明,即使古代醫學缺乏解剖生理學,當時的學者仍能通過對刑犯的愛心及觀察,加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突破科學發展的限制。

要成為大胃王比賽冠軍,有何秘訣?

來自美國加州的 Joey Chestnut 在過往 14 屆熱狗競食賽(Nathan’s Hot Dog Eating Contest)中奪得 13 次冠軍,堪稱大胃王界的米高佐敦。在本屆比賽,他甚至創下在 10 分鐘裡鯨吞 75 隻熱狗的驚人紀錄。能在短時間內吃下那麼多東西,到底是因為身體結構天生異稟,還是勤於鍛煉下天道酬勤?

體溫的歷史:如何得出標準體溫?

要對抗武漢肺炎,最理性的狀況當然是人人保持社交距離,不去大型聚會。可是,人始終是社交動物,經濟活動還是要繼續,有時也無可避免要出外用膳。有些商戶和機構就規定人們進內前,要檢查體溫,讓大家求個安心(雖然很多患者沒有症狀)。市民大眾都知道「正常體溫」約為攝氏 37 度,超過了就是發燒,可這個數字是如何得出來的?

日本高中的骷髏頭發現案

日本高中的理科教室中,通常都有教學用途的人體模型和骨骼模型。間中美術室也有差不多的東西,用作人體素描的對象。誰都以為全是純粹塑膠或纖維製,幾年前開始卻陸續發現,有些原來是真正的人類遺骨。在日本校園七不思議中,經常有一項是「會走動的人體模型」。都市傳說半真半假,流言竟也是七分假三分真,先不管夜裡會不會動,起碼骨頭本身可能是真貨。

腎結石:劇痛,但美麗的人體地質學

提起腎結石,全球平均有 10% 人口會受到這種尿液沉積物的煎熬,幾乎不會有人以美麗、複雜和具有價值的正面角度去看待,但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的調查,便集合了醫生、地質學家和顯微鏡學專家,提出另一番別開生面的見解。據觀察,腎結石並非只是醫學界過去所想像的體內廢物,它就跟地質公園的天然岩石一樣,形成背後暗藏著人類的歷史密碼。

鄭立:我的身體知多少 —— 連人體的細胞也可以擬人化,太有創意了

這些細胞並不是機器,而是有喜怒哀樂,也會有很多人類有的不良行為,而人體生病的時候,在裡面就會變成像颱風一樣天災。不過也像香港人一樣,就算是天災,細胞們都會盡忠職守的老奉返工,反正他們最多是偷懶,沒可能轉職和辭職。看著這個故事可以讓你理解人體的運作,我也是這樣理解了人體的運作,雖然後來都忘掉了大半。

當人類太過「完美」,人類未必受得了

一般人口中的 perfect body,離不開纖腰腹肌人魚線。對英國解剖學家 Alice Roberts 而言,完美人類卻與現代美學及體格標準無關,反而是把人體一些不太成功的特徵,換成其他動物進化得更理想的身體部位,從而令人精益求精。早前她在多方協助之下,將這大膽假設製作成一副人體模型。不過,原來太過「完美」的人類,反而難以為人類接受。

冰封 51 年,正等待第二人生

人死後,屍首還可以保存起來,留待他日重啟再用嗎?近年有以兔子屍首所做的實驗證明,冷凍後再融化的屍首時,腦部細胞膜和細胞內結構完整仍能保持完好,也許只要保存好身體,有一天死後的人能再出現「第二人生」也未可知。

現存「凍齡」最久人的是詹姆斯·貝德福德(James Bedford),至今冷凍保存已第 51 個年頭,他以類似睡袋的袋子包裝好,浸泡在極冷的「液態氮桶(Dewar)」中,而這位先驅者冷凍保存的紀念日更定為「貝德福德日」,自他被放進液態氮桶後,數以百計的人都希望模仿他,以祈留有用之身他日可用。

自由潛水:改寫人類生理學的極限運動

常人道極限運動玩家皆亡命之徒,以為他們不惜捨生求快感,殊不知絕大部分人為了挑戰極限,付出多少心血訓練與裝備自己。事實上,不少極限運動靠的不是熱血而是理性。以自由潛水員為例,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卻為人類測出新底線,自 68 年前起,不斷用實踐推翻科學家為人類設下的理論性極限,拋離人體生理學定義。

DNA 太陽油,護膚力量或勝一籌?

早有研究指出,皮膚若在烈日下直接曝曬,不同波長的紫外光會對細胞做成破壞。曝曬皮膚後,炙痛只為表象,及後皮膚或會老化,其防衛力及韌力亦會衰退,甚或更易患癌。而癌症的形成,是因細胞核酸的基因結構有損所致。賓漢頓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 Guy German,有日在與同儕閒聊時就忽發奇想 —— 既然核酸會因吸收紫外光而產生變化而受損,那麼若另置 DNA 於皮膚外,代為吸收紫外線,是不是就能保護皮膚細胞內的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