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東京奧運會將成為首屆沒有觀眾的奧運會,有體育經濟學專家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分析特殊情況下,東道國運動員是否能繼續保持主場優勢。
主辦國
|共4篇|
方俊傑:世界盃死期將至?
世界盃開鑼,有兩單消息值得留意。不是陳奕迅、舉中指。是英超宣佈來季賽程、國際足協宣佈 2026 年世界盃將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聯合主辦。
陶傑:民族吐氣揚眉指數
巴西奧運閉幕,美國和英國的獎牌高踞榜上冠亞,全球矚目。
一般來說,奧運主辦國在主辦年,因「主辦國春藥效應」而有傑出表現,到了翌屆,即出現宿醉的 Hang-over 現象,獎牌減少。中國零八年主辦,得金牌五十一個,二〇一二年金牌即減少十三個,今年又減再十二個。英國不減反增,而且一百三十多名獎牌得主,六十多人是第一次參加,不必靠高齡阿婆回巢催谷任何一場比賽而推叠高潮,是健康的成績。
如何逃過「奧運詛咒」?
在剛過去的里約奧運中,場內打氣聲熱烈之際,場外的反對聲亦從沒休止。因為奧運,里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結果導致政局動蕩,抗爭不斷,投資回本無期——其實,這場被喻為「災難」的奧運會,不過是在重蹈過去多屆的覆徹:奧運從來都對主辦國有害無利。奧運會由舉世矚目的盛事,到今日被國際視作「詛咒」,至今幾乎無人願意申辦,所因何事?繼後的主辦城市又怎樣才能避過「奧運詛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