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托爾金(J.R.R. Tolkien)創作名著「魔戒」前,曾經創造一個英文詞彙「Eucatastrophe」,解釋童話故事中逆轉劣勢的奇蹟。如今我們身逢亂世,有哲學家便借用這個近 80 年前的文學詞彙,解釋在黑暗中心存盼望的必要。
希望
|共14篇|
曾詩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不論你有否信仰,某程度上,命運總是默默在為我們安排。而且,我們以為自己許多的嘗試和努力都徒勞無功,其實不然,這些都是引領我們到將來的不同的點。說來老生常談,也許阿 Q,但他日回望,不無道理。
紀浩基:十部值得港人重看的力量電影(三)
簡單的一個手勢、一闕旋律,都會為受壓迫的人帶來鼓勵。因此,現實可能一時間無法改變,但還是讓我們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
紀浩基:十部值得困境重看的力量電影(二)
它告訴了世人,即使被困在完全無望的空間,還是需要帶著希望來生活。
廖康宇:在監獄內,如何心存希望?
兩齣電影的劇情都觸及同一個主題:希望。角色們就算處於極壞的狀況,依然心存希望,「綠里奇蹟」講述對人性本善的執著;「月黑高飛」則相信行動可以帶來改變,即使改變不是一時三刻就能成功。
林靖風:克里斯汀.艾珠「旋舞之沙」—— 藕斷絲連的冷暴力
香港白立方(White Cube Hong Kong)為印尼藝術家克里斯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舉辦首個在香港的個人展覽「旋舞之沙」(Spinning in the Desert),其中主要展出她以油畫棒繪製的作品系列 Blue Cryptobiosis,在畫面裡表達一種「與生物有關的特殊、罕見而美麗」的能力。
Moyashi:所謂勵志,可以不怎麼勵志
(此文含劇透)以今天少年動漫作品的眼光來看,「無職轉生」是一部異端。當多數的故事都是告訴你努力便會成功,「無職轉生」卻講了一個即使你多努力也不會「成功」的故事。
以三個哲學概念應對困難時刻
終於告別多災多難的 2020 年,2021 年的疫情未過,限聚令下人們無法共聚迎接新一年。與此同時,至少 50 多名立法會初選統籌者和參選人被捕。在充滿變數的未來,科克大學哲學系講師 Katy Dinee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介紹三個哲學概念,好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路,以應對未來挑戰。
【短片】語文陶話廊:魯迅的極端「正能量」
1925 年,因為「驚異於青年之消沉」,魯迅寫下了「希望」,一向辛辣的他,連「正能量」都極端過人。100 年後的今日,面對再次動盪的世界,今集「語文陶話廊」,陶傑便和大家重新細味此作。
鄭立:我都做得到 —— 曾幾何時,香港的小孩子可以對未來充滿夢想
13 歲的兒童想當記者…… 也真的去體驗,在以前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又有甚麼不對呢?不對的,是那些把 2020 年的今天,變成連兒童有夢想都覺得詫異的時代的大人吧。靠政府的不義之財養的狗,有甚麼了不起呢?
Gloria Chung:快樂的相反是甚麼?不是憂傷也不是憤怒而是失去希望
快樂的另外一面,不是憤怒或者憂傷,因為當你憤怒或者憂傷,是基於你還在意,如果你還是在意,代表還有希望;快樂的相反是失去希望,無止境的冷漠,基本上就是虛無主義吧,失去希望會帶來精神的創傷和憂鬱,亦是所有 Addiction 的源頭,甚至會產生幻覺。
鄭立:「洋腸派對」—— 相信謊言是因為害怕絕望
最近在 Netflix 看了「洋腸派對」,它的確有很多黃色笑話與性暗示,但這些都是為了確立它「政治不正確」的特色。這個故事的真正主題是信仰。超級市場裡的食物流傳著一個信仰,那就是被賣出之後,只要他們忠於和歌頌人類,這些食物就會被人類在家裡疼愛,享受更好的生活。當然它只是一種維穩技巧,當主角說角穿了這一切,大眾卻和現實一樣,拒絕接受世界和想像中的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個無神論的故事,不過,我不覺得這個故事是在探討神是否存在,或者死後世界天堂地獄的問題。讀者如果你曾相信過香港會有雙普選的話,你覺得是哪一年會實現呢? 是不是今年? 我們和一舊超級市場的蕃茄,又有甚麼不同呢?
Eric Chan:人類最大的敵人
人類天生比很多動物弱,單打獨鬥和不用武器的情況下,人類都不夠強。人類要聚在一起生活,才能以團體的形式去保護每個個體,然而當團體出現時,爭奪權力的遊戲便開始了,這個劇本不是已經進行了幾千年了嗎?無論在家庭、家族、鄉村、小鎮、城市、慈善團體、政府部門和國家政府都是一樣。而且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討厭、批判無日無之,所以有時候我相信「人類」最大的敵人,便是「人類」自己。
Eric Chan:1% 的力量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用詞方面真的很有意思,下列幾個詞語的意思好像差不多,但用心看看,你便會發現其中隱含的意思:希望、期望和渴望。有甚麼分別?可能你會說,也沒有甚麼大不了,只不過是一個字的不同罷了;可是我的看法有些不同,可不要小看它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