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

|共35篇|

Moyashi:後集體回憶香港

大家必須開放「香港文化」的解釋權,接納香港文化不再是單指地理香港上的文化生產與消費,而是作為一種美學風格的存在。8、90 年代的流行文化當然是經典,但不必執著於哪個才是正宗。「香港」是一個文化符號、一種風格選擇,在海外基於經典的重新創作,也可以是「香港文化」的新血。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3 —— 麻雀比賽中被遺忘的兩個角色:裁判與戥腳

麻雀是個固定人數的比賽,一定是以四人為單位,當分配好後,就不好隨便改變。若是足球比賽,大家多打一個少打一個,或許會影響強弱之勢,但只要雙方同意,比賽還是可以繼續。可是打麻雀就缺一不可了。因此主辦方得準備好一定戥腳人數,以應付臨場需要。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10 —— 關於廣東牌和台灣牌之間的爭持

有人認為台灣牌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和技術性,更能凸顯雀手技術,亦可增加刺激感;但也有人認為身為海外香港人,打廣東牌才是「根正苗紅」。當然,台灣牌支持者認為其實有不少港人在香港早已打著台灣牌,因此更為普及。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8 —— 麻雀房,只有海外才能擁有的奢華

一旦移民到英美,眼界豁然開朗,家裡突然擁有大量可發展空間,房子的閣樓和地庫是聞所未聞的新大陸,成為了你個人的明日大嶼,等著你去開發,因此各種各樣過去的興趣都可以搬回家中進行,於是終於可以買一張比車子還要奢華的、不摺疊的、純粹的麻雀桌。這個要是在香港,實在困難。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7 —— 對於海外港人自發組織 Logo 的想法

Logo 設計和練習功夫一樣,不以實戰做案例,是很難研究出來。在這點上,筆者就試以近日網上留意到的英國麻雀大賽 Logo 作為討論準則,與其他如雨後春筍的香港人團體分享,從專業設計角度看這樣的 Logo,應該如何改善。

鴻若遠:「海外麻雀尋根系列」#4 —— united by the wind,團結於逆風順風中

四方城上英倫歲月,無限鄉愁,都團結於牌局中。聽到英國有港人組織,決定以麻雀聯繫感情,其口號正是 united by the wind。要是蘇格蘭人能以風笛演繹其勇悍民風,那香港人正好用麻雀來體現我們思考縝密.大膽的槓,小心的上。轉章變陣,大象無形。

廖康宇:最後的致意

中秋節當晚,在倫敦和朋友小酌兩杯之後,徒步走到白金漢宮外圍,與成千上萬民眾對英女王作最後致意。女王過世,原先由當地香港人籌辦的中秋節社區團聚活動最後不了了之,網上的反應相當兩極:一方面有指香港人不應該在為期 10 日的全國悼念期間,舉行社交活動;另外,又有人指部分由英國當地人所舉行的周未娛樂節目都沒有改期,將中秋晚會取消是過大反應。

英國有個「新香港」:黑池

在 2021 年 1 月 31 日,英國正式開啟 BNO 簽證通道,初時預計會有 30 萬人藉此渠道離開香港。截至今年 6 月,已經有 64,900 人申請,其中逾 47,300 人獲批。而在英港人的足跡,不單遍佈倫敦和曼徹斯特等大城市,也包括一些冷門地區。「經濟學人」雜誌就在 10 月底進行專訪,訪問多名身處黑池的香港移民。

茶里:台灣人眼中的香港

看見台灣人對自己出生的城市如此感興趣,身為香港人,還真的有點感動。在這世代,還會願意了解、接觸香港文化的人已經不多了,即使他們的答案與實際上的香港稍微有出入,看著卻反而有種「發掘了自己城市另一面」的趣味。今天就來分享一下台灣人眼中的香港是怎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