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早就被批評是趁熱鬧的活動,或者書籍散貨場,瞄準入場者專程來到,總不會願意空手而回的心理,打個折讓人多買兩本。然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又有不少人瞄準參展商不願意多付運費離開,趁臨完結的大甩賣時間,買一堆根本永遠都不會讀的書。
香港書展
|共9篇|
Gloria Chung:我們約在書展見面吧
不知道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們,有沒有人從兩年前開始,就一直有看呢?如果有,我非常感謝你,回報的方法是:我們在今年的書展見面吧!今個星期四晚上,我會在 *CUP 媒體的攤位(1B-C38),舉行一個小講座,題目非常具爭議性,歡迎大家參加。
如何讓書大賣?
每本書都是出版人和作者嘔心瀝血之作,他們大多都有共同的目標:讓出版的書籍成為暢銷書,使讀者願意掏出荷包,以行動表示認同。可是,怎樣才能知道哪本書會大賣?創投顧問及作家 Brian Hill 與 Dee Power 在千禧年代撰寫了「暢銷書的故事」(The Making of a Bestseller),訪問過百位編輯與作家,了解那些作家、經理人、書評家和出版社等,如何聯手打造吸引讀者青蚨出籠的暢銷書。
【異鄉書摘】司徒薇:不由自主的悲愍
編按:早前節錄 90 後陳蕾「異鄉女子——十個命運自主的故事」。作者陳蕾本是異鄉人,飄泊中遇上這十位成熟睿智的女子,她看到的風景從此不再一樣。現再摘錄,由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助理教授司徒薇之序,從序幕開始,跟著陳蕾與十位女子挺身走過幽谷。
鄭南榕殉道記
編按:2016 年,「書」成為全香港甚至世界的關注點,一間書店仝人的下落,讓人意識到香港言論自由愈漸萎靡。「獨不獨」議題視為禁忌,有論述香港族群的書被打壓。而此等荒誕劇,卻原來曾在數十年前的台灣上映:鄭南榕,80 年代台灣政府多次查禁他所創辦,批評時政黨外雜誌。他堅持,「獨立」的主張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更有名言「爭取百分百言論自由」以及「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能抓到我的屍體」,最後他殉道以明志。
閱讀,成為更好的人
2016 年度書展將至,為期一周,有人說閱讀已非人們主要興趣。惟在社交媒體的流行,讓我們意見各走極端,甚至只懂圍爐取爐,抱著歪理而不自知。要解除此陋習,惟有閱讀。而亦有研究顯示,比起讀流行讀物,多閱讀較深奧、嚴肅書籍,寫作能力更強。換言之,深度閱讀會發掘大腦寫作潛能。
書摘:異鄉女子—擺脫人販子蹂躪的童妓
自淫窟救出的女孩大多會搬進復康中心或收容所一段日子,一是安排她們回家需時,二是接受心理輔導或處方精神藥物,治療創傷後遺。由於受害人大多來自思想守舊的農村,她們雖然萬分期待與家人重逢,但又對墮落風塵一事羞於啟齒,故對經歷守口如瓶,鬱結出情緒病。不少人亦會患上嚴重失憶或精神錯亂,永久失去對別人的信任或溝通能力。
書摘:異鄉女子—與人權攝影記者穿梭希臘紅燈區
眼前這位對希臘賣淫業異常熟悉的女子名叫安德雅,是一名攝影記者,一向關注人權問題及弱勢社群,過去 18 年馬不停蹄揭示世界各地人口販運受害人的苦況。六年後的今天,安德雅打算再次回到紅燈區,看看國債危機對希臘色情業的影響。而她居然邀我同行。
讀書成癮
讀書會上癮,就是這種隱形忠誠陪伴的效應所致,正如一對老夫老妻,晚上臨睡之前,也人手一冊書,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已經不再相愛,而是在最私密的心靈世界,或許不需要跟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