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數百萬人每日服用阿士匹靈。美國預防醫學特別委員會一直建議以該藥物預防心血管疾病;惟去年兩項臨床研究顯示,對於 60 至 69 歲的人士,這可能弊多於利。然而 2019 年,僅在美國就有約 5 分之 1 的 40 歲以上人士每日服用該藥物。面對不斷變更的專家指引,人們應怎樣權衡?
心臟病
|共35篇|
類生酮飲食,或對心臟有害
不少有減肥經驗的人都試過生酮飲食,強忍口腹之欲,減少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以加快變瘦。但近日有研究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LCHF)的「類生酮」飲食,可能與較高水平的壞膽固醇有關,增加罹患動脈阻塞、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球迷太緊張興奮,可能會傷身?
今年世界盃摩洛哥 2 比 0 擊敗比利時後,在荷蘭的摩洛哥球迷大肆慶祝,但其後球迷行為開始失控;另一邊廂,布魯塞爾亦有球迷上街,最終演變成騷亂。隊伍在比賽中得勝或慘敗,均足以掀動支持者的情緒,研究更發現,賽事甚至會影響體育迷的身體狀況。
人工代糖:助你有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腸道問題?
人工代糖因低熱量或不含熱量,一度被公認為糖的健康替代品,但愈來愈多研究揭示代糖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有關。最近,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主任 Mathilde Touvier,對 10 萬名成人進行研究,並於「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結果,證實食用大量代糖會令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臟病或中風機會。
救人無數的反式脂肪禁令
雖然已知攝取過多反式脂肪會造成心血管問題,但預先包裝食品及出外飲食,往往難以避免這種成分。丹麥早在 2003 年樹立榜樣,立法禁止在食品中添加人造反式脂肪,成功減少死於心臟病的人數。
新基因編輯膽固醇,或可根治遺傳病?
紐西蘭一名志願人士,成為首位接受 DNA 編輯以降低血液膽固醇的心臟病患者。該實驗為美國生物技術公司 Verve Therapeutics 的臨床試驗,利用基因編輯工具 CRISPR,通過修改患者肝細胞中的單個 DNA 字母,來降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水平。公司相信,該治療技術最終可幫助數百萬人預防心血管疾病。
方景文:癌症也要讓步!心臟病才是健康頭號殺手
香港著名導演羅啟銳早前因突發心臟病不幸辭世,固然令人惋惜。從醫學角度來看,我們常常提到癌症是人類健康的「殺手」,聞「癌」色變,原來心臟病才是頭號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統計,心血管病是全球頭號的致命元兇,當中冠心病更是最常見的誘因,一年死亡個案高達 890 萬宗。參考衛生署最新的 2020 年統計資料,因心臟病而死亡的登記死亡人數更高達 6,561 人,佔總死亡人數 13%,比例驚人。
疫情令人老得更快?
疫情已踏入第三年,生活受限愈久,衰老速度亦似乎比以前更快。事實上,這並非錯覺,專家指出,病毒大流行確會加速老化,因為傳染病本身以及疾病帶來的慢性壓力及孤獨感,都會加速細胞老化,影響健康,甚至會縮短壽命。
行樂不忘養生:注意「假日心臟症候群」
由聖誕到除夕元旦,再到接下來的農曆新年,很多人無法出外旅遊散心,就改為留在香港與親朋戚友狂歡。可是,行樂之餘,大家也應該不忘養生,這樣我們才能以最佳狀態迎接未來一年。英國西敏大學的病理學高級講師 David Gaze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向大家講解一種特別病症「假日心臟症候群」(holiday heart syndrome),好讓大家提防提防。
10 點去睡更健康?
常言道早睡早起身體好,但近日有研究顯示,太遲或太早入睡,都未必真的好,最佳的入睡時間應為晚上 10 點到 11 點之間。雖然對不少人而言 10 點去睡或有點強人所難,卻有可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長頸鹿血壓高,卻能保持身體健康
由於身高關係,長頸鹿需要有異常高的血壓,才能維持整個身體的運作。不過,即使有著高血壓,牠們仍能避免嚴重健康問題。BBC 新聞近日有專文解釋,這與長頸鹿得天獨厚的身體構造有關。
有伴侶相伴,減肥更容易?
肥胖是最常見,也是最難解決的健康問題,在減肥的路上,不少人屢戰屢敗。原來,通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可能是擁有另一半。近日就有研究指出,若與伴侶一同減肥,效果會更佳。
聽從政府建議,美國人變胖了
美國人從此開始提倡減少攝入飽和脂肪:用人造牛油取代牛油,用加工的粟米油取代橄欖油,低脂牛奶、低脂乳酪等產品大行其道;心臟健康食物譬如穀物日趨風行,因為穀物正位於食物金字塔的底層。
顧此失彼,素食較易中風?
不少人為保護環境和維持個人健康而選擇素食,但也有聲音質疑其成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近來有研究探討飲食習慣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嘗試解答「素食真無後顧之憂?」的問題。
人類容易心臟病發,原來是進化之過?
為何人類會心臟病發,其他動物卻不太受影響?最近有研究發現,這關乎人類一種防止動脈阻塞的基因,在數萬年前早已消失。亦即是說,人之所以心臟病發,皆因進化所至?
為何跑馬拉松,會發生猝死事件?
馬拉松賽事結束,參賽者能挑戰成功,著實可喜可賀,然而,時有發生的猝死事件,卻令人惋惜。除香港外,這些不幸亦曾在外國馬拉松賽事中發生。2014 年,「福布斯」的藥物及保健專欄作家 David Kroll 博士便撰文, 提出部分跑手可能患有肥厚型阻塞性心肌病(HOCM)。
站著工作有利健康?證據根本不足!
現時 Google、微軟、Facebook、蘋果等大型科技公司都採用可調整式辦公桌,令員工站著工作更健康,更期望此舉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事實是利用站立式辦公桌久站,與久坐一樣,對身體並沒有太大好處。
椰子油健康有益?哈佛教授斥「純毒物」
在崇尚健康飲食的資訊爆炸年代,椰子油曾被譽為「超級食物」,不但健康有益,甚至獲得不少星級廚師、塑身名人或營養分析師的推薦,對其功效大表讚揚。不過,繼去年美國心臟協會建議人們少吃椰子油,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近日哈佛大學醫學專家亦明言,椰子油非但不是健康救星,更一錘定音,形容椰子油是「純毒物」,是「你們可以選擇的食物之中最糟糕的」。
基層的慢性毒藥:噪音
都市中惱人噪音處處:出奇不意的大聲喧嘩、呼嘯而過的汽車,要找個幽靜環境又談何容易,而「絕望真相」就是:寧靜是常人買不起的奢侈品,所以也買不起寧靜帶來的健康。
人工智能輔助醫療,走了多遠?
現階段而言,甚至在未來好一段時間,AI 的角色還只在於輔助診斷,未能完全取代人類專家。但「經濟學人」報道分析指出,在某些領域 AI 與醫生的準確度可相差無幾,而 AI 的優勢在於速度。AI 也可根據疾病的風險進行分類,例如區分哪些癌症病情較為嚴重,需要優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