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

|共9篇|

Moyashi:左鬥左鬥左

部分性別多元的支持者不樂見遊戲暢銷,因為該系列的原作者 J.K. 羅琳曾發表不少具爭議性的言論,被批評是「恐跨」和「恐同」,結果身為作者卻在遊戲作品中被「取消」。即使是次的遊戲製造商多次聲明 J.K. 羅琳沒有參與開發,仍惹來不少人呼籲杯葛遊戲,雖然從銷售成績來看,這並沒有成功。

下一代的哈利波特命名潮

自首部「哈利波特」電影上映以來,距今已超過 20 年。由當時起,該電影系列及作家 JK 羅琳筆下的奇幻魔法小說也正式紅遍世界。電影早於 2011 年已落幕,一眾主角近日在特備節目 Harry Potter 20th Anniversary: Return to Hogwarts 重聚,以慰戲迷思念之情。事實上,哈利波特不僅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角色更成為書迷及影迷為下一代改名的靈感。

哈利波特 20 年:靈光一閃可有繼承者?

時光倒流 20 年,1998 年 9 月,英國作家 J.K. 羅琳筆下長篇系列「哈利波特」首部作品「神秘的魔法石」,在美國各大書店正式發售,為全球讀者開展了漫長而充滿話題性的魔幻之旅。「哈利波特」之名自此無處不在,原著小說早已翻譯成不同語言,而系列電影不但至今仍有新作上映,亦捧紅了一眾電影演員。還有,書中不少詞彙成為了年輕人的流行用語,倫敦 King’s Cross 車站更是書迷朝聖的熱門場景。不過,若細數「哈利波特」對現實世界最大的貢獻,還是要回到它對青年讀物及出版生態的改變。

Fernweh:旅行,因為思鄉

香港人對旅行都有種莫名的心癮,德國人則對此欲罷不能的心情專有一詞 「漫遊癖」(Wanderlust) 形容,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還有一詞「思念遠方」(Fernweh)說明渴望浪跡他方的愁緒。美國作家 Judith Thurman 曾有言:「每個追夢者都知道,你完全有可能對一個從未踏足的地方產生鄉愁,甚於熟悉的家鄉。」正好描述德國人這種 Fernweh。

給已成年的你:一個讀少年小說的理由

「哈利波特」、「吸血新世紀」、「飢餓遊戲」‧‧‧‧‧‧以青年為主角的電影受眾廣泛,不僅風靡青少年,成人亦是其捧場客。上述的電影,皆基於小說作品改編,包含著青春元素的小說,多屬「青年文學」。這些作品之所以能搬上大銀幕,全因它們廣受不同年齡人士歡迎。也許有人認為,青少年玩意就是青少年玩意,成人不會喜歡。據一項 2012 年的調查顯示,青年小說的讀者中,成人讀者佔 55%;這些故事除了寫給青少年,也給成人看。

鄭立:阿不思學園 —— 這根本就是哈利波特同人桌遊

阿不思學園(Arcane Academy)這遊戲就是讓你扮演一個魔法學園的學生,競爭學業名次,大家爭取當狀元,也就是最高分的人。因為是魔法學園,所以自然地也是以魔法滋擾其他同學,把競爭對手踢落去。這遊戲怎看都是在影射哈利波特,不僅封面畫風像哈利波特的小說,連內容都是當魔法學院的學生,怪不得外國的桌遊玩者或者哈利波特的讀者,直接把這個當成哈利波特的同人桌遊。

憑哈利波特迷你兵團,大阪影城完勝東京迪士尼

2017 年 4 月,大阪環球影城的迷你兵團(Minions)主題園區開幕,第一個週末就創下平均 5 小時以上排隊人潮,幾乎完勝東京迪士尼所有的遊樂設施。過去十年,當全球觀光樂園受到新科技衝擊,面臨經營衰退與人氣下滑窘境時,大阪環球影城門票卻連續 8 年加價,但是如今甚至超過東京迪士尼,成為全日本最受歡迎的遊樂園。

如何教育選民?看哈利波特

調查的負責人 Diana Mutz 教授在發表會上表示,「哈利波特」影響人們對杜林普看法的能力,和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影響人們對於同性戀者或伊斯蘭教徒的態度的能力是同等的,因為杜林普的政治取向被廣泛視為與「哈利波特」所支持的價值觀對立。閱讀「哈利波特」的美國群眾較傾向討厭杜林普,很可能與著作中隱含反獨裁主義思想有關,以及著作所宣揚接納多元化及包容性的美德。

AI 論小說

古今小說之中,最受歡迎的是哪種劇情模式?A.I. 可能有答案。外國有研究將預設人物發展模式輸入人工智能,然後餵入大量小說,藉分析人物心理變化,推斷出故事結構及統計其流行程度。原來最常見的故事模式,大概只有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