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

|共34篇|

2023 最佳表現經濟體竟然是……希臘?

今年年初,不少分析師都警告全球經濟衰退,來到年底,世界經濟卻意外有回暖跡象,全球 GDP 增幅達到 3%。一直為高通脹苦惱的央行似乎看到曙光,不但就業市場保持活力,通脹開始回落,股市表現也有改善。當然,上述描寫不適用於所有地方,「經濟學人」整理 35 個主要富裕國家數據,發現經濟表現最佳的國家同樣出人意表。

希臘山火頻發,旅客還會再來嗎?

燃燒超過一週的希臘羅德島(Rhodes)大火,已疏散超過 2 萬人,包括數以千計遊客。與此同時,埃維亞島(Evia)和另一熱門旅遊地點科孚島(Corfu)的火災也還待撲滅。當地旅遊業界擔心,大火破壞嚴重,氣溫上升又加劇山火風險,過後旅客可能不再來。

雅典理工圍城戰:一場反軍政府的學生起義

被奉為西方民主發源地的雅典,近代民主發展卻一波三折,上世紀經過軍政府鐵腕統治,觸發 1973 年學生帶頭起義,佔據雅典理工學院號召全民抗爭。縱然坦克及軍隊攻入校園,抗爭以流血收場,但雅典理工圍城戰是推翻軍政府的第一塊骨牌,為今日的希臘第三共和國奠定基礎。

埃及艷后是黑還是白,純粹現代政治抉擇?

華文世界俗稱「埃及艷后」的克里奧帕特拉七世(Cleopatra VII),在 Netflix 歷史紀錄劇被解讀為黑人,繼而鬧出國際爭議。歷史學界早有共識,艷后是馬其頓希臘人後裔,但其實多年前已經有學者極力要證明,艷后混有非洲黑人血統。究竟無休止的身份政治背後,真相又是甚麼?

大英博物館的額爾金石雕,爭議何在?

近幾個月,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巴特農神殿額爾金石雕的討論愈趨熾熱。館方最近首次證實,曾就歸還部分神殿石雕與希臘作「建設性討論」。希臘一直不承認大英博物館合法擁有石雕,有指已拒絕館方提出的「借出方案」。這些石雕為甚麼惹爭議?未來它們有沒有可能回到希臘?

希臘復常後的問題:報復式旅遊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中國遊客「消失」及危險水母激增之下,今年希臘仍能成為全球第三受歡迎旅遊目的地,吸引近 3,000 萬人次到訪,有望帶來逾 180 億歐元收入。但面對較全國人口多出 3 倍的旅客,這個坐擁 18 個聯合國世界遺產、以及世上其中一座最古老城市的國家,正試圖在保育歷史古蹟及活用觀光資源之間取得微妙平衡。

在疑美和反俄之間,希臘步向歐洲主義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希臘是少數與其「欲斷難斷」的西方國家。本月初公佈的民調顯示,支持對俄制裁及資助烏國購買武器的希臘人僅佔 54% 及 40%,兩者均遠低於歐盟的平均值。總理米佐塔基斯卻跟輿論唱反調,公開聲援烏人抗戰。當疑美民意遇上反俄政府,這個古老國家開始步向歐洲主義。

披著希臘長袍的佛陀:佛像起源考

古希臘文明與印度佛教,是古典時代的兩顆璀璨明星,在教科書中通常被當成互不相干的課題,但其實兩者確有互相影響的痕跡,印度佛教石窟不但有希臘人捐獻的記錄,史上最早的佛像造型更有顯著希臘特徵。究竟雕造雅典娜女神像的工藝,是如何輾轉用在佛陀和菩薩身上?

擬為熱浪命名的原因

不少人對山竹、天鴿、海高斯、浪卡等颱風或熱帶風暴名稱並不陌生,面對有名有姓的風暴來襲,人們已懂得做好防風措施。希臘近年經常受山火及熱浪威脅,當地專家開始提出將命名及分級機制套用於極端炎熱的天氣。雅典國家天文台認為,此舉有助於公眾及官員進一步了解極端天氣帶來的風險,及早為此做好準備。

酒店擋住歷史景觀?雅典政府勒令拆卸

在香港警察斥 6 億公帑,在維港海邊建豪華私人會所的同時,雅典決定「還景於民」:全城最高的建築、酒店 COCO-MAT Hotel Athens,被勒令拆掉最高兩層;上星期,最高法院更裁定,日後區內新建築必須限制於 21 米高,以保證人人能享衛城景觀。

【歷經苦難】「科學先於政治」:希臘疫情曲線變平原因

儘管希臘負債 10 年,醫院資源屢遭扣減,卻能遏制武漢肺炎急速擴散,「衛報」指原因之一在於當地「科學比政治經濟優先」。希臘不認為禁止他人入境是歧視,即便經濟十分依賴旅遊業,也選擇聽專家意見馬上封關,甚至比起歐洲各國更先推行各種封閉政策。當地政府明白,若爆發類似意大利的疫情,國家醫療根本不敷應付,所以要在醫療系統「爆煲」前,先阻截源頭。

希臘小島 Lesbos,是女同志的浪漫聖地?

古希臘詩人莎孚(Sappho)以抒發女性間親密情誼而聞名,雖然其絕大部分詩作經已散軼,但她出生的愛琴海萊斯博斯島(Lesbos),卻成為女同性戀 Lesbian 的字根,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女同志朝聖,為當地帶來旅遊收益,但究竟島民如何看待同性戀?如何看待家鄉與女同性戀的淵源?

希臘賣淫悲歌:妓女窮,恩客更窮

一場債務危機,令希臘元氣大傷。多年過去,不少媒體吹噓希臘經濟正在復甦,加上其移民門檻較其他歐盟國家要低,吸引中國人在當地爆買房地產。但現實呢?恐怕沒誰比雅典的妓女更清楚。很多女性窮得要以賣淫維生,卻因為嫖客比她們更窮更潦倒,結果賣了身體,也沒得到幾個錢。

馬其頓改國名公投失敗,戲肉卻在後頭?

巴爾幹半島素來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位處其心臟的馬其頓共和國,多年來與希臘就其國名爭議不斷,雙方終於在數個月前破天荒和解,「馬其頓」承諾改名「北馬其頓」,以換取加入北約和歐盟的資格。正當國際社會以為兩國宿怨就此化解,馬其頓的改國名公投,竟在投票率不足法例規定下觸礁。究竟公投失敗後,馬其頓何去何從?下一步又會是甚麼?

風險投資者能助希臘解決人才流失嗎?

有些人總把「愛國」掛在口邊,卻把子女送出海外留學,讓下一代在彼岸落地生根。希臘人倒不一樣,很多青年學成歸國,想在祖家闖一番事業。可是自從希臘在 2010 年瀕臨破產,年輕人過得尤其艱苦。25 歲以下人士的失業率高達 45%,該國也是全歐創業最難及最貴的地方。於是在過去 8 年,18 萬名畢業生出國去找工作機會,研究亦指 76% 青年考慮遠赴海外升學或就業。希臘當局深明人才流失足以重創經濟,遂組織研究或遙距課程,尋找誘使優秀青年回國的因素。不過,似乎沒有甚麼比直接砸錢,來得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