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

|共18篇|

在加拿大,紀念花園可以變成社區農莊?

華人講究慎終追遠,祖先喪事和祭祀要隆重謹慎。過往殯葬模式主要是土葬和火葬,但新一代人思想變得開放,加上墓地供應緊張,香港也興起綠色殯葬,由後人在大海或者紀念花園撒灰。在西方,綠色殯葬發展更為蓬勃,在加拿大溫哥華區素里市(Surrey),有紀念花園甚至發展成社區農場,讓墓地充滿生機。

李衍蒨:「冰葬」—— 絕對綠色殯葬

「冰葬」絕對是真正的綠色殮葬。由於處理屍體的過程並無加入任何額外的化學劑,液態氮也絕對安全,更移除了屍體本身的有害物,「骨灰」的埋葬深度亦只需一呎半左右。而由於「骨灰甕」可以自行分解,它們都可以在 16至 18 個月內滋潤泥土,做到真正環保有機。不過為甚麼此方式並未被確實推行,甚至不被大眾認可呢?

李衍蒨:骸骨對關懷與愛的啟示

在發現骸骨的附近墓地看來,團隊頗肯定當時的糧食供應並不穩定,饑荒幾乎是經常會發生的事,周邊的骸骨也有營養不良的跡象。但在當時的社區或社會中,人們依然願意以僅有的資源幫助有需要的人。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訊息:人及生命,是備受重視的。

李衍蒨:推翻狩獵採集定型的女獵人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前人在社會及家庭分工的角色,都有既定的感覺及印象,就是「男主外、女主內」。而在以前的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社會中,就有著男性負責狩獵,女性負責採集的說法。不過,最近在秘魯(Peru)安第斯山脈(Andes Mountains)Wilamaya Patjxa 高原的一個深坑考古發現,就證明了這個既定印象並不準確。

李衍蒨:法醫考古學

很多鑑證科或有關調查人員,從沒有了解過如何尋找隱藏墓地或亂葬崗,甚至比較少接觸和處理這類案件。他們最常見的錯誤,是以為愈快找到並挖起骨骸或屍骸愈好,這很容易導致骨骸損毀、並破壞骨骸周邊的證據!法醫考古學的出現,就是想減低這類可以避免的錯誤。

墓地不足,雅加達可下葬 6 層?

香港缺乏土地,不止房屋供不應求,就連墓地或骨灰龕位也長期面臨短缺。公眾墳場下葬需於 6 年後撿拾骨殖,骨灰龕位則需排期至少 4 年。然而需求有增無減,購買私人墳場墓地需 28 萬港元,私營龕場更高達 30 萬。但原來除了香港,印尼同樣面對墳地不足的問題,而其權宜之計,竟是於同塊墓地,向下葬深至 6 人。

李衍蒨:骸骨村 —— 濟貧院墳場

在 2008 年,一個維修電燈工程令工人在這位置挖掘,並發現了一定數量的骸骨。其後,在 2012 年亦因為要維護污水渠的關係,在接近大學南邊入口發現更多的骸骨。這 372 名死者死於約 100 年前,當時葬於一個無名塚,即現今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 at Buffalo)的南邊校舍。

一個遠古墓地,叫科學家重新定義人類

自 19 世紀以來,人類學家透過人類喪葬,了解其他文化的宗教和信仰,但從來沒想到其他近似人類的物種(靈長類群體包括屬人類、南方古猿和其他近親屬)也可能有類似行為。1908 年出現第一次關於埋葬死者的爭論,法國 La Chapelle-aux-Saints 附近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骸骨。發現者認為骸骨是有意被埋葬的。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挖了一個墳墓,屍體有意地以胎兒姿勢埋葬,安全地覆蓋起來。但許多當代科學家仍然對這種解釋持懷疑態度,或者直接駁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