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動物會隨季節變更遷徙到其他地方,冰層融化、海洋、氣溫變暖等氣候變化同樣誘使牠們改變棲息地,鯨魚選擇到更北的地方;灰熊、白尾鹿、郊狼及其他走獸、鳥類的活動範圍則擴大到寒溫帶針葉林的南部。不過和動物們一起轉移的,還有各類病原體;疾病的地理分佈也在改變。
細菌
|共55篇|
到海外尋找便宜沒保障的醫學美容,後果可以是一世
近日本港有十多名女士到美容打針消脂後,懷疑群體感染膿腫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abscessus),而涉事美容院更疑似無牌行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及傳染病學教授 Claire Panosian Dunavan 就曾撰文指出,合資格及經驗豐富的整容外科醫生通常會做好預防措施,以防病人在進行手術或注射的過程中受惡菌感染。但患者往往選用更便宜,但沒有保障的美容機構,因此令身體受嚴重傷害。
隔夜飯的禍 —— 足以致命的「炒飯綜合症」
近日,很多歐美媒體關注一種被稱為「炒飯綜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的可致命病症。事緣網民們在 Tiktok 重推一宗發生在 2008 年的案件,當時有一位 20 歲大學生煮了一份意粉,吃剩後沒有放到雪櫃裡,在 5 天後直接重新加熱食用,最終因為食物中毒而逝世。斯威本理工大學微生物學教授 Enzo Palombo 便在 The Conversation 分享預防「炒飯綜合症」的方法。
科學狗:南瓜蟲吃屎才能消化,為防控蟲害研究新方向?
南瓜蟲(Anasa tristis)是一種有指甲大小的灰啡色昆蟲,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而且無甚殺傷力,但事實上可以在幾週內就毀掉整塊南瓜田的收成。然而,如果南瓜蟲沒有細菌小助手,就無法造成這種廣泛的破壞。不過,南瓜蟲到底從何獲得所需的細菌去消化南瓜呢?原來又是與「屎」有關!
全球暖化,食物中毒更常見
夏天炎熱,食物容易變質,近日港、台兩地傳出多宗食物中毒新聞。有研究發現,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會影響食品安全問題,全球食物中毒案例比預期增加兩成,情況比想像中嚴峻。
為何冬天更易感冒?
導致感冒的病毒超過 200 種,難以完全撲滅,只能說染上感冒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病菌明明一年四季都存在,為何冬季總是比較容易感冒?本週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誌」的研究終於得出原因 —— 冷空氣本身會損害鼻子裡的免疫反應。
【抗菌新法】在尼安德特人 DNA 中尋找「抗生素」
研究人員近日透過編碼史前人類尼安德特人及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的基因,找出本已滅絕的殺菌蛋白。未來現代人或可利用這些蛋白來對抗細菌感染,包括一些具抗藥性的惡菌。
水樽要每日洗嗎?
有研究指,每日飲 8 杯水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屬於過量。但人總要喝水,要隨時補水,就有水樽幫手。那到底水樽需要多久清洗一次?怎樣洗水樽才算清潔?
科學狗:益生菌可改善女性私密處健康嗎?
近年愈來愈多益生菌產品推出,由最初幫助食用者整治腸胃健康,到現在竟然可以幫助減少女性私密處敏感痕癢、灼痛、異味等不適,到底這些說法是否有臨床基礎?女士們吃這些產品時是否要多加注意呢?
全球經濟不景氣,容易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全球各地仍未從疫情造成的經濟危機恢復過來,今年爆發的俄烏戰爭又再進一步推高原材料價格,令全球步向大滯脹時代。一些傳統發達國家的草根家庭也要面對三餐不繼的苦況,有發展中國家甚至陷入破產危機。卡迪夫都會大學的食品工業專家 Ellen Evans 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警告,經濟困境持續的話,可能會引發食物安全危機。
科學狗:印尼發現超巨型細菌,竟可肉眼見到!
細菌是種微生物,往往不能用肉眼看到。不過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指,在加勒比地區的紅樹林沼澤中,發現迄今已知最大型的細菌,不單比大多數細菌大 5,000 倍,也比巨型細菌大 50 倍,長度超過 1 厘米長!這種在紅樹林的腐爛樹葉表面上,發現的超巨型細菌華麗硫珠菌(Thiomargarita magnifica),學名中的 Magnifica 來自法語的 magnifique,有巨大的意思。
科學狗:阿切氏籠頭菌 —— Stranger Things for real
何方妖怪?是否有異形侵襲地球?非也。這鬼東西雖然有點像 Stranger Things 隻 Demogorgon,又有點像八爪魚觸手,但牠絕對是來自地球的本土生物。牠的名字叫阿切氏籠頭菌(Clathrus archeri)!
生物學愈進步,生物保安愈艱難
1972 年,世界首次就「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達成協議。當時設計和生產生物武器既昂貴又困難。無論是 1977 年懷疑由實驗室外洩引起的蘇聯流感,或 1995 年日本奧姆真理教使用的沙林毒氣,也不曾像流行病般影響全球。但隨著人類研究病毒的科技愈進步,DNA 定序與合成等技術價格迅速下降,像新冠病毒或破壞力更強大的病毒,將可能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產生。
酶分解塑膠,可以應用了嗎?
塑膠污染日益嚴重,有人呼籲要從源頭減廢,停用塑膠;有人則提倡做好塑膠回收,以減少塑膠垃圾。傳統的回收塑膠方法是以熱力融化塑膠產品,製成再生塑膠。除此之外,化學家正拆解食塑細菌進食塑膠的秘密,發展以細菌和酶分解塑膠和作工業回收。
細菌點亮法國小鎮
去年,法國小鎮朗布依埃(Rambouillet)疫苗接種中心的等候室內,安裝了一排會發出柔和藍光的圓柱。不久後,這些幽幽的藍光更開始照亮附近綠樹成蔭的廣場,並陸續出現在法國各地。這些藍光燈獨特之處在於其非靠電力發光,而是由細菌生物發光(Bioluminescence)產生。
李衍蒨:屍體彈起及說話?
萬聖節快將到來,縱使今年未必如以往一樣有形形色色的鬼屋,但各種屍體或鬼魂彈來彈去的畫面依然很立體!放眼現實,屍體又真的會這樣驚嚇嗎?
快速分辨病毒與細菌感染,為何是重大醫學突破?
以色列生物科技公司 MeMed 研發出快速分辨細菌與病毒感染的儀器,以人體免疫反應作基礎,為全球首創的突破科技,昨日成功取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授權。在疫情肆虐超過一年後,愈來愈多人知道病毒與細菌感染有別,但其實兩者在臨床上素來難以快速分辨,導致抗生素濫用的危機,並加劇「超級細菌」的威脅。
用膠變出雲呢拿味
全球每分鐘售出過百萬個膠樽,當中只有約 14% 得以回收,其餘在使用過後,便完全喪失價值,浪費之餘,也讓塑膠問題日益嚴重。為此,科學家想出了新的解決方法,利用細菌將塑膠廢料轉化成雲呢拿調味料。
抗疫長遠之計:日本加快告別踎廁
日本政府再對東京都等地區發佈緊急事態宣言,但僅靠商戶縮短營業時間,並請市民盡量避免外出,對於阻止疫情擴散,始終只是權宜之計。不少地方政府遂把防疫重點,放在學校及食肆等公共場所的洗手間 —— 因為時至 2021 年,踎廁竟還遍及全國,加快換成有蓋的座廁,成為各地當務之急。
製作殺毒防菌的利器,由改變物體表面開始
現時每年多達 70 萬人死於抗藥症疾病,武漢肺炎全球大流行令問題更受關注。研究顯示,在中國死於武肺的病人當中,有半數同時感染另一種病原體。而武肺患者常被處方抗生素,令人愈發憂慮此舉會加劇抗生素耐藥性細菌的問題。科學界正在尋求新的解決方法 —— 把病原體用以傳播的物品表面,轉為對付它們的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