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男性傳統上予人剛強的形象,再是難過也只會藏於心裡,更別說跟好兄弟吐苦水。直至近年,才有愈來愈多人坦承生活有所缺失,因而感到孤單、寂寞甚至不時憤怒。部分男士在聯誼組織 Journeymen 找到彼此,他們在大自然一同呼吸、一同冥想,並且學習敞開心扉談話,聊起各自的心碎與悲傷。
性別定型
|共22篇|
「男獵女採」?原始社會根本就不是
過往「女性負責採集、男性負責狩獵」的性別分工,是我們對狩獵採集社會常見觀念,但說法向來缺乏實證支持。生物人類學家 Cara Wall-Scheffler 等一眾學者,近期在學術期刊 PLOS ONE 發表研究,重新調查狩獵社會的民族誌,發現當中有 79% 都記載女性從事狩獵活動,全都有數據支持。
【Soul Monday】爸爸為女兒學習鬢辮
在母親與女兒的親子時間中,紮鬢辮從來都是重要一環。不過,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有一群父親正在學習這種技能,希望父女間也能共渡這種幸福時光,亦想告訴孩子不應被性別定型的道理。
李衍蒨:龐貝與性別的反思
雖然生理上的性別(biological sex)只有男或女,但社會上的性別(gender)並不一定只得兩種。就算一樣被認為是男性,兩人有否相戀也不得而知。而就算是相戀,當時社會對「同性戀」的定義,又是否跟今天一樣呢?
冷靜熱線:要根絕家暴,先給男人示弱的空間
疫下的不安及焦躁,加上長留家中「困獸鬥」,全球均見家暴問題急劇惡化,而受害者多為女性。政府往往只依循舊制,出錢出力保護婦女遠離辱罵和拳頭。但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當局反為男士成立求助熱線,讓他們透過對話學習控制情緒和行動,以及正視暴力的根本原因 —— 認定男人必需強勢的「男子氣慨」。
鄭立:論車文晶進入女廁時,大白鯊的行為是否政治正確?
大白鯊不尊重對方的性別認同,甚至否定人類可以有不同於生理的性別認同。她不僅沒有包容車文晶,更對性別觀念有所不同的人施加暴力,最終做出憾事,一切都源自她價值觀的狹窄。因為她一廂情願地否定別人,認為生理男就一定是心理男,才會得出對方是「色狼」的誅心論。
人在中國,未婚生子如出櫃
上月,中國公佈人口普查結果,官方承認人口增長放緩,近日政府更推出三孩政策,鼓勵生育的意味不言自明。人們不想生育自然有不同原因,彭博社(Bloomberg)上月一篇評論文章便認為,需要改善婦女的生活、減輕身為人母的負擔、顧及未婚產子母親所承受的恥辱,才有望提升生育率。言猶在耳,「紐約時報」近日報道,未婚生子的中國女性,經常遭剝奪福利。
色情片的女觀眾,都被「隱形」了嗎?
食色性也,好色並非男士專利,色情片的觀眾群近年更出現明顯變化。兩大色情影像網站 PornHub 及 xHamster 的統計顯示,網頁有近 3 分 1 為女性用家,比例更持續增長。然而,針對女性性慾與色情影像的研究仍屬少數。到底這個趨勢代表女性的性慾增強,還是別有他意?「德國之聲」向社會學家及進化生物學家尋求答案。
李衍蒨:推翻狩獵採集定型的女獵人
一直以來,我們對於前人在社會及家庭分工的角色,都有既定的感覺及印象,就是「男主外、女主內」。而在以前的狩獵採集(hunter-gatherer)社會中,就有著男性負責狩獵,女性負責採集的說法。不過,最近在秘魯(Peru)安第斯山脈(Andes Mountains)Wilamaya Patjxa 高原的一個深坑考古發現,就證明了這個既定印象並不準確。
Neo:我的家政夫渚先生 —— 這種 Dream Man,你敢要嗎?
反過來說,社會依舊默認,女性就該擅長打掃和烹飪,男的能幹就要往外闖拼事業。結果「家務」是種枷鎖,「家政夫」也是枷鎖。我們可以接受「家政婦」,男扮女裝的也 OK,但對於「家政夫」,我們需要卻不敢去用,他再稱職都沒受認同。尤其是像大森南朋這樣的中佬「家政夫」,始終帶著違和感。
德國公關災難:鼓吹歧視的「幽默感」
從前一名德語老師直接跟我說,一般德國男女對亞洲女性都有誤解,加上對比起土耳其地區的移民,亞洲(東亞/東南亞)女性在德國社會屬非常少數;相比起德國的穆斯林或是難民,東亞或東南亞社群組織比較少及低調,聲音往往受忽略。即使是嚴謹的德國人,一談論亞洲女性就覺得可以放低標準,明目張膽。
不能輕視的 ISIS 女成員
在 2015 年加入恐怖組織 ISIS 的英國穆斯林女子 Shamima Begum,日前被英國內政部剝奪公民身份,仍可上訴。一直以來,相比男性,女性作為恐怖組織成員及行動較少受到媒體、社會關注。對此,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的研究員 Jessica Trisko Darden 便認為,國際社會應認真看待 ISIS 女成員帶來的潛在威脅。
從小建立男女友誼,成為更好的人
男孩和女孩一起玩耍,身邊人總愛調侃一番。男女純友誼之風似乎從來都不可長,盲點及偏見更是代代相傳。但事實上,男與女若從小建立友誼,得到與異性相處的機會,以及不同的思考方式,可為成年後做好準備,無論是職場或是戀愛,都會有所裨益。
粉紅色的文化史
走過鬧市中的窄巷,粉紅色的霓虹燈管,象徵了廉價和庸俗的色情交易。在 18 世紀的上流社會,罕見的粉紅色衣物,卻曾是奢華風尚的代名詞。幾個世紀以來,社會對粉紅色所代表的意涵產生了巨大變化,它曾經在不同時期被認為象徵女性,代表女權,有時它是色情、媚俗,有時它是高雅,甚至含有犯禁的意味。「所有顏色都有它的指涉,但我認為粉紅色確實是最具爭議性,同時最分裂的顏色之一。它能夠引起人們異常強烈的情緒,無論是好還是壞的方向。」
Gloria Chung:「甜甜地好啱女仔飲」是一種歧視
「呢隻雞尾酒甜甜地好啱女仔飲㗎!」調酒師如是介紹。在場男女,好像沒有人覺得有甚麼問題,於是另一位侍酒師又繼續介紹:「這支 Rosé 顏色帶粉紅,女仔一定鍾意。」好了,到這一句我就不忍了。
生不生子都是錯,日本女性的職場兩難
東京醫科大學近日被揭發自 2011 年,下調女性考生成績約 10%,導致不足三成的女學生能夠考上。校方的理由是,女性一旦結婚並生兒育女,更難應付醫院緊急的輪班制度,因而造成醫生人手短缺。但諷刺的是,就在較早之前,自民黨議員杉田水脈投稿週刊,批評 LGBT 性小眾族群不會生育,欠缺生產力,引起牽連大波。生又錯不生又錯,日本女性何以兩邊不是人?
做女人難,做現代男人更難
英國電台主播 Zoe Ball 的男友因情緒困擾而自殺的悲劇,引起英國社會巨大反響,一股暗湧漸漸浮面:即處於後工業化的西方年輕男性,其心理健康、自我價值等長期遭到忽視,與聲勢浩大的女性主義形成強烈對比,年輕的男性似乎正在迷失自我。
藍即男,紅即女,是從何而來?
顏色本身並無「性別」,一切取決於人,賦予顏色何種「性別」;久而久之,形成集體先入為主的印象。因此人對顏色的定型亦非一成不變。以藍與粉紅為例,紐約時裝學院博物館總監 Valerie Steele 指:「在 18 世紀,上流社會的男孩與女孩,分別以穿粉紅及藍色為主。」原因在當時,粉色被認為是男孩的顏色。
偏見科學助長性別偏見
傳統觀點假設,性別決定智商,又以為男性多強壯理性,女性則較溫柔感性,而這些觀點背後也常有研究數據撐腰,以「科學」確認男女之別。然而,英國記者 Angela Saini 在其著作 Inferior: How Science Got Women Wrong 中解釋,過去科學曾助長性別定型,鞏固男強女弱的偏見。
「Tomboy」簡史:從種族歧視到打破性別定型
在 16 世紀,「tomboy」一詞專指活潑好動而且粗魯無禮的男童。如今,我們不會將之與真正的「boy」聯想,而只能想到造型男性化的女性:那個不喜歡芭比也不喜歡穿裙的她,一個令所有傳統性別定型都為之失效的她。縱然有人會冒犯地使用 tomboy 一詞,但無礙於它所象徵的自由和叛逆精神。然而,這個脫離束縛而嚮往改變的詞語,正正誕生於圍困思想的種族歧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