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

|共20篇|

「開放科學」倡導者警告:學術欺詐仍難以杜絕

月前,美國史丹福大學校長兼神經科學家 Marc Tessier-Lavigne 和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 Francesca Gino,分別被查出曾使用經篡改的數據來發表論文。開放科學中心合辦人 Brian Nosek 於 10 年前開始提倡共享及公開審查學術研究數據,惟至今學術詐騙依然普遍。

韓國「孤兒」:國際善事的黑幕

1953 年韓戰停戰後,當地大量兒童被遺棄在孤兒院,催生了國際間收養韓國兒童的現象。60 多年來,不同機構組織把大量韓國兒童帶到西方,據韓國政府稱,1953 至 2019 年間,到達外國的韓國兒童數字多達 167,864 人。然而,近年不少嬰孩時期已到西方生活的韓國「孤兒」發現,自己離開本國時根本不是孤兒,甚至發現他們的過去,純屬捏造。

百年後,再看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

紀錄片似乎與「真實」、「紀實」密切相關,但何謂真實,並不是那麼容易劃分。例如直接電影(Direct Cinema)的拍攝手法,不干涉事情發生,視攝影機為沉默的記錄者;但這又能否保證拍攝對象在鏡頭前不會修飾自己?又例如拍攝者與對象建立緊密關係,從而獲得機會深入探討議題的機會;但拍攝對象有了被攝影的自覺,又會否影響所謂的真實?如何看待今年面世剛好一個世紀、講述北極圈原住民因紐特人(Inuk)生活的無聲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Nanook of the North),也是一個難題。

科學狗:科學界出現大規模造假,同儕審查系統是否有缺失?

科學界近期爆出的最大醜聞,莫過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又稱老人癡呆)的研究疑似大規模造假,誤導了學界 16 年的研究方向。其中一個著眼點是,為何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都會有如此問題?同儕審查(Peer review)確實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基石。新報告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之前,不同專家會仔細審查當中的證據和論點,確保當中說法是否成立、有沒有誤解數據等問題……

紅眼:家政夫三田園 4 —— 豚骨湯底造假之謎

虛有其表的拉麵店師傅,其實是個行騙 30 年的空心老倌。筆者太天真,看到這一下翻轉真的晴天霹靂,對坊間拉麵突然失去信心,香港屋邨商場那些擺明車馬的偽日式麵店就算了,回想十幾年來於日本街頭吃得翹大拇指的拉麵小店,會不會都充斥著這種造假手法呢?

全靠造假的學(經)歷,考進美國大學的中國人

假如有 9 萬美元(約 70 萬港元),你會拿來做甚麼?對今天的香港人來說,這筆錢可能勉強夠支付蝸居首期。不過,放在家長手上,則可能有另類「父幹」—— 助兒女入讀美國大學。然而,9 萬美元所支付的,並非學費。雜誌「外交政策」報道,不少家長,不惜花大筆金錢,只望子女能敲進美國大學 —— 的後門。

甲醛牛奶、有鉛芝士:19 世紀合法的黑心食物

頭髮豉油、孔雀石綠、毒奶粉,到今年傳出毒大閘蟹,食物安全問題無日無之。猶幸生於現代,政府機關尚可用科學技術檢測食品。但西方工業革命後的 19 世紀末,化工業崛起且在無法規限的情況下,應用於食品生產上,曾鬧出不少食物安全問題。美國記者 Deborah Blum 本年推出新書 The Poison Squad,講述美國化學家 Harvey Washington Wiley 為食物安全作所的貢獻,日前 Blum 就接受澳洲廣播公司訪問,帶大家回顧比今天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黑心世界」。

知識的腐敗:改編「我的奮鬥」也成論文?

這個專門撰寫惡搞論文的三人組自稱「左傾自由主義者」,他們不滿學術界充斥著「牢騷研究(grievance studies)」正在侵蝕科學;並認為美國知識界的某些領域已經腐化,但凡有人質疑那些專門研究身份、特權、壓迫的「學術」,就被貶斥為「偏見」。

讓景點「迪士尼化」:紀念品的泛濫與低俗

巴黎鐵塔、胡夫金字塔、京都金閣寺…… 旅遊勝地總叫人流連忘返。想留住旅行回憶,不少人或會選擇購買紀念品。但回頭一想,買一件沒有實際用途、大量生產的東西,意義何在?偏偏景點附近的紀念品店總開得成行成市,成為另類景色。究竟從何時開始,紀念品成為旅遊的指定動作?

當複製品已成原創,山寨就是藝術?

山寨氾濫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中國告訴你,假貨不單比真貨還好賣,而且「比真貨還要好」。聽似歪理,其實歷史中已有跡可尋,柏林藝術大學的哲學和文化研究教授韓炳哲最近的書作 Shanzhai: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就別開生面,解構「臨摹參考」等複製過程如何不斷改造進化藝術。

所謂「大娛樂家」背後的真實故事

傳記片「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近日上映,以歌舞重現出美國 19 世紀著名馬戲團創辦人兼表演者巴納姆(Phineas Taylor Barnum)的發跡過程。電影上映以來好評不斷,不少觀眾讚其歌舞精彩,而當中巴納姆籌組一群久遭大眾以異目相待的能人異士成馬戲團,然後與他們共患難進退的情節更是動人。可是,回看史實,巴納姆或非電影塑造的英雄,而是帶有借剝削弱勢族群而得到聲望的陰暗一面。

兵敗如山倒,「日本製造」亦末路

「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曾是質素保證的一大象徵,但隨著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製鋼(Kobe Steel)社長川崎博也向全國公開低頭認錯,光環可能就這樣跌下來。神戶製鋼正式承認,公司在過去一直偽造數據,甚至在高層不聞不問默許之下,蒙混了超過 10 年時間。醜聞震驚日本各大產業,過去引以為傲的高規格、高品質,一時之間變得不堪一擊,汽車、鐵路以至電子產品在國際間聲譽近乎一鋪清袋。連串造假事件,讓「日本製造」的弱點原形畢露。就像一把兩刃劍,崇優尚智的昨日,成為了自己今日最大的敵人。戀棧於昔日光輝的管理層為保名聲,承受著巨大壓力的前線員工唯有隱瞞真相,默不作聲。結果,這些顯赫的日本企業,還是輸給了自己的精英主義。與歷史上所有上流貴族的墮落,殊途同歸。

「同行審查」造假 中國論文被撤回數居冠

科學期刊及論文接連爆出造假醜聞,令科學研究信譽成疑。上月底科學期刊「腫瘤生物學」宣布撤回 107 篇集體造假的中國論文,也引起對中國學者信用的關注。專門報道論文被撤情況的「Retraction Watch」翻查舊帳,2012 年至 2016 年期間,發現中國論文因同行審查環節造假被撤數居冠全球,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紅酒當人血 ISIS 恐嚇片笑遍全球

最近有聲稱 ISIS 的叛徒受訪,踢爆一段攻擊清真寺的宣傳片純屬造假,指 ISIS 用自己友充當臨記,在鏡頭前扮施襲對戰,而被殺的胡塞武裝份子,亦是由 ISIS 的戰士假扮,至於「屍體」上面大攤大攤的血,其實是中東流行的深紅色甜酒 Vim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