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美國笑匠 George Carlin 曾在 1972 年列出 7 個永遠不能在電視說的髒話。粗口除了字義低俗粗鄙,有時連聽到也覺得「哽耳」。上週發表在期刊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的研究就指出,世界各地粗口在發音上有些共同之處 —— 通常沒有某些「乾淨」的發音。
粗口
|共7篇|
唐明:粗口的道德悖論
台上那些道貌岸然的政客,雖然不講粗口,英語也很流利,使用的似乎是很有教養的詞彙,但是嘴裡吐出的每一句廢話,錄音機式的反反覆覆,是對社會主流意見最大的蔑視,實在難聽過粗口。但街邊一名斬叉燒的廚師,即使滿口髒話,但他的話有道理、有良知,他的粗口反而是正義的聲音。有些人從不講粗口,不代表人格高尚;有些人嘴裡污穢,內心卻有一片磊落。
唐明:英式粗口更好聽?
英國「國罵」首屈一指要數 Bloody。我永遠也忘不了以前看的一齣喜劇,就有中文字幕將 “I am the bloody prince” 這句話翻譯成「我可是血腥的王子!」可嘆翻譯這片苦心真是全部照了溝渠。
講粗口者,做人較真,坦白誠實
講粗口的壞處人人都知:既傷害別人,更有損自己形象,總之「失禮」。然而,講粗口亦有不少不容忽視的好處,以前報道過粗口不但口語表達能力較為優秀、有止痛及減壓效果、IQ 較高,更加能增進社交力,現在再有研究指出,講粗口的人較為可信,髒話與誠實之間存在正面關係。
粗口的起源
據稱,周天子烈王駕崩,齊威王遲到惹眾怒,回嗆一句「叱嗟,爾母婢也」,正是「他媽的」之初試啼聲;美國第一句明文「F 字」遲至 1968 年方才刊於雜誌 Harper’s。不同文化有不同粗言穢語(或者沒有,例如日本),起源演變各異,但在大腦的結構中,所有粗口同屬一個區域,而且不是左腦語言區域--起碼美國認知科學家 Benjamin Bergen 如是認為。
粗口的社交力
香港人一向擁有「粗口潔癖」,只律人不律己,自己遇到不幸之事難免也曾口吐髒話,然而,當換了別人講粗口,又會站在道德高地批判講粗口者無禮粗鄙。有學者指出,講粗口不但能促進人際交往,粗口當中更蘊藏藝術價值——原來「爛口」沒想像中壞?
講粗口即詞窮?研究:說話更流利
愛說粗口的人有好消息:美國麻省一位心理學教授研究顯示,流利使用粗言穢語與說話流利的程度相應,可能與智商較高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