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人們愈來愈著緊食物的來源、做法,當然希望愈自然愈好,發酵食物大行其道,像前陣子大家沉迷的酸種麵包,不就是發酵食品的寶貝嗎?發酵食物之中,有一種上位好一陣子的食物,我相信來年會更普及 —— 麴(Koji)。
食物
|共361篇|
4 種大小便的另類用途
說起大小二便,不少人立馬癟嘴皺眉,一臉嫌棄。有人嫌它臭氣沖天,有人怪它有礙觀瞻。但看似一無是處的排泄物,其實從古至今用途多多,不但可製成染料,當中的細菌及微生物亦大有用途,能發展成再生物料或能源,甚至合成食品。
平價超市食品,弊多於利
半公斤肉約售 3 歐元(約 27.5 港元)、十粒雞蛋 2 歐元(約 18.3 港元)、一公升牛奶不到 1 歐元(約 9.1 港元)…… 德國作為發達國家,生活成本普遍比香港更低,也許令人羨慕。「德國之聲」稱,外國遊客總不明白,為何德國超市的禽畜產品能如此便宜。奧格斯堡大學及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的研究指出,德國食品的便宜,只是因為其真實成本被隱藏。研究合著作者 Amelie Michalke 提醒,假如將生產過程對社會及生態造成的影響納入計算,實際價格會高得多。
Percy Leung:英國大學的美食佳餚
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大學的排名、研究、學術水平及畢業生前途其實也不是太重要。若沒有優秀、充足及美味的膳食,學生們又怎會有精力用心學習呢?
Gloria Chung:飲食文化爭霸戰 —— 白人主義和追尋 Authenticity 的矛盾
當 BIPOC 不能守住自己的文化,讓其他人來創新,做出三不像的食物(如墨西哥菜在美國就變成快餐式、缺乏 Authenticity 的 Taco Bell),那 Authenticity 有誰來保護呢?
牧業萎縮,駱駝牧民賣奶自救?
或許因為駱駝飼養有地域性,故營養價值高的駱駝奶並不是常見飲料。印度拉賈斯坦邦既是適合駱駝放牧的地方,又有靠駱駝為生的遊牧民族萊卡部落,駱駝奶生意似乎有利可圖。不過,萊卡部落的傳統視出賣駱駝奶為禁忌,現年 35 歲的萊卡牧民 Sumer Bhati,正打破族人傳統,希望說服大家出售駱駝奶,增加收入。
Gloria Chung:魯賓三文治漂流記
在香港,能吃到 Reuben Sandwich 的地方不多,尖沙咀朗廷酒店的美式餐廳 Main Street Deli 是其中一間,大大份,水準穩定;年前進駐香港的 Morty’s 是另一間,我覺得近月水準有點下降,肉較乾。最近吃了新外賣餐廳 Fat Chad’s 的版本,如果水準保持到,敢說是我在香港吃過最好的一家。
Gloria Chung:剩食光盤的樣板戲
剩食的問題,在香港也討論了好一陣子,這應該是人類基本的修行,而不是作樣板戲般做出來,討好誰和誰,造作得聽到也想反白眼。
【Soul Monday】常滿的社區雪櫃
疫症消退無期,失業人數急增,今年美國可能多達 5,400 萬人需要食物援助。幸運的是,多個州份現時設有社區雪櫃,由居民捐獻食物,供人免費自取。一些義工還擔起重任,負責協調物資、保護雪櫃安全,有時甚至自掏腰包,只為確保人人得溫飽,毋須捱餓。
Gloria Chung:沒有壞蘋果 只有______
人們普遍對於外型與別不同的蘋果,總感覺不應付費太多,寧願取甜度高、外表完美的蘋果。但事實上,這種外表 Wild 又鄉土的蘋果是好貨啊!
Gloria Chung:用食物來做國際連結之一 —— 印度菜一定是辣?
跟大廚 Manuv 閒談,他笑說無論在倫敦還是香港,都真的有客人來到餐廳,說準備好辣到一身汗。看來大家對於印度菜也有很多既定的想法,即管來看看我和他的對談,齊上齊學。
鄭立:伙頭仔昆布 —— 因為這套卡通片,我學會了放膽製造劣食
可是「伙頭仔昆布」卻是非常獨特的作品,主角昆布和他的死黨菠蘿頭(好像叫阿批),經常拿一些超級市場,甚至雜貨舖可以買到的零食、罐頭食物及加工食物等東西,像明將壽司一樣亂溝在一起弄給別人吃。
鄭立:台灣很難找到老抽,吃不到梅林牌午餐肉
其實香港人喜歡吃的罐頭,例如梅林牌,都是中國製產品…… 就算不喜歡中國,你也不能否認,香港人的口味在某些方面早被中國罐頭調教了,要習慣台灣本土的還真不容易。
微波爐加熱食物,不怕輻射怕塑膠?
微波爐已走進家居逾半世紀,但不少人仍覺得它神奇又神秘,對於其安全程度更有疑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若正確使用微波爐,就不必擔心輻射,烹調出來的食物亦不會具「放射性」。反而真要關注的,也許是盛載微波食物的塑膠器皿。
要成為大胃王比賽冠軍,有何秘訣?
來自美國加州的 Joey Chestnut 在過往 14 屆熱狗競食賽(Nathan’s Hot Dog Eating Contest)中奪得 13 次冠軍,堪稱大胃王界的米高佐敦。在本屆比賽,他甚至創下在 10 分鐘裡鯨吞 75 隻熱狗的驚人紀錄。能在短時間內吃下那麼多東西,到底是因為身體結構天生異稟,還是勤於鍛煉下天道酬勤?
【短片】專訪食物造型師(下):修煉 40 年的最高追求
汪恩賜(Raymond)為香港第 1 代食物造型師,更是商業攝影界大師。能夠專注一門技藝四十餘年,他說多得香港的工業黃金時代。
海上耕種,或成糧食危機救星?
根據 2015 年一個研究,由於土壤侵蝕,在過往 40 年,世界整整失去了 3 分 1 可耕土地。海平面因氣候變化上升,本用以灌溉農地的河流與地下水源被鹽入侵;根據 2014 年數字,每年因此損失之農作物估計價值 273 億美元。隨著氣候變遷加劇,這個數字相信只會一直上升。若無法逆轉大勢,改為在海水上種田或引進鹹水植物,又是否可行?
【短片】專訪食物造型師(上):十小時功夫 留一幀色香味美
猛烈炭火下,如何保持牛扒的鮮嫩模樣?強光下,汽水如何能長期「冰凍」?要拍一張令人垂涎欲滴的廣告照,香港第 1 代食物造型師汪恩賜(Raymond)認為,加入自己的創意和美學最重要。從事攝影超過 40 年,現時 70 歲的他仍不斷求進步,鑽研炭、煙、火等效果。
Gloria Chung:後大流行病時代 —— 無大台的天然文化?
很多潮流預測員都說,這一代人永遠會受此疫症影響,從文化到時裝徹底改變,全民講求環保、節約、用得其所的時代降臨,大品牌面對經濟打擊,很多都決定未來只做兩季時裝,快時尚不再流行;生活產品趨向 Sustainable,顏色和設計也愈漸簡約,切合 Zen 的精神。說到這裡,我想起日本的無印良品。
純素潮流新一頁:植物製海鮮?
現代畜牧業除了帶來大量碳排放,亦有侵害動物權益之嫌,使愈來愈多人願意嘗試植物製素肉。不過,現代漁業中,過捕、勞工人權等問題同樣嚴峻,海洋污染又帶來食安疑慮,素海鮮會否就此成為下一個飲食趨勢呢?